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简析电子商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王怡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近五年我国的电商经济表现出井喷式发展的态势,线上购物、订餐、叫车等等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满足大部分生活需要,但在电商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也应看到危机的前兆。虚拟经济的繁荣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实体经济被集体唱衰迎来严冬,虚拟经济领域税收、监管政策模糊不成体制,在电商涉足金融领域之后传统银行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配合电商经济的几何式增长,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很可能带来实体产业空心化、市场秩序混乱、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增长活力后劲不足等问题。
电子商务 虚拟经济 互联网金融
电子商务一词,广义上可以指一切利用电子产品从事的商业活动,其基础和最鲜明的特征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的商业活动。自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22年,中国作为互联网领域的后起之秀已然成为世界互联网行业的领跑者。这样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一个意外的结果,中国拥有的网民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位居第一,将近七个亿的网民数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电商潜在市场。以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为代表的零售类电商最先崛起,并在短短几年内就凭借其方便快捷、高性价比和卓越的直观的比价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尤其在近十年智能手机普及和4G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物流业发展浪潮的相互推动作用之下,移动终端的使用和快递商品的配送越来越便捷推动网络商业活动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4.8亿人,2015年上半年达4.17亿,同比增长15.1%,下半年的双十一全网交易额突破1800亿,其中移动端交易占比的变化更是引人注目,短短五年十年从2012年的6.28%一路飙升至81.87%。移动端的使用普及也给电商扩展了新的业务领域,交易中原本作为保证双方交易安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已经在每一个网购用户的生活占据了重要角色,阿里公司抓住时机将其功能扩展到融资借贷领域,阿里推出的余额宝和蚂蚁花呗的成功带动了京东白条、借贷宝、微信钱包等一系列电子支付和借贷平台的出现和发展。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364.88亿笔,金额519.69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116.07亿笔,金额433.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4%和0.26%;移动支付业务66.29亿笔,金额35.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97%和94.45%。放眼身边,近一两年来大到沃尔玛等连锁百货,小到路边水果摊几乎都已经可以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海淘的兴盛甚至使不少海外及港澳台的购物网站都接受了支付宝作为第三支付平台付款,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成为了金融业新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以滴滴和Airbnb为代表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共享经济也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餐饮、交通甚至医药行业纷纷加入电子商务的潮流,几乎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可以断言,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上升领域,但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电商经济的膨胀对于中国经济长期来看并不完全是有益的。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可否认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消费,带动了我国经济的活力和增长,也带动了以物流业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就业的增加,但危机往往掩藏于繁荣盛景之后,不加限制的让电子商务过度膨胀给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已经逐步开始显现。
(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在虚拟经济崛起的浪潮下,最大的受害者无疑就是传统的实体经济行业,在众多的实体经济中又以零售业和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1.对零售业的负面影响
对于传统零售业来说,这个电商大放异彩的时代无异于漫长的寒冬。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有138家百货关闭,262家超市关闭,6209家体育品牌店市场关闭。近日有报道称上海曾经的淮海路地标太平洋百货也将于今年年底关闭,20年的老牌百货商店也终于抵挡不住这次严峻的挑战走向没落;北京大钟寺地铁站出口的中坤广场,交通便利人流量密集,曾经是北京有名的热闹购物区,如今留下了大量的空店面,放眼望去只有饭店和电影院等场所顾客较多,其他还在坚持的柜台和店面均是门可罗雀的景象,这些关闭的百货市场、购物中心,是中国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走向闭店潮的一个缩影。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网购而拒绝实体店的最重要原因是价格因素,电商所经营的商品与实体店同样的商品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工、场地成本低
实体店面需要租借场地、支付物业、水电、人工等一系列成本费用,而相比之下电商需要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实体的购物百货中心为吸引顾客选址需要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地带,这类地区大多租金高昂,而电商则不受这些区位因素的限制且不需要类似装修费等实体店面无法避免的支出,雇佣的人员少、多为家庭经营的特点使得人工和水电费用相比大型购物中心也大大降低了。
