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跃忠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毕跃忠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
作为新生事物,中外合作办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项就是学生就业问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本文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工作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探讨应对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就业工作;挑战;策略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很多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教育资源。作为对高等教育的补充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和加快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形式之一[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外语能力并通晓国际通行准则的人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既满足了社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
自1999年高校大幅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迅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至2015年的700万人,增幅达548%。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项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已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2]。就业问题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安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学生顺利就业。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日趋显著,高校就业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要想帮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顺利就业,就必须认真研究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工作的困难,积极寻找对策。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因办学性质的独特性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其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甚至面临更大的挑战。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生源质量、学习态度、综合素质、自我约束力等方面都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别。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有限。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工作机制进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但它仍属于新生事物,目前关于它的研究有限。其中,多数研究集中在英语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对就业工作有所提及,但并未进行专项研究。课题组对河南省几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调查,在对教师、学生、企业进行走访的基础上,发现各校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动就业工作,但仍面临一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用人单位认可度不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的学生若在校成绩合格,经学校审核通过,毕业时可获得我国教育部门颁发的证书,同时还可以拿到外方合作院校颁发的文凭。不过大众对中外合作办学形式缺乏了解,不少用人单位对国外文凭缺乏认识且对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能力不能给予综合评定[3]。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员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缺乏基本的认识:个别人表示从未听说过这种办学形式;也有人对中外合作办学形式的正规性产生质疑,怀疑中外合作办学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一样不属于全日制教育;一些人对中外合作办学形式的印象是“收费高、分数低、学生成绩差”,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抱有偏见。
除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身不认可外,很多用人单位也不认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外方文凭。内陆省份的用人单位和工作中对外交流较少的单位在招聘时主要看国内文凭。尽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多了一份国外文凭,但在求职过程中并不能成为一项加分因素。用人单位招聘时的疑虑、偏见及对国外文凭的不认可,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1.2 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属于高收费教育,一些院校为了确保招收生人数,只能降低录取分数线,导致很多文化成绩较低的学生被录取。一些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均在200分以下,比普通专科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低100多分。这些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不重视,基础知识薄弱。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了大量外语课程,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但是外语课程的增加使得专业课程学时数有所减少。再加上外语课程更侧重知识的实用性,对理论要求相对较低,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时数较少,一些专业课被合并,还有一些专业课被删除。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外语学时数多,但是对于跟外贸关联不大的用人单位而言,外语能力不在其考虑范围。因此,专业知识薄弱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3 就业准备工作不充分
求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道关卡,也是大学生走向独立生活的第一步。据调查,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由于家境优越,学生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楚,并且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现象,不愿到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就业。在针对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地区意向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就业地区意向比例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家乡和本地也占了较大比例,选择西部地区的人极少;在对学生就业单位意向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求职意向比例最高的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也占了较大比例,选择自主创业或是没有要求的学生最少;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不重视就业问题,也不了解就业流程,在辅导员讲解报到证、就业流程等知识时不认真学习。因此,学生就业准备工作不充分也是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一大问题。
1.4 继续深造难度大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状况下,升学深造也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条途径。不过,由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尽管也能参加专升本、研究生入学考试,但其优势并不明显。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专升本、考研上线率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对于专科层次学生而言,由于专升本报名门槛较低,竞争压力大,在国内升学依然困难。此外,尽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了较多外语课程,也引进了外教来授课,但由于学生基础差,部分专业全英文授课难度大,因此授课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追求形式上的国际化,而忽视实质上的国际化[4]。因此,尽管学生有出国深造机会,但由于外语水平不达标、专业知识不牢固、费用较高等因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出国留学比例仍较小。
2.1 学校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发展。面对生源数量整体减少的情况,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只顾眼前利益,将众多精力投入到招生工作中,而忽略就业工作。然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将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加大经费投入,由专人负责,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5]。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应意识到,就业工作不仅是某一部门的责任,还涉及学生管理、教学等多方面,学生就业事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声誉,应将其当做“一把手工程”来抓。
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就业意向,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特点,尽早明确就业目标,做好就业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希望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学生,可提前向学生进行专升本、考研政策指导,强化专业与外语知识学习;对于计划出国深造的学生,可以邀请留学机构、已经出国的学生就海外留学、语言学习等进行指导;对于准备在国内就业的学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往届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就业指导。
2.2 加强宣传,消除偏见
当前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还存在“门第观念”。因此,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宣传工作,形成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积极宣传中外合作办学成果,让用人单位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优势和学生优势;积极参与地方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逐步树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良好形象,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学生在订单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6]。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与合作院校的关系,为学生境外就业或劳务输出创造便利条件。
2.3 提升学生技能,强化就业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就业工作中借鉴合作办学院校好的做法,引入其就业教育和职业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注重结合工作实际,强化学生专业技能,通过专家讲座、教师示范、学生自主见(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将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强调个人得失,要将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作为就业的重要指标,而不是将薪酬水平作为唯一指标;针对学生喜欢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特点,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就业服务,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观。
就业工作是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调查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用人单位认可度不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继续深造难度大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针对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对于社会偏见,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学生专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就业工作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只有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吸收、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就业工作机制,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1]金之亮,黄桂荣,长江.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7-58.
[2]刘尧,刘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9(1):62-69.
[3]邱峰.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9-11.
[4]袁卫国.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87-90.
[5]葛忠强,高琳琳,刘岩.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就业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5(7):151-152.
[6]乔峰.以境外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海外就业[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16-19.
G455
A
1671-1246(2016)19-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