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华,欧阳巨波
(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现象学视角下的建筑装饰意向化研究
黄思华,欧阳巨波*
(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无论是在过去或是当代,建筑设计在城市化中均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扩大化与历史建筑的拆迁,当代建筑设计呈现出纯粹装饰的表达问题,文化内涵与设计理念的缺失导致建筑历史发展的断层。装饰建筑设计的风格意向化不仅投射的是当今社会的文化现状,且更关切于传统历史文化。在这里,建筑设计的风格化差异与意向化营造是至关重要的,装饰设计既遮蔽建筑又使建筑显现,建筑设计应当趋向于装饰建筑而非建筑装饰。因此,当代建筑设计旨在凸显人文社会的理念与意韵,同时装饰设计也使建筑中的精神得以涌现。关键词:建筑;装饰;意向;审美
如何在建筑装饰与装饰建筑之间有所区分与取舍?这是当下城市普遍存在的审美问题。实际上,建筑是作为人的居所,更是人心灵的居所。装饰建筑是基于优良设计的建筑设计,装饰是附着于建筑表面上的风格化体现;而建筑装饰是只注重外在装饰化,并非基于设计理念的创制。而建筑的表面装饰具有意向性,笔者以装饰意向性为切入点,在解读建筑装饰与装饰建筑现象的基础上,得知设计与装饰任何一方的先行势必会造成非理性的创制,二者不仅是相互生成的关系,并且是明镜止水般相互映衬的关系。由此得知,装饰建筑的人文建构与风格化差异是尤为重要的,当今时代我们更应当趋向于装饰建筑,而非建筑装饰。
(一)建筑精神的缺失
当代建筑精神的缺失,源于人们内在信仰的缺失。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社会并非得到完整传承,而西方文化与设计理念的传入,又没有得到良好的学习与借鉴。这样就分裂成了三种现象:一方面是崇洋媚外的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悬置,一味照搬西方设计思想,强行将西方风格建筑装饰置于地面,丝毫不考虑周围环境,这样就造成了纯粹的建筑装饰,这种表象上的冲突不仅是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更是人们心灵上中西思想的冲突。另一方面体现为丝毫不借鉴西方设计思想,建筑风格可以说是本土风格,甚至可以说是无风格,譬如城市边缘地带的简陋建筑。这种无风格的建筑设计虽简陋,但却满足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的需求。第三个方面是建筑的表象形态看似中西合璧,实质上是非中非西,这就是设计者既不完全了解本土文化,又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混合型的非理性创制。这三种现象可以进一步描述为三者的循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冲突,设计观念与建筑之间的冲突,设计观念与设计观念间的冲突。国学优良传统没有得到传承,反而继承糟粕,不适当借鉴西方先进思想,反而滥用。而优良形态的建筑设计应当是基于本土地理、文化环境,借鉴外国的设计风格为己所用,既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新的时代得以新生的风格化设计。
而且,建筑并非成为人们心灵的居所,反而使得人趋向逃离建筑。为何如此?原因在于烦之种种。譬如,当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谋划、房贷还款与产权问题等。这些现实使得建筑束缚了人们,建筑聚集着人们的烦。从而人们趋向于逃离建筑,自杀率的升高与建筑有着密切关系。原因在于,人口数量的激增,土地用于开发商业楼盘;房价不断上涨,为降低成本房地产商采用大量低廉装饰设计;居住空间不足,导致居民区楼层愈筑愈高,居民的隐私也相应减少。最终,建筑不再是居民思想的居所,非审美化的建筑装饰从而得以产生。
相比较之下,西方的别墅式住宅实际上是较为理想的居住环境,然而在今天的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是难以得到实现的。某些城市打着标语“享受慢生活”实则讽刺,公民居住都成为了问题,何来诗意居住?多少人在城中村边缘地带租房里苟延残喘,多少人靠着微薄工资抵房贷。他们操心的是如何以最低要求生存下去,而非思考如何去诗意居住。公民的居住并非居住,而是被居住。公民内心深处的无信仰,印证着这个时代的悲哀。相比较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塔楼在垂直性上从最深的地面和水面升起,直达一个信仰天空的灵魂的居所。”[1]西方的建筑信仰着上帝,指向着天空。建筑中的精神就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也是一个城市的信仰,而国人如今信仰何者?贫乏的建筑装饰又指向了何者?这不由得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在当代如何诗意居住是重要的主题,当人无法在建筑里诗意居住之时,文字就成为最后语言诉说的家园。
(二)建筑装饰的泛滥
建筑装饰的泛滥不仅表现为建筑表面装饰的滥用,同时也表现为建筑内部装饰与外部风格的不相符合。譬如,当下的楼盘建筑风格主要是以欧式风格为主,而由于居民审美意识的缺失,家居内部的布置装饰会以中式风格呈现,这样就造成表里不一的现象。再者,许多商业用途的建筑以欧式风格在中国传统风格建筑群之间出现,造就了一种莫名的突兀感。当下人们总是以家宅繁琐外在的装饰来表达主人的品味与审美意趣,也尝试着改变环境来谋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实际上,改善主体的内在性才是真正需要注重的关键点,而不是改变存在者。由此格调才会由内至外地散发,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篇第九》)简陋的住宅会因主人的审美品位而获得改造,然而低下的审美品位使得建筑装饰适得其反。
当代建筑愈来愈趋向于“盒子中的非艺术”,城市建筑成为了同质化的象征物。千篇一律的灰色楼房,表面覆盖着防盗窗、空调等“装饰物”。罗素·林内斯认为,“现今的住宅,无论造价如何昂贵,都像是盒子,或一系列连在一起的盒子。”[2]每一栋楼房都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城市如同巨大化的盒子,里面的承载者并非人文产物而是支离破碎的非建筑,显然,我们的城市不仅只有装饰呈现的色彩是灰色,装饰设计也是缺乏审美体验的,公民犹如动物般栖居在一个又一个的小盒子里。当代建筑装饰之所以审美方面的缺失,与其说是受到外在牢笼般防盗网的束缚,更不如说是设计思想受到了束缚。这些非装饰也具有着意向性,透过这种束缚我们不仅可以得知,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与无可奈何,而这种无可奈何又是来源于公民道德法制观念的缺失。倘若城市建筑装饰祛除防盗设施,我们的城市建筑审美视觉体验会得到提升,整个城市会更显的整洁与美观。然而,这种改变是必须基于提高公民素质教育的才有实现的可能性,西方国家公民的素质教育水平明显较中国公民高,能够自觉遵守行为准则,建筑上也较少安装像中国牢笼般的防盗网,即使有,其处理手法亦比中国的审美品位妥当。
