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标准化管理模式探讨

2016-03-12 10:43李强
东北水利水电 2016年4期
关键词:护岸河段河道

李强

(辽宁省白石水库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000)

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标准化管理模式探讨

李强

(辽宁省白石水库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000)

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河道各种功能的缺失现状,从生态角度提出治理对策,实现标准化治理工程管理模式之人与水的和谐。

中小河道;河道治理工程;标准化管理

1 我国中小河道现状

1)河道系统功能弱化,水质污染严重。中小河道属于江河支流,城镇河段水体不够宽阔,流动缓慢,循环更新能力不足,致使河道沉积污染严重,水体质量变差。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居民日益增多,排污管网未能同步铺设,致使大量未经有效净化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使其污染加剧。农村灌溉用水滞留的氮磷浓度过高,呈高富营养化,污染严重[1]。

2)自然地貌在河道功能丧失的环境下“变脸”。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对周围环境进行了强烈的干预。在人造堤岸的围护下,使得原本具有固有功能和自然景观的中小河道,演变成了单纯的灌溉沟渠。人为干预下的河道,蕴含着不同的有机物和各种化学成分,促使原本草木丛生、鱼鸟栖息的自然景观消失殆尽。

3)中小河道的自净功能日益缺失。中小河道本身具有自净功能,自然河道的水体可以对污染物通过暂时性滞留和永久性滞留的方式,予以清除和自净。所谓“暂时性滞留”,是指弯曲河道的浅滩对枯枝落叶等污染物进行的阻滞;“永久性滞留”,则是通过水中好氧微生物进行快速分解的生化作用,对污染物进行永久性的降解。当今重度污染的现状,使得中小河道处于缺氧状态,无法实施对污染物的阻滞功能;大量的人工闸坝建筑,也阻碍了河道的顺畅,削弱了河道的净化能力。

4)河道被填埋萎缩甚至断流。由于人类经济扩张的需求,为了满足建筑用地,人类对河道进行大肆掠夺和侵占。不按河道规律进行的采砂行为,导致水流紊乱、漩涡暗生;采砂的剧烈扰动,使河底的腐蚀、有毒沉淀物渗入水流,造成河床下切,取水困难,水质污染,甚至部分中小河道还出现了断流或截流的危机。在缺失河道的人类生存载体的危急情势下,河道行洪断面的急剧缩减,必然无法阻挡对人类威胁极大的洪涝灾害。

2 中小河道治理对策

河道由水流与河床组成,自有其运行的自然规律。中小河道治理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统筹规划:

1)河道治理的工程防护措施。对于不同的河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视具体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工程防护措施:土质堤防护岸工程,适用于水流平稳、冲刷能力弱的农村耕地保护河段,采用砂砾石或砂壤土填筑;干砌石护岸适用于冲刷破坏比较严重的河段,采用“立砌”结构的砌石砌筑;浆砌石护岸保护的对象是重要河段岸旁的建筑物,以提高其抗冲刷能力;各种石笼护岸是针对冲刷非常严重的河段,采用整体铺盖或分块拼装的方式,采用钢筋石笼紧密连接,保持护岸的牢固性;对于地势开阔的游荡性河段,由于其河道摆动不定,需要修筑“挑流”作用较强的丁坝,以控制其河势的走向[2]。

2)河道治理的生物措施。生物措施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措施,应针对河道的上中下游特点,采取不同的生物措施:上游河段宜以林木等生物涵蓄或拦蓄降水;中下游河段,则宜采取种植根系发达植物的生物措施,涵养水分,保堤固堤,防止河岸坍塌。采取生物措施,增强了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在大量再生的有机质中,利于水体生物的繁衍,从而既提升了河道的净化能力,也美化了环境。

3)严防水体污染源。要保障河道水体清洁,就要禁止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在城镇化建设中,不能因为建筑需要而滥占河道,严防大量而肆意的河道开采和河床破坏,保持尽可能多的河道水面率,使城镇拥有足够的阻滞洪涝的能力。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切断污染源,完善城镇的水循环系统,净化河道环境。

3 标准化管理模式

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标准化管理模式,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河道治理的标准化管理体制。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治理原则,由上至下,层层落实,分级负责,制定河道工程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用先进、可操作的根本尺度和指标,指导中小河道治理过程中的管理运作[3]。

2)河道工程治理资金投入,要依法依规,对相关地域的河道进行管理投入。在明确河道治理工程性质和管理权限的标准化设定下,要重点建设管理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公共建设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吸收社会性的资金,在河道治理配套运营的正常化运作下,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3)提高执行河道治理标准化的管理力度。各市、县级河道管理部门,应将河道治理与本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并行,统筹协调,紧密配合,多方合力,多策并举,优化资源,调动各部门参与生态河道建设的积极性,有序推进中小河道标准化工程治理,在行洪排涝、生态文化和资源开发领域实现生态河道的大格局[4]。

4)实施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全过程标准化控制。①河道治理工程质量是建设管理的核心,原材料质量是基石,隐蔽工程质量是重点环节,工程质量责任人追究制度是管理的有效保障。②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同样投入的施工进度是效益的表征。标准化的全程控制,应以工程日报、季报、月报为管控手段,做到各工序的无缝对接,实现以最少的投入,缩短工期,提升管理效率。③安全是建设管理的前提条件。各市、县级河道管理单位均需签订安全责任状,制定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和应急预案,用动态的、全程的安全管控制度,严格把关,及时排除工程建设中的隐患和问题,使河道治理工程在透明、公开、安全状态下进行标准化运作。

5)完善河道治理工程的奖惩机制。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评审机制,突出动态和监控的标准化原则,对相应的河道治理工程进行评审。应采用“执行—检查—改进—提高”的标准化程序,实施持续的改进机制,形成一条完整而标准的工程质量链条,确保河道治理工程的良性循环。要建立约束机制,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应建立标准化的管理监督机制,相关各部门按规定全面履行职责,并约束自己的工程建设行为,一旦有违标准化管理的规定,则应予以制止并限期整改[5]。

4 结 语

在中小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实践中,要创新思想,运用标准化的管理理念,整合各部门的资源,遵循河道自然的生态规律,结合河道治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实现标本兼治的河道治理举措。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中小河道的标准化治理模式,完善水系,使人类与河流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董其敏,李新林.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之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1(06).

[2]刘汉鹏.浅析河道防洪护岸工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

[3]邓依萍,刘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水利工程方案优选[J].节水灌溉,2009(09).

[4]陈勋,李梅凤,黄成业.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水利应用探究[J].中华民居,2011(11).

[5]张亚维.城区河道防洪景观生态治理工程行洪方案设计[J].地下水,2011(03).

TV86

B

1002-0624(2016)04-0061-02

2015-06-05

猜你喜欢
护岸河段河道
长江中下游河段溢油围控回收策略研究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生态护岸技术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应用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