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逸
摘 要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时期,但由于过分依赖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从业人员专业程度不高,行政化现象普遍,忽略学生个性发展,达不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此,应从理念上进行深层次转型,使学生工作做到专业化、精细化,加以法律法规保障,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 理念 变革 传统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正处于由传统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时期,然而,由于其扎根于传统文化,很多旧规章制度仍占据主体地位。人们往往宁愿驻足在原有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和框架内,许多旧内容、老方法经简单修饰,便冠之以新名称继续沿用,使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无章可循,导致了工作局面的呆板和无序化,降低了学生工作的实际效果,阻碍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必须从深层次上突破传统文化模式对学生工作理念的束缚,建立适应新时期下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发展新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机制,确立以尊重学生个性为核心的精细化、服务指导型工作理念,多层次、全方位实施学生工作深层次变革。
1现状及原因分析
1.1过分依赖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忽略学生“个性”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主张“群体本位”思想,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独立性,而不重视学生自身个性与创造性。这种文化观念和教育模式使得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为了“管住”学生,学校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约束、规范学生行为,督查学生学业,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成长,这使得大学生变得思想封闭、个性缺乏。
1.2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外行”、行政化现象普遍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由于经验少、意识理念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学生工作离专业化、精细化还有一定距离。且学生部门之间配合度较差。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常与教务处、后勤处、保卫处、计财处等部门之间有信息脱节情况发生,导致诸如协调学生调课选课、缴纳学费及发放收据等大量常规性工作最终仍由辅导员来完成,这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人数不足,且辅导员配备与相关学院专业脱节,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认知度不够,导致学生事务工作出现“外行”现象。
1.3误解“精细化管理”,将其与“包办替代”划上等号
美国等发达国家学生事务工作“精细化管理”在我国有时被错误理解,其似乎被同“包办替代”“保姆”型学生工作模式划等号。这种包办替代型的学生工作模式虽能体现学生工作者对学生的关怀,但这种“关怀”却是无针对性的。首先,因为包办替代的操作方法“事无巨细”,这意味着该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人员虽对学生的关怀看上去似乎很全面,但实质上却常常没有重点和中心,工作实效不佳。其次,这仅仅是一种事务性关心,却少了与学生精神上的深入交流,与其职责初衷有所出入。
2改进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2.1以个性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指导型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因此,大学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以个性发展为核心,一切教育管理活动应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展开,实现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将学生培养为具有主体意志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2.2提升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队伍专业素养,完善行业准入标准
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对学生工作者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选拔辅导员时应将专业背景纳入审核范围。制定合理规范的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行业准入标准,从执行标准、资格审查、选拔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为学生工作者专业性提供法规保障。与此同时,鼓励辅导员提升专业学历,使其具备更强的管理能力与研究水平,并对岗位进行职级细分,使辅导员有上升空间,提升职业自豪感。
2.3进行机构细分,使各部门权责明确,各司其职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应逐步转移到咨询、指导和服务上来,为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详细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成长发挥其潜能及提高其素质。建立以党团工作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招生就业指导等为主的指导体系和以心理健康教育、勤工助学等生活咨询体系等。
2.4建立健全学生事务管理法规,保障学生权益
我国高校应依据本校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教师和学生行为,而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乃至办事流程都应全面详尽、条例明确清楚,可操作性强。同时,完善法律政策服务机构、申诉和维权机构等,以保证把先进科学的法律法规执行到位,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真正实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徐莉,沈建平等.当代大学生透视[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280.
[2] 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利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3] 毕鑫鑫.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对中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启示[D].山东:山东大学,2010:5-28.
[4] 薛小平.高校管理队伍职业化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87-89.
[5] 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