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人秀电影的主要命题及观念嬗变

2016-03-12 06:06曹旺儒
电影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命题

[摘要]从1998年的《楚门的世界》开始,美国电影对真人秀题材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十几年来,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该类题材的优秀作品,例如,影片《楚门的世界》《饥饿游戏》等。这些作品虽然都是以电视真人秀为题材,但影片中透露的对真人秀的观念却一直在转变。从最初的批判和质疑,再到中期的观照与比对,再到现在的统一与共谋,在这个“无深度的、仿像的”世界里,电影已经和电视真人秀达成了和解。

[关键词]真人秀题材电影;命题;观念嬗变

美国电影对真人秀题材的关注和探讨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随着真人秀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真人秀中涉及的话题吸引了美国电影产业各链条的关注;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看待真人秀的立场也一直在发生转变,其变化也体现了美国电影在文化立场上的转变。

一、真人秀题材电影的主要命题

长久以来,虽然美国真人秀题材的电影在详细的故事架构和情节设计上异彩纷呈,但归根究底,其主题的设定一直离不开特定的几个命题,而影片对这些命题的态度转变也意味着电影对电视真人秀的态度转变。

(一)后现代的真实观

直击真实是电视真人秀最吸引人的地方,真人秀采用纪实的手法,将人们在真实情况下面临生存问题的真实反映记录下来,靠真实去打动观众。然而,这仅仅是宣传口径而已,随着影视各项相关技术的发展,模拟真实的手段越来越高超,真正的真实被由技术创造出来的“超真实”所取代。

电视真人秀一直在彪炳自己的“真实性”,靠“真实”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而与之相反,以真人秀为题材的电影却对真人秀节目标榜的真实提出了怀疑。派拉蒙公司1998年出品的影片《楚门的世界》就质疑了所谓的真实世界。主人公楚门从小就在一个与真实世界类似的摄影棚中生活,摄影棚十分庞大,整个设计参照真实世界打造,这种虚幻的真实令楚门产生一种生活在真实世界的错觉,甚至一度蛊惑了电影观众。但摄影棚毕竟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人为打造的“超真实”世界,打破这种“超真实”对人们的迷惑,就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为了逃离这个巨大的摄影棚,逃离在虚拟世界里生活,楚门想尽一切办法,历尽千难万险。尽管早在1998年,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真人秀还没有繁荣起来,但是依靠电视技术打造“超真实”世界的情形已经成形,原始的真实正在被不断改写。《楚门的世界》就是要借影片来表达对这种影视范畴的“真实”的反思和质疑。

(二)被看的困境

在传统意义上,“被看”是一种被窥视的侵犯,而“看”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看的人要优越于被看的人。在影片《楚门的世界》中,楚门一直处于被看的环境下,他的衣食住行都在别人的监视之中,楚门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毫无一丝隐私可言,而他本人却并不知情。楚门的遭遇以及他本人的被欺骗,令观众非常怜悯楚门的处境,也激发了人们对传媒窥视他人的思考。当楚门意识到自己身处的环境,他开始了反抗,他反抗的目的就是逃离这些窥视他的眼睛,逃离“被看”的局面。楚门的觉醒开始于他发现了镜头的存在,镜头作为窥视者的眼睛让他清楚了这里不过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他的人生于别人的眼中,不过是一场“楚门秀”。楚门直视镜头,奏响了奋力反抗的乐章,他通过直视镜头来拆穿他人的窥视,他要告诉窥视他的人,他已经觉醒,以后不会再乖乖做一个“表演者”。楚门开始边思考逃脱的途径,边戏弄镜头那端的窥视者,他刷牙的时候突然对向镜头,当这个画面突然出现在监视器上的时候,让窥视他的人们吃了一惊。之后楚门又藏了起来,逃出了摄像机监控的区域,让节目录制无法再进行下去。最终,楚门从一个小门里逃了出去,彻底离开了摄影棚,离开了窥视他的眼睛。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了楚门从被窥视中觉醒,并成功地反抗了窥视的故事,故事映射了在电视真人秀和流行的传媒文化中构建虚拟的真实,并在所谓的真实中扮演窥视者的现象,电影用这个方式向这种文化表示抗拒,唤醒了人们对“看与被看”的重新认知。