(一)风格化差异的重要性
装饰设计使得实用性建筑拥有风格化差异,从而与非建筑区分开。然而不经装饰的建筑是单一、乏味的,克鲁布萨西认为,“建筑物可以显得更壮观,如果人们完全或尽可能不对它们进行装饰。建筑有自己本质的美,不需要外加装点……唯一需要的是向过路者指明某座建筑物的用处,或它的主人的地位和尊严,使他们去注意它真正的美。”[3]这种功能主义的观点强调了建筑的实用性,在片面中否认了装饰的重要性,显然,只有建筑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合一才得以拥有审美体验,装饰使得建筑中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呈现,装饰建筑并非需要繁琐的装饰,而是需要适当的装饰,完全无装饰的建筑是不完美的。装饰建筑历经三个层次的转化:无装饰,有装饰,若有若无的装饰。“最高境界的装饰并非是没有装饰,而是追求一种素朴自然之美。”[4]同样,极简主义的现代建筑也拥有着装饰,装饰建筑的最高层次是装饰的若有若无,装饰并不是繁而美,而是简而美,犹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优良的装饰设计是在做减法,设计师能够巧妙运用映衬的方法凸显主体,弱化装饰且使装饰融入主体,从而达到真正的装饰建筑,而非建筑装饰。建筑中的设计与装饰的关系并非是要二择一,而是要二合一。
此外,建筑负空间的合理利用是造就风格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建筑的风格化不仅是由装饰设计主动呈现的,并且要依托负空间的衬托才得以完满。建筑的负空间包含着内、外的负空间,负空间的合理运用能够使建筑在视觉上达到满足,在心理上产生快适,并且在实用性上最大限度得到了运用。“另一方面,空间物只不过是一种意向的统一体,它必然只能作为这些显现方式的统一体而被给与。”[5]负空间的衬托使得装饰建筑的美感从遮蔽维度自身显现,正、负空间的统一正是一种意向的统一,在正空间是装饰设计显明的言说,而在负空间则为另一维度的言说,设计的语言在不同的层次维度进行言说,经由两方面的言说才使得装饰建筑形成风格化差异具有可能性。
(二)装饰意向化的营造
建筑装饰的意向性指向的就是建筑个体的风格化,不同的建筑装饰指向的是不同的审美旨趣。然而这些建筑个体的风格化具有投射作用,它们指向的是国家文明的文化特质。风格化差异经由着装饰意向化,装饰意向化的营造亦是重要的,基于中国本土的建筑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设计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譬如,在经典文本《周易》中,就含有大量的中国风格的设计元素,“而《周易》对于传统装饰的意义,最为重要的就在于它将装饰与美形成了主题。”[4]《周易》中无论是贲卦还是离卦都讲求着装饰美,这种对“象”与“文”重要内容的呈现使得这种意向性与装饰美联系起来,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它不仅使得本土建筑具有了人文气息,又因装饰意向化形成了建筑风格化差异,使得装饰建筑与西方风格建筑区分开,形成自我的审美风格。因此,经由经典文本发掘设计元素,是装饰意向化营造的关键。
其实,建筑装饰的意向性还体现为心灵的内在体验。胡塞尔认为,“意向性,除了它的令人困惑的形式和层级之外,也像是一种普遍性中介物(Medium),它最终在自身内包含着一切体验,甚至那些本身不被刻画为意向性的体验。”[5]装饰建筑表面风格化的材质给与人视觉上、触觉上、心理上的不同感受,视觉与触觉是知觉的表象形态,而意向性作为觉知的中介,终究回归于心灵上的体验。譬如说,“夏天炎热,要是搞得满处都是红彤彤的,人会感到难受、烦躁、不舒服。但如果在绿油油一片田野中见到某些红色,却会感到分外高兴,万绿丛中一点红,感到适意和愉快。这里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是一种生理性的感性要求和反映。”[6]实际上,装饰设计的意向化营造密切关切于装饰色彩的心理学,建筑的装饰意向化营造的情态亦同于此。譬如说红色给予人热烈、温暖、积极感的心理感受,而蓝色则给人以平静、凉爽、科技感的心理感受,然而“万绿丛中一点红”则是色彩对比所产生的视觉美感,从而形成了内在快适的心灵感受,而不仅是一种生理性的感性要求,而是色彩美感造成的精神享受。因此,装饰建筑设计意向化营造关切于色彩心理学,意向性作为中介物包含着装饰色彩,其通达着人的内在感受与精神世界。
(一)装饰建筑的人文建构
建筑设计的人文建构在于让文本成为审美的艺术,而文本同时要得到不断地得到新生。建筑上的装饰就是一种可更新的文本,建筑之所以成为人文建筑,正是应为在文本上不断赋予了每个时代的印记。“因此,文本提供了向艺术通达的感性通道,这在于文本本身的感性存在,再加上艺术存在的感性特征与存在性特质,这是文本通达艺术的可能性前提。”[7]同时,这种文本也应当是审美化的文本,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在静默中阐述自我的艺术文本。在当今时代,建筑设计不再应当是政治化的代表,而应当更多的起到体现文化意蕴的作用,作为中介物的建筑装饰的地位至关重要,这种意向化折射出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审美意象。在此,基于建筑上的装饰设计称为模式一,这种模式一永恒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它的意向化此时启发与指引着我们创制模式二,从而设计范式的人文建构得到如同小数点般周而复始的无限循环。装饰建筑进行意向化的人文建构,不仅让建筑成为了建筑,也让非建筑回到了建筑。
(二)装饰社会化的重要性
装饰建筑的社会化不仅要贴合现实,更要超越现实。巴适拉则认为,“既然家宅是一种活生生的价值,它就应该包容非现实性。所有的价值都应该震荡起来。不震荡的价值是死的价值。”[1]每个人都拥有梦想,而每个人的梦构建了我们的现实。在现实中每一个家宅都有自我的价值,而每一个非现实性合为一体,就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现实性。然而,建筑设计师的任务并非是要完全贴合于现实,而是要用非现实性的思想超越于这个现实,倘若这个现实未曾被震荡,就无法拥有通达另一个伟大时代的可能性。然而,这个时代不仅需要的是思考者,更需要的是实践者。优秀的建筑师创制的建筑风格不仅源于本土文化传统,更需要借鉴外国的优秀设计。装饰建筑是社会化的建筑,体现了社会风貌。优秀建筑设计师所创制的装饰建筑不仅要关切于所处时代,而审美判断力更需要超越其所处的时代,正如同哲学家的思想不一定为所处时代所理解,正是这种超越时代的思想才具有指导意义。我们也要看到,每一个具有危机感的时代都并非是不幸,而是隐含着另一个开端,拥有通达美好时代的可能性。可以得知,而社会责任的担负是尤为重要的,设计师亦不能活在他人的游戏格局之中,势必要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范式,装饰意向化更是需要与社会环境相吻合,同时要超越自身,才能够打破原有的束缚从而创新。
