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翠月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构建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如果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到科学课程,就是要全面培养人的科学素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的获得,又包括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对科学探索过程情感体验。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三维目标效益观”,把对学生能力和态度的培养融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突出学生主体,实现三维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认为课堂的一切都要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教师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即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在科学课堂上,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人为拉大科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协同地发现掌握科学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感情的投入,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时,笔者先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学生直接吹气球,另一组让学生把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再进行吹气球。在实验中,学生很快发现瓶中的气球吹不大,而且很费力,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讨论其中原因,学生发现:瓶中有空气,并举出例子。如:压扁塑料瓶时会出现一股风;或者是瓶子放入水中有气泡出现……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思考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对于空气占据一定空间的表象的建立和理解都会有新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有效提高。
二、引导学生实践,实现三维目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尤为重要。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而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积累,获得直接经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并由此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简单结合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动手实践,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中《电路出故障了》时: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故障众多的材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
(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去找原因。
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
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
生:我的接头生锈了。
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
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
生:亮了!亮了!(学生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正所谓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新的飞跃,同时做到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拓展学习资源,实现三维目标
科学课堂教学,如果只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则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将产生消极影响。学生往往感到科学课的学习是一种负担,时间一长,对科学学习失去热情。如果老师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也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时,笔者利用学校旁边的小溪作为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小溪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蜜蜂、蝴蝶等小动物;小溪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食物链?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溪造成污染?如果小溪里的水受到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溪,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由对小溪保护的思考,你对我们的周围的环境有哪些建议?
这样,一条小溪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
三维教学目标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科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三维目标,变过去教师单一在课堂说教的教育方式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学习、应用知识和提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