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幼儿园 李 花
吉林省珲春市第二幼儿园 金国华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园相对于 其他形式的教育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教师的口语使用特别多,这是由于幼儿阶段独有的特点决定的。幼儿基本上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他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获得的所有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成年人的口耳相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语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班幼儿的思维正在不断发展,他们的词汇开始丰富,能清晰地谈话,喜欢与亲近的同伴交谈,说话连贯性的比例逐渐上升,但还不稳定。他们开始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独立地叙述日常生活的各种事物,其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期。以儿歌学习为切入点,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儿歌,获得语言的发展。
第一,调查幼儿园儿歌教学的现状,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二,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状况,幼儿的兴趣爱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第三,收集适合幼儿语言发展的儿歌内容,在各种情境中,让幼儿感受儿歌的魅力,体验语言学习的快乐。
第四,探索快乐学习儿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是文献法:借鉴国内外教育理论,为自己实施这一课题研究指明方向。
二是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育的实践中边研究边修正,观察和收集材料,了解幼儿的活动表现,不断调整教师教育行为,完善幼儿儿歌学习的课程体系。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和幼儿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课题研究锻炼了教师,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了教师的素质。
第一,更新了教育观念,逐步树立了大教育观、大课程观,真正体验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
第二,课题研究中,教师紧紧抓住儿歌教学活动中的各环节,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尤其提升了教师语言教育的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互促进的过程,课题研究加深了教师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增强了教师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能力,加速了教师成长的步伐。
在课题研究中幼儿是课题研究的直接受益者。经过实践探索,教师明显感到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与连贯性、问答性讲述与叙述性讲述、普通话与流利程度等显著提高。活动中孩子们好问、好讲,并乐于表现自己。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伴随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和智能的提高。总之,通过课题研究,全班幼儿在交流的参与态度、基本能力和良好习惯都有了较好的发展。
在探索发展儿歌教学活动的路径、策略等方面,获得了新的感悟,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显著成效。
1.儿歌学习促进了幼儿良好的听说习惯的发展
儿歌短小精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幼儿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聆听才能知道儿歌的内容,并理解儿歌的意思。倾听是语言学习的第一步,儿歌学习的过程帮助幼儿学会安静地倾听他人的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养成主动积极、集中注意、耐心的倾听习惯,并且在倾听的过程中迅速掌握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及时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
2.儿歌学习促进了幼儿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往
我们在选材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热点以及儿歌的生活化的特点。幼儿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们的语言发展,包括了对多样化语言的适应力、理解力和运用力。中班的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做出应答,解决问题。通过儿歌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生活化的儿歌,让孩子们学会了很多礼貌用语“你好”“请”“谢谢”等,也让孩子们在互动性的儿歌游戏中,进一步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3.儿歌学习促进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儿歌的类型丰富多样,有许多儿歌是留有仿编和创编的空间的,孩子们在此类儿歌的学习中往往是对仿编、创编的部分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常常会编出一些让大人们吃惊的内容。在进行儿歌《吹泡泡》的仿编的时候,孩子们根据句式编出了“房子是砖头吹的泡泡”“白云是天空吹的泡泡”等。他们还会将儿歌里学到字、词、句子运用在讲述活动或自己的生活中,为幼儿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只要选择了合适的主题,恰当的方法,不仅能引发孩子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教学必须合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条件、机会、环境“以幼儿发展为本”,重视孩子对生活体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