(三)封闭环境下的人性试验

大多数真人秀都会打造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中指定游戏规则,参加者通过多番角逐产生一名优胜者。出于对胜利的追求,真人秀会成为测试人性的试验场。美国曾有一档一度火爆的真人秀节目《生存者》,参加过该节目的人表示,为了胜出后得到高额奖金,参加者都使出浑身解数,除了触犯法律以外,几乎所有的手段都被开发出来,参加者甚至感觉到自己的人性发生了改变。事实上,呈现人性的复杂并不是电视真人秀的主要目的,作为电视栏目,真人秀追求的是高收视率。

真人秀节目用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娱乐方式而将人性的嬗变掩饰其中,而电影则恰恰相反,人性问题向来是电影选题中备受青睐的命题。在诸如真人秀节目中的隔离环境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引发的人性嬗变,这是电影人热衷研讨的话题。例如,美国电影《狙击电话亭》以电话亭作为密闭空间,展现主人公斯图的挣扎;而《电锯惊魂》以地下室作为信息孤岛,展现他人的性命与家人的性命发生矛盾时人性的抉择;《八面埋伏》中则选择了现实中与世隔绝的小岛。这些影片都将故事圈禁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之内,然后设定考验生死的游戏规则,通过影片中主人公的反抗和挣扎来拷问人性。在这些电影中,面临生存的考验,人性始终在善与恶中徘徊挣扎,人们卸下伪装暴露真正的性情,这是推进矛盾产生和消弭的导火索,同时也是该类影片的主要吸引力。在电影《八面埋伏》中,几位特工在面对孤岛上的危机时,他们都选择了猜忌和武力,选择了对身边战友的不信任,选择了人性恶的一面。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观众会根据影片人物的选择对自己的人性进行深刻反思。这类影片不仅要激起个体对自我的人性进行反思,更是试图激起全社会、全人类对人性的叩问。即使影片上下没有以“秀”的形式来体现,但通过对封闭的环境设置、惊险的游戏规则和对人性撕下面具的反思,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影片对电视真人秀的态度与思考。

二、美国真人秀题材电影观念的嬗变

自从多年前真人秀节目出现,以真人秀为题材的美国电影便层出不穷。虽然美国电影对真人秀高涨的兴致从未改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真人秀的看法却在悄然变化着,电影《饥饿游戏》的出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饥饿游戏》选择了以设定在未来的一场真人秀为主题,这与早在1987年上映的《威龙猛将》不谋而合。但是,多年之后,《饥饿游戏》表达出的对真人秀的态度与早年间的《威龙猛将》显著不同,这也折射出美国电影对真人秀的态度转变。下面,本文将以《饥饿游戏》为例进行分析。

(一)从间离到投入

早期的美国真人秀电影普遍将电视真人秀当作研究对象呈现在大银幕上,例如前文中提及的影片《楚门的世界》,它将楚门的遭遇以“楚门秀”的形式来体现,影片的主旨就是控诉这种“秀”窥视了他人的不当。在这类影片中,电影的立足点是间离于电视真人秀的,它就像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冷静地分析电视真人秀乃至大众传媒文化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正因为此时的间离,电影能够清醒地对真人秀保持理性批判。

但是,同样作为大众传媒文化的一部分,电影与电视本是姊妹,它不可能始终独善其身地旁观下去。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反过来将矛头对准大众传媒,这势必是悖论。后期的真人秀电影则不再批判和审视电视真人秀,而是将真人秀彻底融入电影架构之中,将真人秀的形式和电影剧本完美结合,没有了间离,而是演变成了投入。后期的真人秀电影不再有类似《楚门的世界》中对观众和工作人员的设置,而是将整部影片与真人秀融合,将大银幕外的电影观众视为真人秀的观众。观众并非通过电影的形式来研究和探索真人秀,而是彻彻底底地观看真人秀。在电影《饥饿游戏》中,影片详细交代了“饥饿游戏”这场真人秀的前因后果,包括故事背景、游戏规则和参与制度,并转播了全部“秀”的过程,但唯独在影片中,这场真人秀没有观众。影片中,12个区的民众都没有如约坐在观众席上。这当然不是影片安排的疏漏,电影中真人秀的观众缺失,就意味着这场秀的观众直接变成了该电影的观众,整部影片变成了一档真人秀节目,银幕外的观众比影片中的观众更加冷静客观,意识更加清醒,这更有利于抒发影片本身要传达的主要思想。《饥饿游戏》演变成一场彻底的真人秀,在电影里淡化了真实的世界,而全部的世界都融入了游戏之中,同样的,这样的真人秀不再是一个被审视者,而成为一种文化。

