王 锦,刘海鹰,马玮玮
(河西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以临床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病理学教学模式
王锦,刘海鹰,马玮玮
(河西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病理学是学生进入疾病学习的第一门学科,为让学生早期介入临床,增强病理学课程内容与临床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对病理学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以临床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融教、学、做于一体,将病理学课程内容整合为3个教学模块,即以观察病理标本为主的疾病特征模块、以临床应用为主的病例讨论模块和以培养临床技能为主的仿真情景模块,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基础与临床半融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病理学学习过程符合或接近临床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临床职业能力。
临床工作过程;病理学;教学模式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学生进入疾病学习的第一门学科。为让学生较早接触临床,增强病理学课程内容与临床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培养学生的临床职业能力,以临床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病理学教学进行改革,融教、学、做于一体,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基础与临床半融合式教学模式。
病理学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医学基础课,又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还是学生进入疾病学习的第一门学科。学习病理学的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特征,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掌握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某职业(或专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病理学的学习可为后续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基础,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病理学教学应服从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此,病理学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临床技能为主线,让学生早期介入临床,使学生病理学学习过程符合或接近临床工作过程,以临床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在知识构建上突出“必需、够用为度”和“临床应用”的原则,打破学科界限,采用模块化教学,严格按照临床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融教、学、做于一体,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基础与临床半融合式教学模式。
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进展和转归。选择“病理改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从形态学的角度来揭示疾病的本质,避免内容过多、过深,从而突出基础课教学内容“必需、够用为度”和“临床应用”的原则。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基层,多接触常见病、多发病,而这些疾病中又以“炎症性疾病”多见,因此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应主要围绕“炎症”选择教学内容。以“炎症”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突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以“实用”为目的。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进行,使基础知识直接应用于临床,还要满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按学情、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将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3个教学模块,即以观察病理标本为主的疾病特征模块、以临床应用为主的病例讨论模块和以培养临床技能为主的仿真情景模块。各模块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横向与基础知识相联系,纵向与专业技能相联系,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转化为直接的实践经验。
疾病特征模块:“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只有多观察、多思考、多体会,才能形成对疾病的感性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病理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病变的能力。通过以观察病理标本为主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疾病特征的感性认识,为临床诊断疾病做好知识储备。疾病的特征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因此,构建以观察病理标本为主的疾病特征模块,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能力目标。以实践教学为先导,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扩展“教与学”的空间,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疾病的特征。同时还要注重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联系起来,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上为疾病的诊断找到依据,做好鉴别诊断,从而培养学生诊断疾病的能力。
病例讨论模块:根据不同专业选择典型的病例,病例要提供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各科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等。针对学生已学的病理知识,着重从疾病形态改变和功能变化上来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先导,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会,突出基础和临床的早期结合。通过讨论分析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临床病理诊断。病例讨论模块对于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显著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仿真情景模块:教师从临床采集典型病例并进行整理,挑选授课班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病例相关临床症状的学习,培养“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SP),将SSP引入课程教学。以临床诊疗程序实际来设计、序化和组织教学,为学生营造仿真的临床诊疗环境,构建一个“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先由教师扮演接诊医生,现场对SSP进行诊疗,仿真临床实践情景,向学生展示临床诊断疾病的真实过程。然后,将SSP安排到各学习小组扮演病人,组内另外一名学生扮演接诊医生,其他学生充当会诊团,进行职业岗位工作的仿真练习。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零缝隙”对接,融教、学、做于一体,这样学生边做边学,可使学生尽早了解职业要求,感受职业特点,熟悉职业角色,认识和适应临床活动。
根据模块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疾病特征模块:将所观察的病理标本等拍摄图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成教学课件进行展示。恰当运用比较式和启发式教学法,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同一脏器不同病理改变等相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重要特征,突出重点。同时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结构改变(病理改变)引起的功能改变(即临床表现)。目前影像学检查已成为临床快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医生会让病人做一些影像学检查项目,如B超、MRI、CT、X线检查等,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来初步判断疾病的病理改变。在疾病特征模块教学中,要注意病理标本与病变影像学的对应,尽量提供所观察病理标本的影像学图片,培养学生从疾病影像学表现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使所学病理学知识贴近临床实际。
病例讨论模块:采用PBL教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首先学习小组分工查阅资料然后组员之间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的问题解决情况即所得结论;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课后总结。
仿真情景模块:采用角色扮演法,向学生提供必要的CAI课件、疾病相关病理标本、临床检验报告单(或数据)和影像学检查资料。
知识和能力是否符合临床岗位要求,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因此,考核的内容要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同时要满足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考核内容包括3个部分:疾病特征模块(50%)、病例讨论模块(35%)和仿真情景模块(15%)。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由单纯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这也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疾病特征模块:主要围绕病理标本进行考核,包括标本考核和平时考核。标本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占4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标本名称、标本病变特点、可能会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观察标本时,教师要求学生将典型标本的病变进行绘图,作为平时作业,平时考核以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为考核依据,占10%。
病例讨论模块:以病例讨论为主,包括病例分析考核和平时考核。病例分析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病例,设置问题,让学生作答,占20%。平时考核包括教师考评和学习小组自评,教师考评以每个小组病例讨论时的答辩情况为依据,教师对小组进行综合和个人考评,占10%。小组自评以每个小组成员病例讨论中对团队的贡献和团队合作能力为评分依据,由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评价,占5%。
仿真情景模块:以平时考核为主。包括教师考评和小组自评。教师考评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道德修养和人际交流方面进行评价,占5%。小组自评由SSP负责对本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考评,对每个成员的临床能力进行评价,占10%。其中临床能力包括:获取详尽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确定问题,选择恰当的诊断方法,进行鉴别诊断,分析检查结果,给病人进行恰当的处理,对病人开展健康教育。SSP评价的全过程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与监督。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融教、学、做于一体,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基础与临床半融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病理学学习过程符合或接近临床工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职业能力。■
G420
B
1671-1246(2016)16-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