第二,中间环节少
传统的零售业多为品牌代理经营,每一层代理商都需要缴纳赋税、支付仓储运输等一系列中间环节的成本,到消费者手中时相比商品原本的价值呈现价格虚高的情况,而电商采取C2C、B2C等模式省略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中间成本,定价自然偏低,相比实体店有价格优势。同时由于电子商务领域的税收政策十分模糊,缺乏监管,导致部分电商经营者尤其是跨境电商采取各种方式偷税漏税,也事实上降低了成本,相比之下实体零售业由于税收监管严格自然在价格方面无法与这一类电商抗衡。
第三,便利的比价方式
消费者在购物时的“货比三家”在电商平台上可以轻易实现,电商平台将数据整合直观的呈献给消费者,便利了消费者的选择,而这是传统零售业难以实现的。
由此可见价格成了传统零售业致命且难以克服的弱点,电商以难以抵挡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并且这样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电商的过度膨胀很可能使传统零售业未来继续维持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家中用手机电脑购物而不是到商场购物,乍看起来传统零售业是被市场所淘汰了,电商切实的带来了便利和实惠,但需要认识到的是,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并不仅仅是选购商品的场所,目前的购物中心多为一种综合性的娱乐场所,提供物质消费、文化消费、餐饮等一条龙服务,是人们与亲朋好友共度闲暇时光的重要选择之一,且大型购物中心往往处于城市CBD地区,肩负着带动CBD地区繁荣发展从而辐射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任务。随着从前城市规划的CBD地区大型购物中心难以为继纷纷选择闭店,周末原来越多的人留在家中而不是走上街头,久而久之城市将会失去应有的活力,从而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对餐饮业、文化产业等都会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2.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相比传统创业的高门槛,大部分电商几千元的前期成本对于缺少资金的创业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塑造了一股“全民创业”的浪潮,尤其在江浙沪地区,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源地和电商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商创业,且大部分的电商都是作为一种厂家和顾客的中介存在,即并不实际生产商品而只是输送商品。这样的现象造成了江浙一带严重的空心化。江浙沪一带曾经以温州地区为代表的中小制造型企业的发展为经济支柱,但2010年前后传统的制造业在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增长以及外国企业撤资、“制造业回流潮“等一系列冲击下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大量人口密集型中小型企业倒闭,江浙经济增长缓慢。制造业缺少投资、工人难招、利润率低、成本难降、转型困难等问题造成许多中小制造业的企业主对制造业失去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了许多人选择的新出路。目前全国约三分之一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和专业网站都落户杭州,早在2012年杭州电子商务平台年成交额已逾1.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繁荣的电商经济一度被看作江浙沪经济的救星,然而在这背后必须注意到电商的实质最终还是落脚于实体制造,必须有商品被生产出来才有电子商务的持续繁荣,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进入电子商务领域造成制造业企业主、职工、潜在劳动力和产品同时流失的现象。原本已经亟待转型的高投入低回报的传统制造业遭遇低门槛高回报的电子商务,人们对制造业的信心将会持续低迷,制造业转型将会更加困难,空心化也会越来越严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对制造业缺乏扶持和鼓励反而大力支持不创造生产的电商发展,短期确实会以低投入带动经济回暖,但长期来看会带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和电商数量的几何式增长,一些问题开始呈现在创业者面前,对于占电商绝大多数的中小型电商来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的周转问题。这些中小型电商由于大多存在初始资金数额小、后备资金不足、资金链脆弱的问题,其资金周转主要依托于货物的快速流动,一旦货物出现积压、损毁等情况极容易出现资金链的断裂。而由于中小型电商可抵押物的缺乏和可抵押物价值较低、经营风险高,往往难以获得高信用评级,且该类型电商借贷数额一般较小,由于商业银行更倾向于贷大额贷款给信用评级高的大型企业,导致这些电商从商业银行贷款非常困难。这样的尴尬局面催生了互联网小额贷款的出现,各大电商平台在金融领域的衍生业务应运而生,形成了金融业的新领域——电商金融,其最主要的小额贷款业务一般称之为P2P网络借贷。电商金融的出现固然填补了一部分商业银行贷款的空白地带,为中小微型电商的经营运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电商金融尤其是借贷业务前期的飞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大型电商平台掌握了商户的各项经营信息,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其信用进行评价从而降低风险,在一些独立的网络借贷平台出现后显然不具备阿里和京东的这项优势,风险随之急剧升高。且由于目前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属于新兴领域,对于该领域的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电商金融业务领域的扩大势必将会影响传统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将会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和动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替代
目前电商金融处于一种扩张趋势,获得的金融牌照越来越全面,业务包括了结算支付、生活费用缴纳、投资理财、保险购买、小额借贷等,仅凭一台手机就可以实现的便利性吸引了大量客户。而这些业务恰恰也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越过商业银行而直接采用电商金融平台进行这些业务的办理。目前经济形势下大型企业贷款不断减少,商业银行的大额贷款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本身已经处于低迷态势,唯一的存款优势也很可能随着电商金融未来的业务扩展而消失,一旦电商金融平台获得吸收存款的许可,传统商业银行的未来将会更加令人担忧。
