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刘文斌,张 煜,刘 浩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吉林 长春 130021)
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地质探洞封堵方案
刘 洋,刘文斌,张 煜,刘 浩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吉林 长春 130021)
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地质探洞基本平行于尾水隧洞布置,位于两尾水隧洞之间,洞间岩体较薄,断层节理较发育,运行时可能沿断层节理向探洞渗水。且地质探洞与厂房顶拱岩体最薄部位仅为2 m,如果封堵处理不好,将会引起向厂房内渗水,严重时地质探洞与厂房连通,将会导致水淹厂房。文中介绍了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地质探洞封堵方案的确定过程,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地质探洞;封堵;洞口封堵;内部封堵;渗透稳定
荒沟抽水蓄能电站,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境内,距牡丹江市145 km,下水库为已建的莲花水电站水库,上水库为牡丹江支流三道河子右岸的山间洼地。工程以发电为主,总装机1 200 MW。电站建成后在黑龙江省电网担任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
电站枢纽建筑物主要由上水库主坝及副坝、输水系统和地下厂房等组成。
输水系统按发电工况分引水系统和尾水系统,均为二洞四机布置。引水系统由上水库进/出水口、引水隧洞、引水调压井、引水岔管和引水压力钢管组成;尾水系统由尾水支洞、尾水岔管、尾水调压井、尾水隧洞、下水库进/出水口组成。
两尾水隧洞中心线间距48 m,经平面转弯后变为30 m,1号尾水隧洞全长1 069.46 m,2号尾水隧洞全长1 045.61 m,尾水隧洞内径6.70 m,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60 cm。
地质探洞主要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PD01,基本与尾水隧洞平行,位于两尾水隧洞中间,主要目的是探查尾水隧洞以及厂房前的压力管道及岔管的地质条件,全长约1 331.4 m,高差16.405 m。第二部分PD04,PD05,为厂房地质探洞,基本平行于厂房纵轴线布置,与PD01主探洞呈“十”字形交叉,PD04支洞长94 m,PD05支洞长95 m。第三部分为地质探洞的施工支洞,支洞进口位于下水库进/出水口下游侧右岸的山坳里,与PD01探洞成约50度夹角,长约108.74 m,支洞高差约17.32 m,纵坡角度9.05度。地质探洞断面为城门洞型,断面尺寸约为2×2 m。地质探洞共有两个进口,即PD01探洞进口和探洞施工支洞进口。
地质探洞于1996年开挖完成并进行了封堵,PD01探洞进洞点高程为EL199.805 m,当时开挖后,因与下水库进/出水口施工相干扰,对洞口部位45 m长范围进行了封堵;地质探洞支洞进洞点高程为EL215.00 m,洞口仅用土进行了回填。
2014年7月,从地质探洞施工支洞洞口进入PD01探洞进行检查,PD01探洞洞口封堵体渗水量较小,仅为0.6 L/S。
根据尾水隧洞和地质探洞地质条件,进行统计分析,尾水隧洞与地质探洞之间岩体厚小于10 m的隧洞长约157 m,共发育断层4条,断层宽一般0.2~2.5 m,多由碎裂岩及岩屑夹泥组成,岩体节理发育,完整性较差,围岩多为Ⅲ~IV;厚10~20 m的隧洞长约200 m,共发育断层6条,断层宽度一般0.2~0.3 m,其中f15宽0.8~1.1 m,多由碎裂岩、岩屑及灰白色断层泥组成,岩体节理发育,局部岩体完整性较差,围岩多为Ⅱ~Ⅲ;厚20~30 m的隧洞长约167 m,共发育断层3条,断层宽一般0.1~0.2 m,岩体节理较发育,以斜交或小角度交洞轴的陡倾角节理为主,断续分布有缓倾角节理,常密集出现,局部岩体完整性较差,围岩多为Ⅱ~Ⅲ类;厚30~40 m的隧洞长约141 m,发育4条断层,断层宽度一般0.2~0.5 m,其中f19宽1.0~2.5 m,多由碎裂岩及岩屑夹泥组成,上下盘均有1~20 cm的较连续的灰白色断层泥,节理以斜交洞轴的陡倾角节理为主,断续分布有缓倾角节理,围岩多为Ⅱ类;厚大于40 m的隧洞,长约400 m,发育10条断层,断层宽一般0.1~0.6 m,最宽为1.2 m,由多碎裂岩组成,局部夹断层泥,节理不发育,偶见缓倾角节理,围岩多为Ⅱ类,其中V类围岩约100 m。
另外,地质探洞于尾调大井底部从两尾调间穿过,尾水调压室直径20 m,衬砌厚度1.2 m,探洞与调压室大井井壁间最小岩体厚仅为23.6 m。且见有f29,f30断层通过尾调大井及地质探洞,地质探洞于尾调大井底部通过,尾水调压室与地质探洞间沿f29断层面的距离大约30 m,沿f30断层面的距离大约40 m。f29断层的性状为:走向N70°W,倾向NE,倾角35°,断层宽0.1 m,组成物为碎屑夹泥;f30断层的性状:走向N45°W,倾向NE,倾角25°~30°,断层宽0.4~0.70 m,组成物为碎屑夹泥,断层面平直,光滑。
工程运行后,尾水隧洞承受20~90 m的水头,由于尾水隧洞与探洞间岩体断层节理较发育,运行时可能沿断层节理向探洞渗水。另外,尾水调压室与探洞间岩体较薄,并见有f29,f30断层连通,尽管承受水头不是很高,但也有30 m,调压室也存在向探洞内渗水的可能。
