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针灸一科指导
胡凤臻(衡水053000) 马艳东
名老中医经验
马艳东“温络祛浊”法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针灸一科指导
胡凤臻(衡水053000)马艳东
关键词马艳东;温络祛浊;穴位贴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浊郁肺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其特征性表现是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和咳痰(黏液性或脓性) ,尤其是气促症状,可限制患者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很多患者到后期死于呼吸衰竭或由慢阻肺引发的其它并发疾病。
马艳东主任医师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第二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呼吸疾病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载。马老师认为慢阻肺的基本病机是“浊郁肺络”,同时慢阻肺是一种可控制的肺部疾病,提出了以“温络祛浊”法为治则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病因病机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脉相互交接并通过经别、络脉进一步联系其相应脏腑, 得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是经脉,原意是“纵丝”,路径的意思,是直行的主干。“络”指络脉,有网络的意义,为旁行的分支。直接从经脉分支的大络称作“十五别络”,从别络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即“孙络 ”, 为络脉之细小者。《难经·二十三难 》在论及络脉生理功能时说: “经脉者, 行血气 , 通阴阳, 以荣于身者也 。 …… 别络十五, 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 ,而决死生也。”这说明络脉分布以经脉为主干, 支横别出 , 呈三维网状,不仅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作用,还具有通络全身、渗注血气、贯通营卫、津血互渗营养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外为阳,内为阴”,循行于皮肤和体表黏膜的络脉为阳络,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络脉为阴络。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明确了脏腑络脉的概念。所谓肺络,属阴络,也就是与肺脏相通的络脉。《灵枢·卫气失常》:“血气之输,输于诸络”,肺络是气血、津液输布的载体,肺络通畅无滞,血流行正常,是肺脏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结构基础。慢阻肺迁延日久引起络脉中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肺络功能失调正气耗损,肺的宣发肃降失常,气机升降出入不利,导致肺气郁滞。气滞则津停、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受到影响,又会导致痰浊水饮的停积。肺气郁滞,不能发挥助心行血的功能,又会生成瘀血。而痰饮和瘀血既是津液代谢失常的产物,又为血液运行不畅的产物,相互助长、互为因果,病势入里出现络脉郁阻不通,痰、湿、瘀潜于络脉通过非正常气化作用,不断杂合进而变生形成相应的一种新的病理产物——浊,[1]肺脏的生理功能呈现严重失调,气血津液严重失衡。因痰、湿、瘀三邪气的趋化性不同,而慢阻肺据其浊偏性所属以痰气盛多,属痰浊,其为阴邪,胶固隐匿,愚顽不化,[2]同时肺络同全身的络脉一样,细小狭窄迂曲,气血流行缓慢,浊邪伤及络脉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3]的特点。故痰浊久潜于肺络之中,造成肺络的郁阻不通。因此痰浊之病邪易堌深难解盘踞肺络愚顽不去,又具有胶固难解的病理特点,故而“浊郁肺络”[4]是为慢阻肺(COPD)的基本病机。
2贴敷的治疗原则
清代徐大椿在其《医学源流论》中著有“薄贴论”,提出外治法既可治表,又可治里。所谓“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 对此则有更明确的认识,他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马老师在多年的临床用药中认为“肺病多寒”,从而得出了:“肺为娇脏,治不远温” 的经验观点。慢阻肺的基本病机是“浊郁肺络”,“络以通为用”,痰浊祛,则肺络通。因此在穴位贴敷中当以祛除痰浊,温通络脉,故“温络祛浊”为穴位贴敷治疗慢阻肺的法则。
贴敷疗法是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穴位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共同达到通络的目的。所谓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指的是药贴贴敷在相应腧穴后产生的直接刺激作用激发了腧穴所属经络的气血,促进了气血的运行,气血行则络脉通。而穴位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同样达到了“内治之药”之功效。
2.1治疗慢阻肺选择药物贴敷遵循“温络祛浊” 的治疗原则清代叶天士所说“络以辛为泄”“攻坚垒,左以辛香,是络病大旨”。 痰浊又具有胶固难解的病理特点,故非辛不能除。辛味药流气畅络,白芥子辛温,利气豁痰,温中散寒,入肺经,利膈宽胸而化寒饮,为治疗皮里膜外寒痰凝结之痰饮、 咳喘的要药;延胡索辛香走窜、行气活络;细辛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甘遂善行经隧之水湿,泻水逐饮力峻,是攻逐脏腑经络痰饮的首选用药;再佐以生姜汁使诸药之性透过皮肤、渗入脉络,发挥祛除痰浊、温通络脉之药效。
2.2以“温络祛浊”为治则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选穴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观念、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穴位的生理功能。《丹溪心法》曰:“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在临床上,根据经络诊察的结果,结合经络学说中经络循行分布特点及与内在脏腑的联系, 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肺络为阴络,虽病变在体内,但经络是气血运行通道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肺络的病变可通过经络系统外现于阳络,而阳络循行于皮肤和体表黏膜,在临床的背输穴切诊法检出背俞穴病理反应最多。[5]脏腑之气是通过阳络输注于体表的背输穴。慢阻肺迁延失治或反复不愈,易致阳气虚弱。滑伯仁《发挥》言:“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督脉上的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交汇之处,位于背部极上,而定喘为经外奇穴位居于大椎旁,可温肺化痰平喘, 是治哮喘的经验穴。