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吉市河南小学校 荆 雷
腿既是人体的支撑器官,又是人体的运动器官,其结构形态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人腿结形态的差异,导致其功能有所不同,产生的足迹特征就以多种形态出现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自不同的协调一致的搭配关系。腿形的不同对行走姿势影响较大,主要有罗圈腿(“O”型腿)、直型腿、剪子腿(“X”形腿)、不对称腿。常常有人提到:“哎呀,看我的腿踢足球都成O型了”而我却不认同这个观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肌肉骨骼的发育发展和技术动作练习方面浅谈青少年足球运动与“O”型腿的关系。
首先,“O”型腿形成的最常见原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发育性因素 在身体发育时期由于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钙磷等营养元素缺乏,骨骼发育障碍、骨变形或关节软骨发育不良,而出现膝内翻的改变;二是失衡性因素 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或不正确的用力习惯引起支配关节的肌肉力学失衡,长期的肌肉力学失衡可以导致关节发生移位,而形成膝内翻。三是外伤或其他疾病导致的“O”型腿。
练习足球技术动作与“O”型腿形成的关系:
一是腿部和踝关节的力量不足。在足球短距离加速中,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的学生为了跑得快,就拼命后蹬,两脚不由自主地向内或向外翻。
二是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存在早期训练之问题,为什么足球运动员“0”型腿发生率偏高,可能是足球本身的技术特点居主导因素。足球动作要求大腿内侧肌肉和韧带付出相当大的力量,造成物理性因素不均衡,导致腿部屈曲变形。足球最常用的是脚内侧和脚背内侧踢球,均与大腿部内侧肌肉群有关。当身体侧倾又要维持身体平衡时,导致上体重量向下落到腿部和膝部。足球在折线跑动情况下,急转急停、左右虚晃假动作、运球过人、抢截、突破等,为了达到制动和快速变向的效果,蹬地脚以地为固定点,上体利用肩变向,脚和肩产生了相反的制动方,但身体惯性冲击力尚未停止,这种向前的力转变成了对蹬地腿的膝部侧向惯性冲击力,使其承受力加大。长期的、规律的、不对称的机械性施与压力,双腿在生长过程发生变形。
三是大部分“O”型腿的运动员从小开始进行早期化训练,因骨骼未完全钙化,发育不完全,尚处于可塑阶段,早期化训练经常性施与足球运动员的腿部压力,造成腿部运动系统解剖结构变形,此乃运动“O”型腿发生的前提条件。
四是大腿上有两块主要肌肉,大腿内侧的一块靠膝盖的部分由于踢球变得十分发达,导致膝盖部分向外偏形成“O”形。踢足球的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比较发达,会显得腿看起来像O形腿,只要不是天生腿骨“O”形,其实不必介意。如果很在意自己的腿型,可以每次踢完球训练完多拉伸放松。
足球运动有可能导致O型腿,这还是那些从很小就接受高强度的正规足球训练的人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那些身体发育基本成型的青少年踢踢足球不但不会导致O型腿的,还可以强身健体,加强他们的心肺功能。如果只是偶尔踢一踢足球就更不可能导致O型腿了。那么既然足球运动有可能导致O型腿,而不是根源。进行预防就必不可少:
一是运动前准备活动、运动后放松万不能少。
准备:弓步压腿、侧压腿、拉伸小腿、拉伸大腿前后侧肌肉。
放松:静拉伸。
二是规范的足球技术技能动作练习。
三是青少年足球训练量的控制。
四是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