2.客户信息的流失
电商金融的扩展对传统商业银行最大的威胁不是挤占传统业务,而是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客户信息的流失。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的注意,据英国《金融时报》2016年8月的报道称,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插足”客户与商业银行,银行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办理增长持续下降,用户使用支付宝和微信等进行支付时银行也无法获得商户名称和所在地等信息,这对商业银行获取用户信心的能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无法掌握足够的客户信息就失去了大数据时代最大的竞争优势,而与此同时电商金融平台则收集到大量的用户信息并由此对用户群体进行评估和分析,这才是电商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最大威胁。
(三)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1.恶性价格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正如前文所述,零售电商平台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其价格优势,而为了吸引客户和挤占竞争对手生存空间,价格竞争成为电商之间竞争的常用手段。随着电商平台的增多和“双十一”消费节逐渐深入人心,每年的“双十一”成为电商之间恶性价格竞争最容易发生的时间点。而各大电商平台争相进行大幅降价的背后却要么是虚标原价、大量假货,要么是恶意压低利润率以抢占市场攻击竞争对手。这样的行为一方面可能构成价格欺诈损害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对电商市场的正常市场竞争也会产生危害,从而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
2.非法集资和高利贷问题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些违法犯罪活动也盯住这一新兴领域,例如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等多借助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新形势。最早一批出现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大多为大型电商平台开设,一般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衍生业务,如阿里集团的支付宝、京东的网银钱包等在逐步走向完善之后不再满足于仅限于支付业务,开始涉及小额借贷、投资理财等。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和蚂蚁花呗,京东推出京东白条,这些平台借贷的成功又带动了一系列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生和发展。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到2016年11月,P2P网贷行业的累计平台数已达5879个,11月成交量为2197.34亿元,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为8079.08亿元。如此大额的交易背后却是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的空白模糊。
P2P网络平台的隐蔽性、虚拟性、监管松散等特征吸引了一批非法集资人,借助P2P平台进行众筹融资然后迅速使自己开设的P2P平台倒闭从而达到非法集资的目的。借助网络优势广泛联系不同地域人员、隐蔽在网络之后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非法集资是互联网金融时代非法集资活动的新特征,这些特征使得非法集资活动的犯罪嫌疑人比以前更加难以定位和抓捕。
与此同时,一批瞄准在校大学生的P2P借贷平台则频频爆出高利贷丑闻,甚至成为民间高利贷的新型合法聚集地。在银行逐步减少对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的背景下针对大学校园的P2P借贷平台借机崛起。打着“0担保””快审核“等旗号吸引在校学生,但这些平台多采取高利率的方式来冲抵由于信用风险带来的可能的坏账,以P2P网络借贷之名行高利贷之实,甚至曝出借贷宝的”裸贷“事件,完善监管机制和相关的法律体系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刻不容缓。
面对电商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当保持理智和冷静。不可否认中国的电商经济包括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甚至相关的物流业发展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引领了世界互联网+时代的新浪潮。但正如本文所述,在电商经济呈几何式增长的同时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相关领域的监管几乎一片空白或极为模糊,这样的不对称性长期持续下去将会使得这个还处于成长期的新领域给中国经济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意识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对传统经济的扶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实体经济和传统的金融业不仅是关乎国计民生稳定的领域,更关乎国家文化和活力等综合软实力因素,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影响。对相比之下目前竞争力较弱的制造业、实体零售业和商业银行等应加强政策支持,促进这些行业的升级和转型,帮助行业参与者重新树立信心,尽快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找到发展的新道路、新空间。电商也要明确自身发展的动力与传统经济能否走出低谷持续平稳增长息息相关,主动加强与传统经济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努力促进携手共进、共同发展。
另外对于电商行业的监管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加快相关立法和制度的建立完善,权责分明的进行合作与协调,从立法、司法、执法三方面同时入手加强行业管控和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相互配合共同建立关于电商审批、管理、监督的一套完善体系,既保证电商行业发展免于窒碍又能对其进行有效进行监管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防,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短视情况,带动地方经济的同时把握全局战略,让电商经济成为互联网+时代中国经济腾飞的新动力、新基点。
王怡宁,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