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人体的背部,为一身之巨阳,为六经之长,是阳中之阳。“浊”的形成与肺、脾、肾有密切的关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主水之脏”。背输穴为脏腑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张介宾“五脏……脉气俱出足太阳经,是五脏之俞”,故选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输穴,肺俞、脾俞、肾俞、膈俞,而膈俞内应横膈膜,可开通胸膈之关格及痞塞诸症,则可疏通浅表之阳络给深部五脏阴络之邪以出路,共达温通经络、祛除浊郁之效。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腹为阴,背为阳 。任脉为“阴脉之海”,从阴引阳,选取任脉的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天突位于胸腔最上,即为清气之所入,又为浊气之所出之处;膻中为任脉与脾、肾、小肠、三焦经的交会穴,心包之募穴, 又名上气海,位居胸中,且与肺脏相邻, 为八会穴之气会,是宗气积聚之处,具有调畅气机、清肺止喘之功效;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健脾化痰理气的作用;气海穴居脐下,为肓之原,为先天元气之海,《灵枢·阴阳清浊》曰:“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与海。”《营卫生会》谓:“气出于下焦。”为腹部纳气之根本,具有补肾益气、振阳固精,有畅通人身之百脉之功。与膻中配伍,使上逆之气下达脐下,奏止咳纳气平喘之功。十二经脉均有一络穴别走表里经,分布于四肢,独足太阴有之大络大包,为脾之大络。《医部全录》谓:“夫脾之有大络者,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灌溉脏腑,从络而布于周身也。”也就是说,由于脾有大络,才能参与肌体津液气化过程,分渗水谷,输布精微,散血气灌溉脏腑,荣养于四旁,施布于全身。[6]《针灸大成》曰:“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经灌溉五脏。”水谷精微才能赖于脾的健运灌溉五脏,洒陈六腑,濡养百骸。《灵枢·经脉篇》 云:“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五脏中大络唯脾脏所独有且分布在胸胁,更为祛除脏腑浊邪之要穴。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沟通,从经脉循行来看丰隆位于“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在迂回曲折之处,而足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丰隆不仅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两条经脉的气血运行之枢,更为痰浊之邪易于郁积之处;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可调节三经气血,起到补益脾肾的作用。取阳经特定穴背输穴、络穴为主,辅以阴经之络穴、交会穴,诸穴不但是运行气血津液的主要输穴,更是祛除痰浊的主要通道。
3贴敷时间
根据《灵枢·邪客第七十一》天人相应的理论,穴位贴敷时间选在三伏天、三九天。
三伏是指夏至过后第3、4个庚日及立秋后第1个庚日。“庚”五行属金,肺五行亦属金,据中医“同气相求”理论,庚日最助肺气,于伏的第一天(庚日)治疗慢阻肺更为有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夏者,经满气溢,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此时阳气最为旺盛之时,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通过辛温药物、穴位随而济之的共同作用温通阳络,最大程度地驱散人体肺、脾、肾内之浊阴,将冬病之夙根消灭在蛰伏状态。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也是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的转折点,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与自然相应,因此在天地之气变动时,人体更容易发生疾病。三九是“冬至”后的3个九天,也是人体阳气最虚弱的时候,慢阻肺患者阳常不足,寒邪易侵入体内引发旧疾。冬季为冬藏的最佳时机,此时穴位敷贴,温煦阳络、驱散内伏之邪,使人体阳气充沛,还可巩固、加强夏季“三伏贴”之作用。
2014年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对60例COPD患者进行了夏季和冬季的中药穴位贴敷,共计贴敷9次。治疗后3个月总结了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急性发作次数、住院天数、肺功能指标的临床观察。60例患者急性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平均住院天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临床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91.67%,控显率为83.33%。
马艳东老师根据中医理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天人相应的理论,运用“温络祛浊”法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我们开阔了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马艳东.浅议“浊”和“浊病 ”[Z].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报.2011,9,30
[2]马艳东. 医论刍言[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25-130
[3]吴以岭. 络病学[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73-75
[4]刘爱军, 赵龙辉. 马艳东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嗽经验分析[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4,29(3):52-54
[5]吴新贵, 何源浩. 背俞穴的主治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70
[6]王世文.“ 脾之大络”之管见[J].中医函授通讯,1990,12:27
(2016-01-04收稿)
中图分类号:R249.85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16)02-0049-03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No.2012176;河北省慢阻肺(咳嗽、喘证)重点研究室;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马艳东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