根据地质探洞的布置以及地质探洞与尾水隧洞、厂房、主变洞及尾闸洞等洞室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因素,将地质探洞的封堵分为两部分,地质探洞洞口封堵和地质探洞内部封堵。
4.1 探洞洞口封堵
地质探洞洞口封堵,是为了避免下水库直接与地质探洞连通。地质探洞共有两个进口直接与下水库相连,即PD01探洞进口和探洞施工支洞洞口。
地质探洞于1996年开挖完成并进行了封堵,经过实地调查并与当初的施工单位进行核实,PD01探洞进洞点高程为EL199.805 m,当时开挖后,因与下水库进/出水口施工相干扰,于是对洞口部位45 m长范围进行了封堵,封堵混凝土标号为R200,未进行灌浆,2014年7月从探洞施工支洞洞口进入PD01探洞后进行检查,PD01探洞封堵体渗水量较小,仅为0.6 L/S。
探洞施工支洞进洞点高程为EL215.00 m,当时未进行封堵处理,但洞口已用土进行了回填。2014年9月,对地质探洞的施工支洞洞口进行了封堵,封堵部位距洞口约3 m,封堵长度为5 m,封堵体采用C30W8抗溶出型中等腐蚀和一般酸性弱腐蚀混凝土,并对顶拱进行了回填灌浆,灌浆压力为0.2 MPa。
1996年进行的PD01探洞洞口封堵,经复核计算,封堵体长45 m满足稳定要求,且2014年7月进入探洞内检查,其渗漏量仅为0.6 L/S。因此,PD01探洞洞口封堵体不再进行处理。
地质探洞施工支洞封堵体承受水头较小,计算长仅为3 m,设计封堵长采用5 m,并对封堵体顶拱进行回填灌浆。因此,地质探洞施工支洞洞口的封堵满足强度稳定和渗透稳定要求。
综上所述,地质探洞两洞口封堵均满足稳定和运行要求,因此,仅需对地质探洞内部封堵方案进行研究。
4.2 探洞内部封堵必要性
由于地质探洞布置于两尾水隧洞间,基本平行于尾水隧洞,尾水隧洞与地质探洞间岩体较薄,而且尾水隧洞与探洞间岩体断层节理较发育,运行时可能沿断层节理向探洞渗水。另外,尾水调压室与探洞间岩体较薄,并见有断层连通,调压室也存在向探洞内渗水的可能。严重时极有可能导致尾水隧洞或尾水调压室与地质探洞连通。每条尾水系统水量约5万m3水,两条尾水系统共约10万m3水,如果封堵处理不好,将会引起向厂房内渗水,严重时,若地质探洞与厂房连通,将会导致水淹厂房。
另外,也有工程由于地质探洞处理不当,引起输水系统漏水的情况。如某抽水蓄能电站,在输水系统首次充排水时,地质探洞内大量涌水,放空后,检查并分析原因,是由于地质探洞与输水隧洞间通过构造连通导致。最后处理方案为:对输水隧洞与地质探洞相近的部位进行了化学灌浆处理,并对地质探洞全部进行混凝土回填处理。
从施工安全考虑,由于厂房地质探洞PD04,PD05位于厂房顶部,岩体最薄部位仅为2 m,为了保证在厂房开挖施工中保持围岩体稳定,也需要对厂房地质探洞进行封堵处理。
综上所述,地质探洞应进行内部封堵,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封堵的效果和质量。
根据实际的地形地质条件、地质探洞与尾水洞的相互关系以及构造分布情况,拟定了两个封堵方案。两个封堵方案的基础是,厂房地质探洞PD04,PD05全部进行封堵。
5.1 地质探洞内部封堵方案1
根据地质探洞与尾水隧洞、厂房等洞室的相关位置关系和地质条件,确定地质探洞内部封堵位置选择在PD01探洞的尾闸室下游侧(尾水调压室侧)尾水支洞渐变段部位。封堵段长30 m,并对封堵体进行回填灌浆和接触灌浆。另外,对厂房地质探洞PD04,PD05全部进行封堵,并进行回填灌浆和接触灌浆。厂房地质探洞封堵长约为200 m。因此,方案1总封堵长为230 m。
5.2 地质探洞内部封堵方案2
根据地质探洞与尾水隧洞、厂房、主变洞及尾闸室等洞室的相关位置关系,充分考虑到如果封堵效果不理想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定封堵方案如下:除对厂房地质探洞PD04,PD05全部进行封堵外,对于平行于尾水支洞轴线方向的PD01探洞,尾水岔管分岔点至厂房上游侧排水廊道间的PD01探洞洞段全部进行封堵,本段封堵段长度为205 m,对所有封堵段进行回填灌浆和接触灌浆。厂房地质探洞封堵长度约为200 m。因此,方案2总封堵长度为405 m。
两个方案比较,方案2与方案1比较,其工程量及投资虽然较大,但两方案均需要在探洞内进行封堵混凝土施工及相应的灌浆施工,只是工程量上的区别。从渗透稳定性上看,方案2相对较为安全可靠。由于地质探洞下部是厂房,一旦出现渗漏较大,需要排空尾水洞处理,严重时,渗漏量突然加大,超过厂房排水能力时,将会导致水淹厂房,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巨大的。因此,综合比较,尽管方案2较方案1工程量及投资略大,但从降低运行成本、保证渗透的稳定性以及工程运行的安全性来讲,地质探洞的内部封堵选择方案2。
为查明地下厂房和岔管段的地质条件,一些工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布置地质探洞。当地质探洞完成使命后,需要重新审视与永久建筑物的相互关系,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地质探洞进行封堵以及封堵方案。因此,在工程前期布置地质勘探洞时,应充分考虑后期工程实施后封堵的必要性及封堵施工的难易性。
1002-0624(2016)09-0001-02
TV732+.1
B
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