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审丑艺术

2016-03-12 06:06陈泽辉
电影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审丑伯顿蒂姆

[摘要]在电影界,蒂姆·伯顿无疑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始终将“丑”作为表现对象,将审丑艺术作为表现手法的导演。在其一系列作品中,伯顿都致力于在电影中违背人们对于“美”的习惯性定义,为观众展示着种种丑陋的、阴暗的、罪恶的表象。从审丑艺术的角度来解读伯顿那些具有丑陋意象以及非理性表达手法的电影乃至个性怪异的伯顿其人,是极为重要的。文章从蒂姆·伯顿电影中的以丑为丑、以丑为美、审丑倾向成因三方面,分析伯顿的审丑艺术。

[关键词]蒂姆·伯顿;电影;审丑

审丑这一概念进入到文艺批评中要追溯到1853年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卡尔·罗森克兰茨出版的《丑的美学》一书。在《丑的美学》中,罗森克兰茨首次归纳了“丑”的尺度,并总结了来自自然界、人类精神世界以及艺术作品之中的各种“丑”,同时指出,丑是由美决定的,可谓是让人类在美学范畴的开拓中有了某种革命性的突破。[1]在随后的文学、戏剧以及电影创作中,审丑艺术就成为一个用来表现反叛精神和艺术上标新立异的利器,人类长时间构建起来的传媒审美体系在审丑艺术的冲击下岌岌可危。而在电影界,蒂姆·伯顿(Tim Burton,1958—)无疑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始终将“丑”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将审丑艺术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法的导演。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如《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1990)、《断头谷》(Sleepy Hollow,1999)、《僵尸新娘》(Corpse Bride,2005)等,无论是动画长片抑或是真人电影,伯顿都致力于在电影中违背人们对于“美”的习惯性定义,为观众展示着种种丑陋的、阴暗的、罪恶的表象,从而揭露出这表象之下所隐藏的人类的心灵世界。这位大胆而具有颠覆魄力的导演无疑是当前商业环境下的一个异类,但其电影却依靠着视觉空间上的奇幻性与叙事上的内涵让观众大开眼界,赢得了绝大多数观众以及影评人的认可。伯顿是一个拥有全盘掌控力的导演,其每一部电影都可以视作他本人人生情感的一个缩影或放大。因此,从审丑艺术的角度来解读伯顿那些具有丑陋意象以及非理性表达手法的电影乃至个性怪异的伯顿其人,是极为重要的。

一、蒂姆·伯顿电影中的以丑为丑

电影本身是所有艺术门类之中最接近现实的一种。从观众接受这一角度来看,电影中的丑对于观众而言最为直接的联想便是现实生活中对应的丑。在伯顿的电影中,他便经常用影像之丑来对现实之丑进行再现,正是现实中有诸多真实的丑陋之处,才催生了银幕上这些意象。

以《断头谷》为例,流传着“无头骑士”传说的断头谷阴气森森。月黑风高,随着无头骑士的出没人们接二连三地死去,并且无头骑士杀人的场景也极为血腥,令人作呕。主人公警察伊卡布·科瑞恩在来断头谷进行调查之际就曾亲眼目睹无头骑士砍下了小镇治安官的头颅,当人头落地之际,死者圆睁的眼睛依然还有惶恐的神色,断颈之处鲜血淋漓,还有烧焦的痕迹。然而无头骑士的出现暗示的是一种非理性力量的顽固,始终坚信科学的科瑞恩最终遭遇了失败。无头骑士真的没有头,一旦寻回头颅就消失在小镇上。正如科瑞恩合理化无头骑士的努力破灭了,他在小镇上所探寻出的种种黑幕,如老巫婆为了继承遗产而装死,吓死丈夫,还杀死继女等,这些罪恶都是不可以用理性来解释的。因此整个断头谷所弥漫的恐怖氛围并不仅仅是无头骑士造成的,还有人们内心隐藏的贪欲和杀孽。

