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增 王通
石津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张永增 王通
石津灌区在2003年开始信息化工作,连续实施多期项目,建设开发了一系列软硬件系统,已投入运行,目前又启动了新一轮建设,计划利用3~5年时间,完成信息系统的全面布局和整体开发,满足当前需要,同时为长期发展做好准备。在不断实践探索中,灌区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
水利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改变传统水利运行管理模式,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全面发展,灌区信息化也越来越被重视,信息化成为继工程、体改之后灌区新的发展点和着力点。
现代灌区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责任,灌区管理趋向于精细准确、节约高效和透明公开,高效运行和有效管理需要完善的工程基础,需要可靠的思路方法,还需要先进的实现手段,信息化正是筑基础、转思路、变手段、提能力的有效途径。
石津灌区把信息化作为重要业务工作,设置专职专岗,实行专业管理,信息化工程一直是灌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持着持续投入。
石津灌区围绕主体业务展开信息化,即围绕输配水、量测水、供用水、水务水事、整体部署与调度、行政办公等建立对应的支持系统,已建的信息系统在渠道运行和灌溉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今后信息系统将逐步扩大和完善,规模上达到全覆盖,广度上做到全面转化,深度上实现数字化、智能辅助和自动执行。
石津灌区面临许多机遇,南水北调输水、生态和工业区供水、地下水超采治理、水价改革、土地流转等都是利好,促使灌区转型升级、不断拓展,信息化在其中不可或缺,其基础应用面会更广,高端应用也将发挥应有作用。
现阶段是灌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阶段,正在全面布局基础设施和基本应用,重点完成急需急用和好用有用的系统项目,并进行下一阶段的必要准备。下阶段是技术提升阶段,突出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全面性,体现综合效果和特色应用,重点是集成一体化和数据资源深度开发。
一是通讯网络系统。沿渠线自建高速光缆网络,取代原低速混合网络,满足大系统运行、高清视频传输对带宽和通讯稳定性要求,终端达到最末端信息点,所有系统都依托光网运行。
二是水情监测系统。对分干及以上渠道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水位、闸位、流量数据为站、处、局3级管理人员使用。
三是闸门控制系统。闸控系统配套到所有电动启闭的闸门,采用现地遥控、远程操控和自动调节等不同型式进行配套,兼顾了实用性、经济性、先进性和使用率。
四是视频监控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网全覆盖分干及以上枢纽和节点,为1级调度指挥和2、3级操作管理提供直观画面,现场感强,是水情和闸控系统很好的辅助和补充。
五是斗口计量系统。针对传统人工浮标法测流精度低、实时性差等问题,采用小型明渠自动化计量技术和设备,建设适合灌区低水头、无关系曲线、灌水时间短等特点的水量计量系统,为控制灌溉和按量计费提供可靠数据。
六是整合集成系统。整合集成系统由软整合和硬整合两部分构成,软整合是通过软件实现数据传输处理的控制和数据库管理;硬整合是硬件系统,以大屏幕综合显示和远程操控设备等为主,软硬整合组成运行调度指挥系统。
七是业务应用系统。业务应用系统是灌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基础数据、工程资料、运行数据、用水户、农田灌溉、计量收费、水事水务、设备运维、电子地图等的集中统一管理。
八是数据分析系统。是基于现有数据库,对数据资源进行2次挖掘的大数据系统,是集成和业务软件功能的扩展,提高辅助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九是支持保障系统。是对灌区综合技术能力和发展实力的建设,是建后运行和效益发挥的基础,包括办公条件改善、运维准备、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转型促进等。
为稳步推进,灌区采取了灵活的建管模式,即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又大力推行基础应用;即全面立项建设,适当取舍和整合;即立足当下、完成单体布局和基础建设,规划长远、谋划高端;即依托外部、广泛合作,又不忘自我发展、提高自身实力。
引进新技术方面,采用了大数据平台工具、云服务、云空间、手机APP等。引进专业设备方面,采用对比试验进行斗口计量选型,水情数据由局端显示改为多端显示,开发了流速仪终端盒、反光水尺等。项目选择方面,进行合理舍弃与规避,降低难度,增强实用性、经济性,前沿技术如遥感、水质监测、灌溉预报等选择慎重。基础技术方面,注重打基础、小创新,多应用,提高整体实力。
灌区信息化的目标是打造数字化、自动化灌区,朝着智能型、智慧型方向发展,实现越来越精细、精准、规范、严瑾、高效、绿色的灌区管理。
“十三五”是水利现代化建设重要的5年,灌区信息化有机会也有条件继续推进,跟上社会和时代步伐,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益处和变革。□
2016-03-02
张永增,男,汉族,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信息处处长、正高级工程师。
王通,男,汉族,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信息处副处长、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