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选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和国学的推广,历史学科的学习变得日益重要。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时代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多,对人才的水平要求越高。我们应对历史学科引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创新。
一、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特殊的国情和教学体制等,目前我国在教学模式上主要还是体现为应试教育。人们为了使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在初中阶段往往对历史学科非常漠视,一些老师、学生为了成绩,在历史课堂中依然以传统教学为主,老师教、学生记,“满堂灌”“填鸭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有限。
(二)原因分析
1.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好基础。但是由于考试制度的僵化,社会、家长在衡量一个学生的水平依旧用成绩标准,历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在长期教学中依然是受到歧视的,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历史学科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学生兴趣不浓厚,更不用说在创新意识上的培养。
2.历史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这几年来不断推行新课程改革,提倡新的教学理念,但是一些历史教师并没有真正融入改革中,依旧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课只是纯粹地讲解知识,而从未携带历史挂图之类的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学更是少用。自然枯燥的课堂引不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落后陈旧的历史教学模式直接扼杀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意识。
教学向来都是教与学的结合体,现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却仅仅注重老师的教,上课时老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动手、能力培养方面非常少,更不用说在课堂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创新意识的培养。老师、学生上历史课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只是希望掌握知识,然后应付考试,根本无所谓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连有这种意识的历史老师都非常少。
二、如何培养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21世纪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就是把过去关注知识传授的课程改造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对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了解。
历史学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的学科特点是:历史学是时空性很强的学科;历史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历史应当注意理解性记忆;历史应对现实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有效的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历史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发现、独立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
历史教师只有对历史学科一直拥有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在上课过程中充满激情,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上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兴趣之后配合历史本身的魅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才会主动参与到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上得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因此,历史教师应认真备好课,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历史课,从而不知不觉地增强创新意识。
(三)学生主动参与,有效激发创新思维。
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间接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并且主动参与历史课程,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提高历史教师的魅力和能力之外,还要通过一些手段直接或者间接地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程。学习的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明确了学习目的性,意识到学习任务的重大,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时代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把学习与时代发展联系起来。当然,教师还可结合史实或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从亲身体验中看到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认识到学习历史学确实有很大的用处,从而对历史学产生兴趣,在学习中进行创新和研究。
(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历史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思维突破固定的书本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有效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工具、游戏性活动、历史故事与知识比赛等培养学习的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发掘学生思维创新的亮点,加以引导和发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思维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中。例如:1.逆向教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一种历史现象,然后分析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进行局部逆向教学,把许多靠顺向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便迎刃而解。2.探究式学习:通过一些问题构建,以问题导入,对问题分析、解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创意能力的提高。3.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历史老师创设的情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并且总结各小组学生的创新思维,由老师总结并加以表扬。
(五)培养学生上课的独立性,改进传统依附老师的习惯。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要的改革之一。只有促使学生在课程中始终保持独立的思想,改进传统依附老师的习惯,才能对知识加以质疑,并且创新。老师要很好地转变自己的地位角色,从传统的授课者变成合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发展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虽强,但是敢于叛逆老师的并不多,在历史课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多用鼓励的言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如果学生有突出的独立和创新思想,就一定不要担心自己的教师地位和形象,对学生的创新要给予高度的肯定。坚定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决心。
总之,在初中教育阶段,我们遵循课程改革的原则,把历史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历史课程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有效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实现历史课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