再以《僵尸新娘》为例,电影中的维克特死气沉沉,消瘦忧郁,毫无男子气概。而僵尸新娘艾米莉的外貌可谓丑陋之极,由于她已经死去多时,因此形容枯槁,神态忧郁而寂寞,肉身腐败,一条腿已经几乎烂掉,手臂和眼珠也会在激动的时候脱落。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代表艾米莉的心灵是不美好的。相反,艾米莉是一个极为善良的,宁愿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的人。她丑陋的外表促使人们思考的是让她变丑的原因,即将她杀死的男朋友,如果不是负心人对艾米莉起了杀心,她也不会默默地腐烂成这个样子。而艾米莉至死都还在渴望着一份真爱,因此一直穿着婚纱,哪怕在漫长的死亡岁月中这件婚纱已经极其破旧。而她所承受的这次谋杀正是因为这个社会就是阴森而恐怖的,人们往往因为利益而不是真爱结合。男主人公维克特面临的便是这样的状况,他的父母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维克特个人的意愿强迫他和维多利亚结婚,维克特甚至和维多利亚连面都没有见过就被安排好了终身大事。尽管两人在彩排婚礼的时候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但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更大的可能是两人都痛苦终生。果然在维克特进入死后的世界后,唯利是图的维多利亚父母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有钱而邪恶的巴克斯男爵,正是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丑陋和险恶才让生者维克特毫无生气,死者艾米莉肉身腐朽。现实生活中的观众往往已经对此感到麻木,而伯顿正是要将其展现给大家。[2]

二、蒂姆·伯顿电影中的以丑为美

审丑艺术的超越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化丑为美。[3]在前一类审丑艺术中,伯顿之所以表现丑是因为现实的丑恶现象往往是让人无法回避的,然而也存在另一种语境,那便是当“美”并非真正的美时,“丑”也就不成其为真正的丑,此时的丑是用来以一种悖反的方式来给观众揭露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激发观众对于美丑判断标准的反思,丑不再是衬托美的背景,而恰恰就是美本身,观众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往往能获得更为深刻和难忘的审美体验。

在《剪刀手爱德华》中,伯顿借助丑表达的是对已经异化了的社会的一种反抗。机器人爱德华就外貌而言是丑陋的,他的发明者在还没有赋予他一双和人类一样的手时就撒手人寰,留下了爱德华这个有着锋利剪刀手的畸形的“半成品”。除了手以外,他的面貌也并不符合人类对美的认识,如凌乱错落的发丝、苍白而冰冷的皮肤以及总是一副惶恐忧郁的表情等。但是爱德华又是与美紧密相关的,首先,爱德华在试图接近传统定义中的美。他的个性如同婴儿一样善良而纯洁,为诗歌而感动,并且努力在古堡中用自己丑陋的双手修剪出各种各样美好的花草。除了金的男友以外,爱德华从不使用自己的剪刀手来伤害别人。并且,爱德华爱上了美丽的女孩金,他在圣诞夜为金雕刻出了一具冰清玉洁的冰雕,用来寄托他对金注定无结果的爱。

其次,爱德华反衬出了虚假的“美”。在电影中与爱德华相对应的便是小镇上其他所谓的“正常人”,这些人就外貌而言可能更符合观众的观感,然而他们却是一群虚伪、势利、冷漠、自私且迷信的人。整个小镇可以被视作是一个被异化了的现实社会的缩影,而与之相对的阴黑的古堡却是世俗未曾玷污的纯洁之境。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语言,爱德华在古堡之中接受人文常识以及社交礼仪的训练之时,被告之这些人们所常用的“谢谢”“对不起”等礼貌词汇表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这也是每一个人在童年时获得的教育的面貌。然而当爱德华进入了一个完全缺乏人性关怀的新环境小镇之后,不仅他本人因为外貌而被他人视作怪物,百般排斥,甚至连原本用来示好的语言都发生了变异。例如,碧姬的儿子奇云就对爱德华充满了敌意,当他们在一起时,爱德华诚恳地按照发明家教他的顺序说着“谢谢”和“对不起”,奇云在听到爱德华说这些时回报他的是冷嘲热讽,而不是真诚的话语。又如,当奇云的学校要求大家从家里带小动物来上课时,奇云带的却是爱德华,他和他的同学们几乎是用对待动物的方式来对待爱德华,爱德华感受到了羞辱,但是为了让奇云高兴,他还是顺从地听奇云的指令用剪刀手做出各种令学生们尖叫的技能来。原本在人类社会生长,受过基本教育的奇云和他的同学们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爱心、同情和礼仪。小镇上的其他成年人,如碧姬的邻居们只会家长里短地打探爱德华的事,在庭院派对上怀着猎奇的心理来围观爱德华等,他们实际上并不比孩子们更宽容友善,这个异化了的世界是不适宜爱德华留下的。相比之下,看似丑陋的爱德华却有着一颗金子一般的心。