(二)从反思到狂欢

当电影的立场从间离变成了投入,电影已经与真人秀融为一体,也就谈不上一方对另一方的审视,理性的反思随之消弭,逐渐演变成彻底的狂欢。美国真人秀电影已经发展了十数年,盘点该类题材电影的发展,我们得知电影早已放弃将真人秀视为一个审视对象,它收起了对真人秀的质疑,真人秀作为一个“看”的主体,其合理性被电影所认可。从此之后,真人秀题材的电影本身成为一场游戏,它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为主,与真人秀节目期待收视率一样期待票房成绩。而诸如对“看与被看”的反思这类严肃的话题则被逐渐消融。

电影《饥饿游戏》的上映将这种转变推向了高潮,相比早期的真人秀电影,《饥饿游戏》的结构设定相当庞大,对比《楚门的世界》这类早期同类影片,《饥饿游戏》对真人秀的呈现要完整得多,但在喧嚣过后,却没有对真人秀这种文化形态进行理性的深度思考,随着影片的落幕,这场大秀也宣告结束。电影《饥饿游戏》事无巨细地交代了这场真人秀的前因后果,包括故事背景、游戏规则和参与制度,并转播了全部“秀”的过程。但这一切只是为了方便观众更好地观看这场大秀,而不是为了审视和质疑真人秀这一形式。它是为了辅助这一场秀,而不是间离这一场秀。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类似这样前情和背景的交代与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游戏规则介绍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纵然“饥饿游戏”的背景有着强制压迫性,优秀规则的设定也极为残忍冷酷,但电影观众被电影中的民众所感染,都接受了这样的游戏规则,进而整部影片演变为一个英雄竞技与成长的故事,配合精致宏大的画面制作,这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场视觉盛宴、一场狂欢。

(三)从批判到共谋

如果说早期的真人秀题材电影对电视真人秀抱以批判的态度,那么后期的该题材电影则与电视真人秀达成了共谋,例如电影《饥饿游戏》,影片中的平民在面对如此丧心病狂的强压式游戏规则之时,都选择了麻木的遵从,没有群起反抗。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自始至终在对待这场游戏的态度上,并没有带领观众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而是同样沉醉其中,欢欣鼓舞地完成了一场秀。电影作为一种典型的视觉文化,它需要制造幻梦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在这一点上,电影与电视节目达成共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结语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经提出“娱乐至死”论点,人们会越来越在感官的愉悦中沉湎下去,只顾享受快乐而逐渐丢失了思考力。外部原因带来的压迫并不可怕,因为人们会在重压之下奋起反抗,但是源于人类自身的压迫和奴役却能颠覆人类,人们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失去了自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最后连反抗的能力都全然丧失。早期的美国真人秀题材电影尚且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批判电视文化的娱乐性,可不过十数年的时间,电影就放弃了审视的立场,与真人秀和电视娱乐达成共谋,出于人性的反思,这不失为一种遗憾。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KGH2015-16) ;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52400410028)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鑫.影片开场的情境构建——以电影真人秀《楚门的世界》影片开场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4(24).

[2] 朱博文.真人秀电影的营销方式研究——以《奔跑吧,兄弟》大电影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09).

[3] 汪剑.基于真人秀大电影的“高概念”特性研究——以《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4] 张楠.以《饥饿游戏》为例探讨美国批判真人秀电影的发展转向[J].美与时代(下),2015(06).

[5] 刘强.大电影的外壳,真人秀的内核——综艺电影美学特征辨析[J].青年记者,2015(29).

[作者简介] 曹旺儒(1978—),男,陕西渭南人,硕士,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社会语言学。

猜你喜欢
命题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我喜欢自己命题
一个与伪圆相关的命题
捍卫先天偶然命题
命题小品——得陇望蜀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2011年“秋季擂台”命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