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钢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关于高职高专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的思考
姜宏钢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高职高专;人文社科;教学现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把人文关怀融入学生的课堂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任务。
1.1学习上会出现迷茫心理
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以后,学习的紧张度降低了,再加上第一学期学习的很多都是基础课程,跟专业相关的课程不太多,因此很多学生出现了迷茫心理,比如,第一学期为什么不上专业课程?
1.2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职高专的学生上学以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高、缺乏对学习的规划等。在整个学习阶段,没有完整的职业规划,对所学课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大部分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到快毕业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3年大学生活基本上白过了。
1.3学习方法比较单一
我们知道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即使讲授得再好,也需要学生进行课后消化和延伸。高职高专的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做到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并延伸学习的学生并不多。
1.4没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学生只有在大一或者快毕业的时候才会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对于电子资源的获取,很多学生只是用百度搜索。
2.1大班授课人数较多
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一般实施的都是大班教学,由于上课人数多,教师每节课都点名不太现实。因此,上课时的课堂纪律不好维持,有时还会出现教师台上大声讲、学生台下小声讲的现象。
2.2课堂氛围较差
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大部分都是以讲授为主的课程。上课时,由于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课堂氛围较差,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特别高。
2.3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关性不太大
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比较重视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大体一致。但是,由于每个专业对人文社科课程的需求不同,再加上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人文社科类课程被逐步边缘化。
3.1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现在很多大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高职高专院校尤为突出,因为他们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最后一年面临着实习、找工作等各种压力,他们觉得只有学好专业课程,将来才好找工作。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同等重要。
因此,在高职高专的教学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人文社科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首先,要让大学生从意识形态上认识到自己除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外,还要有人文情怀。其次,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要注重跟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在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中看到专业课程的影子,从而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人文社科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2教学内容跟实际案例相结合
在讲授人文社科类课程时,为了避免“满堂灌”,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授。比如,在医学专科院校,培养的是将来的医护人员,我们知道,医护人员身兼数职,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1]。因此,在讲授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时,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模式,人文社科类的教师通过了解医疗实践中的人文精神,结合医疗方面的相关案例,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3.3选取部分章节进行分组教学
根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进度和章节需求,采取分组教学。分组教学[2]是通过一定方式将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教师统一讲解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教师的辅导下,合作讨论、消化教师讲解的内容或解决问题,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分组教学既可以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也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大体方向,确定小组的讨论主题。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内部讨论,总结出本小组的观点或者结论。小组之间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其他小组接受本小组的观点或结论,也可以推翻其他小组的观点或结论。通过实施分组教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一定要结合学科的专业性质,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突出人文教育的内涵,将学校的人文社科教学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的个人素养、人格魅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陈思东.从医患关系探讨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3,2(1):50-52.
[2]周丹,姚保兴.高职教育分组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50-152.■
G640
A
1671-1246(2016)16-0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