三、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审丑倾向成因

蒂姆·伯顿尽管被认为是当下好莱坞的一个“另类”,一个带有“先锋”色彩的电影人,但其能始终屹立不倒,并拥有一批较为稳定的拥趸并非偶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伯顿电影中体现出的对审美艺术的悖反迎合了一批观众,唤醒了人们的审丑思维,与一部分人产生了共鸣。

首先,审丑本身是根植于人类的意识之中的。尽管审美和审丑被认为是一对对立的美学范畴,但是它们又是息息相关的,并存于人类脑海之中的两个概念,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审丑实际上和审美一样,都是必须由人类来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换言之,只有对于人类而言,事物才有所谓的美丑这种抽象的划分,也就是在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得以凸显出来。美或丑的事物有一部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是经由艺术家的创造后才具体可感的,但是对它们进行价值判断都是需要人类有意识地、充分地调动自己的各项技能的。尽管审丑的地位被日益重视,审丑作品蔚为壮观还要属于在罗森克兰茨的著作发表之后,但是在西方美学世界乃至全人类共同的集体无意识中,审丑意识以及审丑观念是早已存在的。此外,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后现代时期以后,随着两次世界大战降低了大众的安全感,加之世界上诸多国家的制度、社会结构发生了大变革,人们的思想也备感焦虑和虚无,一种强调“反抗”与“否定”的艺术思潮由此兴起,传统的文化体制和意识形态、既有的艺术模式等都成为人们怀疑甚至是颠覆的对象。[4]蒂姆·伯顿堪称生逢其时,正好拥有了一个对自由表达、对文艺多元化更为宽容的创作环境。当人们在目不暇接的各种艺术形式以及休闲娱乐方法之间摇摆不定,在膨胀的信息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时,带有审丑趣味的电影无疑能给人们一个较为新奇的心灵突破口。

而另一方面,在伯顿的童年,他饱受各类经典哥特电影的浸淫,邪恶、神秘的哥特风格给予了伯顿无限的快乐,因此他深谙其中阴暗恐怖的场景、面目狰狞的角色、光怪陆离的画面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能造成何等影响。同时,伯顿又明白,单纯以哥特电影来对人们的视觉进行刺激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在发展,人类的理性认识以及审美思维也在发生着变迁,传统的哥特电影所拥有的意象不少已经远远脱离了时代,如某些血腥的巫术等,已经很难再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理。而另一方面,在电影史上,带有吸血鬼、僵尸以及邪教的作品等已经层出不穷,观众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如若再只对自己童年的电影进行“复制”是无法打动当代观众的。伯顿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挖掘出了何谓审丑电影与人类感情之间永恒不变的交集,那便是人类永远摆脱不掉的孤独以及对自身无力抗拒某些外力的无奈和痛苦。这一点可以说在《剪刀手爱德华》中被展现得极为明显,爱德华所拥有的神秘力量只是电影的“表”,而电影的“里”则是爱德华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不属于凡人的世界的悲哀,这一点也正是电影最能触动观众情怀之处。

审丑艺术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顽童蒂姆·伯顿的一个标签。这位不遗余力地使用电影来为自己与观众制造童话的电影大师,可谓是毫无保留地在电影中涂抹着种种丑陋,包括世界的丑陋面目与人的丑陋心性,或是以丑为丑,或是以丑衬美。而当观众沉浸在一个个用“丑”堆砌起来的世界时,反而更能够体会到伯顿用苦包裹的甜,用黑暗遮蔽的瑰丽。正是因为伯顿认为自己处于一个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能够相信童真,读懂美,读懂诗意的温情的世界,所以他才要固执地将这一切用令人触目惊心的丑表现出来。对于观众来说,也只有克服了最初那份对于“丑”的本能抗拒,才能收获伯顿独特的创造力和浪漫。

[参考文献]

[1] 李钦凯.先锋小说审丑艺术的美学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 王建陵.哥特式鬼魅下绽放的纯真童话——解读蒂姆·伯顿的《僵尸新娘》[J].当代电影,2009(03).

[3] 蒋孔阳.说丑——《美学新论》之一[J].文学评论,1990(06).

[4] 程勇真.当代审丑文化崛起之价值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作者简介] 陈泽辉(1965—),女,河南正阳人,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符号学、外语教学研究与理论。

猜你喜欢
审丑伯顿蒂姆
蒂姆·伯顿定格动画电影中的哥特艺术风格分析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圣犬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
外星人蒂姆
抓住自己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