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亚光
高职高专病理学课程在基层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作用
乔亚光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高职高专;病理学;基层;急救医疗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类急危重症及突发事件发生率不断提高,社会急诊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尽管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基层卫生机构急救仍是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急诊医护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不足,导致救护不及时或者采取的急救措施不合理,造成不必要的伤亡现象时有发生[1]。笔者结合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及病理学课程的特点,就高职高专病理学课程在基层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1.1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习成绩大都不太理想,高考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薄弱,在理科科目如生物学、化学上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学生学习医学知识较为吃力。
1.2 对专业知识理解能力较差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女生偏多,在高中阶段以文科生为主,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记忆方法机械,缺乏灵活性,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1.3 缺乏学习主动性
学生课堂听讲积极性不高,自学能力较差,对医学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甚至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
病理学是医学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专科生在校时间只有大一、大二两学年,学习时间较短;而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学习的病理学课程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学生通过病理学课程的学习,为大二临床课程学习和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3.1 基层急救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急救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病变与急性创伤的临床学科。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主要担负着社区及乡村医疗保健任务的社区医生,可及时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基本的处理及基础生命支持,并为进一步转诊到上级医院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基层医护人员虽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但医学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大部分急救医护人员在校期间对病理学课程不重视,对一些突发病的抢救措施不了解,从而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3.2 病理学在急救医学中的作用
高职高专病理学课程涉及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教学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疾病基本病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患病机体功能、代谢的发生机制,认识疾病的本质,还要学生明白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越来越多的急救医护人员也逐渐体会到,要制订正确的急救措施,必须懂得疾病的发生机制。
例如,在急诊中最常见的突发急症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受损为主要改变的全身性病理过程,认识休克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特点对于体克防治十分重要。休克诊断并不难,关键是要早期及时发现。急诊医护人员应熟悉休克各期临床表现和程度估计,了解休克的一般监测项目(体温、血压、脉搏等)与多种血液动力学监测项目(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等),针对引起休克的原因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生理变化,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理,为抢救赢得时间[2]。
基层医院急诊科室在我国急诊急救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大多数将来要到社区或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承担基层急诊急救任务。作为高职高专病理学课程教师,我们要结合病理学教材特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以及基层急救医护人员需掌握的技能,设置高职高专病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教研室应加强集体备课,定期组织教学病例讨论。病理学课程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课,学校可利用第一学期空闲时间安排部分病理学教师到临床进修,积累临床实践经验。
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疾病的临床表现一无所知,教师在医学基础理论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结合理论讲解突发急症的临床表现和急救措施,从而架起临床与病理学课程之间的桥梁。例如,在急诊中血气分析对酸碱失衡的判断很重要,但仅靠血气报告单上的酸碱指标结果,难免会发生判断错误,必须结合临床(病史、体征)综合判断,准确制订下一步的急救措施[2,3]。
急救医疗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反映出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基层急救医护人员只有熟练掌握疾病机制和急救操作技术,并准确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高职高专病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加强与临床学科的联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层医院急诊工作将有极大的改善。
[1]邓晶,朱宁,蒋建平,等.医学高职高专急救医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81-82.
[2]沈晟晖,赵洁,潘曙明.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0):809-810.
[3]黄庆愿.优化病理生理学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初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6):738-739.
1671-1246(2016)19-0014-02
G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