通过以装饰意向化为切入点,对当代建筑装饰与装饰建筑的现象进行分析,在区分装饰建筑与建筑装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装饰意向化是使建筑设计形成风格化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风格化的营造需要基于本土文化,借鉴西方从而进行人文建构,从而才使得装饰社会化拥有可能性,建筑设计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装饰建筑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人文风貌,更呈现了审美化的社会表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当下,创新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尤为重要的,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拿来主义,设计与装饰是明镜止水般相互映衬的关系。这样看来,我们更需要的是装饰建筑,而非建筑装饰。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诗意居住才拥有可能性,建筑才能成为人思想的居所。
参考文献:
[1] [法]加斯东·巴适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9.73-74.
[2] [美]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M].梁丽真,乐涛,石涛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北京公司,2011.110.
[3] [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杨思梁,徐一唯,范京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31.
[4] 邹凤波.周易设计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2.86.
[5]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8.246.
[6] 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80.
[7] 张贤根.艺术现象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176.
Building Decorative Inten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Research
HUANG Si-hua, OUYANG Ju-bo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No matter in modern society and pas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connecting ecosystem and individuals and has a historical role. With Chinese city becoming bigger and historical building demolition, today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lots of problems, in particular, the expression of pure decorati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esign concept has lost and history presents the fault.The style of the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design intention is not only the projection of culture in society status quo, and more concerns from traditional historical culture. Here, to create stylized differences and intention of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crucial, both building decor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tend to be decorating building rather than building decoration. Therefor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aims to highlight the concep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and picturesque, decorative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to have sprung up to the spirit of the building.
Key words:building; decoration; intention; taste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2009083).
*通讯作者:欧阳巨波(1962-),男,教授,研究方向: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4X(2016)01-0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