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锋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汪华锋
(马鞍山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 243041)
本文从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创新探索出发,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希望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延伸部分,不仅克服了高校体育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也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课余体育训练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也能够加强对学生体育素养的锻炼。因此,高校要积极创新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方法,促进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1.1 教学指导思想单一片面
高校传统课余体育训练教学仅仅将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作为基本追求,将应试作为指导思想,而缺少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普及,缺乏对学生体育竞技精神的培养,造成学生的体育学习畸形发展,不利于深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高校传统课余体育训练指导思想单一片面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的发展并不同步,体育技能的掌握并不能代替体育意识的作用,因此,高校传统课余体育训练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内涵的。
1.2 训练内容比较陈旧
高校传统课余体育训练过于注重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要求学生不断突破自身极限,超越自身的身体承受能力,不符合人体的发展规律的,也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要求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竞技状态的打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此外,高校传统课余体育训练中的体育规则较为陈旧,难以适应当今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因此,陈旧的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1.3 训练过程枯燥无味
高校传统课余体育训练应将体育技能的训练、体育知识的普及、体育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传统的训练过程枯燥无味,没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遏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仅仅作为命令的下达者对学生提出要求,而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极大地减弱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学生在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积极性十分低下,因此,训练过程十分枯燥无味。
2.1 树立先进体育训练理念,激发学生体育精神
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根本原因是师生体育思想观念的欠缺。学校应加快转变其办学理念和教学方针,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基本方向,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在进行训练方案的设计中,要尽量多加入新的教学元素,充分体现体育这门学科的教育、锻炼作用。在前期的教学中,教师训练目标主要集中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上,后期则要针对不同的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素养的训练,激发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激发学生体育活力,弘扬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人生理想、学习规划与体育训练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课余体育训练增加动力。
2.2 突破传统体育训练模式,将学生作为主体
新形势下高校传统课余体育训练应该对师生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效果、提升体育训练质量。在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此外,体育教师理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共进的教学关系,创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科学的课余体育训练习惯,为学生进行长远的体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此外,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以此缩小训练差距,提升训练效果,这也是传统课余体育训练所不能及的。
2.3 走出室内课堂,摆脱古板训练模式
对传统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进行改革将进一步突出体育学科的实用性、灵活性及综合性,提升质课余体育训练量,对于培养大批的体育专业化人才及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新形势下,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要着重提高体育训练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体育精神内涵的理解,体育训练教师要摆脱传统的课余体育训练理念,将现代教学理念与课余体育训练相融合;走出室内课堂不仅仅使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精神号召,还使得学生感悟到体育学科特有的人文魅力。体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学科,广泛存在于我国教学体系中,历经长久的发展后,体育学科渐趋成熟,而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体育学科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将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
2.4 构建信息化课堂,训练方式渐趋多样化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信息化发展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对于提升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国家应逐渐加大课余体育训练建设的资金及技术投入,形成高效运行的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系统,确保各项课余体育训练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国家应该不断加大对大学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丰富课余体育训练方式,推动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和进步,提升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质量。构建信息化课堂,教学方式渐趋多样化也已经成为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不能仅仅凭借考试成绩对学生的体育能力作出评断,而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允许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
2.5 进行科学评价,提升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
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有效性以及促进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改革体育训练组织形式与评价方法。教师不能仅仅凭借考试成绩对学生的体育能力作出评断,而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允许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指标尽可能全面,应以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为宗旨,着重考核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及任务完成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教学模式的改进、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评价方式的全面等方面展开,以此提升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从而促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1]杜晖.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与创新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4,32:202+204.
After school sports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 Ma'anshan Anhui 243041)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training measures, hope to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training and advi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school sports tr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张时玮)
G811.5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6.100
1672–7304(2016)06–0212–02
汪华锋(1981-),男,安徽池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