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学生无问题意识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2016-03-12 06:30詹鸣
考试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成因分析策略探究

詹鸣

摘 要: 问题是驱动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进行深度思考,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存在学生无问题可问的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其应对策略作了论述。

关键词: 语文学科 无问题意识 成因分析 策略探究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能够提出想法和疑问。这主要针对我国学生学习语文无问题意识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问题意识培养。

一、学生无语文问题意识的成因

通常讲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然后探究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而学生无语文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

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我国教育中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这种思想肯定是没有任何不妥。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必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有一定的“权威”。相应地,学生的地位就变成老师的从属,跟着老师的脚印前进。这种学习关系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被认为是“尊师”,但是尊师并非“从师”,更不是一味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因为老师的基本职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并非是包办学生的学习,更不是在学生面前表演教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始终只能选择服从。并且迫于现实压力,学生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往往省去“提问题、想问题”的麻烦,“理所当然”地接受老师的“授业”。而老师也乐得自由,没有“爱搞事”的学生,教学岂不更轻松。于是一方成了专业演讲者,一方成为更专业的聆听者,教学活动变成一场故事会。

(二)问题就是知识的教学误区

在长期的语文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一种误区,就是掌握语文知识,就具备语文能力,而且简单地把问题当做知识。这里或许会有人问,问题难道不等于知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结合我国目前的语文实际教学,通常老师忽略向学生抛出问题,或是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直接就是问题答案记忆模式,将语文变成一堆记忆的材料,学生只要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哪还用得着“舍近求远”地提出问题。虽然这似乎很符合应试教育下提高学习成绩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教学误区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惰性,失去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就变得不会提问题。

(三)语文学科考试制度的落后

考试制度和学生的提问题能力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因为学生放弃提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经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语文试卷的某某题是要求学生谈自己的思想感悟,这种题居然还有标准答案,这样的吐槽数不胜数。还有最著名的就是某年福建高考的现代文阅读,该现代文的原作者试着答了几道题,结果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于是有人说出题老师真厉害,把作者都打败了,这件事一时之间成为笑谈。但是这些都反映出语文考试制度的确存在问题,因为语文是一种思考空间很大的学科,而考试却过于强调“标准答案”。所以,学生在想取得高分的情况下,就不得不选择“死记硬背”。如此这般,又何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因为学生知道,自己提不出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建议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民口号,而首当其冲的是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能力。换言之,学生能自己找问题。语文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因为语言是一种抽象概括的东西。在教学中语文往往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并且因为汉语言的模糊意会的特点,也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的学习地位要“转正”

现在我国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其实是颠倒的。因为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角”,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调整师生在学习中的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老师真正成为“导师”而不是保姆,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做学生的引导者。学生能够在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中,自由地思考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

(二)将知识转化成问题

过去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严重的教学误区,就是将所有的语文内容转化成语文知识,让学生记忆。现在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方法是老师将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再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解答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要学生不再依赖记忆背诵语文内容,那么其就有可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三)完善语文考试制度

现行的语文考试制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并且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不可能完全进行改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不得不改。之前,语文考试题中有出题者为了响应“综合素质”的要求,竟然在语文考试题中出现化学、物理、地理等跨学科题目。诚然,学生应该具有综合学科的知识,但是不应该矫枉过正,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当做考察内容。另外,就是关于语文考试的主观题和客观题之争,因为主观题因为思考范围大,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考试中,语文的客观题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如何拿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考验出题者的智慧。

结语

语文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知识的丰富性和思想的自由性,但是过于强调知识记忆,无疑降低了语文的趣味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教育者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宋丹.语文学科学生无问题意识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3,07.

[2]夏小萍.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02.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成因分析策略探究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