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公示语翻译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3-12 02:00吴菽蓉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跨文化

吴菽蓉(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汉英公示语翻译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吴菽蓉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公示语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有着外宣窗口的作用,由于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诸多跨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公示语翻译中仍然存在着较多不规范之处。从跨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本文重点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类型,并提出可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公示语;翻译

公示语作为在公共场合中向公众展示的语言文字统称,是日常生活中常见语言形式之一,也是一种具有高度公开性、公众化的特殊文体。与其他各种语言形式相同,公示语既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也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因此,分析公示语翻译自然也离不开跨文化的视角[1]。

1 文化差异对公示语翻译的影响

语言的内在文化因素制约着语言的运用,正因为如此,公示语的翻译从译者的理解、表达的形式及受众的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如何认识原语与译入语文化前结构的差异,公示语表达中礼貌原则的表达,英文受众对译文的心理反应等都是公示语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1.1文化前理解对公示语翻译的影响

翻译即阐释。在公示语翻译中,译者正确解读公示语信息是成功翻译的关键。译者自身文化视域中的前结构既是阐释的基础,也可能对正确的阐释产生影响。倘若忽略文化意识,仅仅在母语文化的前结构中片面阐释信息,就会造成文化误读,误译也难以避免[2]。例如某机场有一个中英双语的公示牌:“携带大型手提行李或伤残体弱之旅客须用升降机上下。(Passengers with bulky hand baggage or who are disabled or infirm must use the lift .)原语信息本是一个善意的提醒,体现了对伤残体弱旅客的关心和照顾。这种管理部门制定的公示语在原文中常常带有某种祈使语气,在广大受众心理通常不会产生歧义。但由于译者按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化加以阐释,在翻译时用了一个“must”,即以命令的口吻规定这些旅客该怎么做。因此,伤残体弱的外国旅客以为这是对特定人群的歧视而产生不快。

1.2礼貌原则对公示语翻译的影响

礼貌用语的使用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在公示语中,同样使用到大量的礼貌用语。关于语言礼貌性的研究,语言学家Leech曾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这一原则可概括如下:在同等条件下,把不礼貌的想法减小到最低,而把礼貌的想法增强到最高[3]。而这一礼貌性原则在公示语翻译中同样适用。并且,礼貌性原则在英语公示语中的应用比在中文公示语中的应用更加普遍。例如,“禁止吸烟”这一告示语在国内常被翻译为“No Smoking”,在西方一些国家更加喜欢使用“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

1.3文化心理对公示语翻译的影响

本质而言,语言反映着人内在心理与外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表征。在跨文化交流中,同一种外在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激发起不同的心理反映;同样,同一种心理感受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传递或交流。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汉语语言组织形式相对自由松散,而英语的语言形式强调内在的逻辑,这也是汉英文化心理差异形成的关键原因之一。在公示语翻译中,如果译者忽略了语言内在的文化差异,就可能获得不同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例如,在公园的绿化草坪上最经常看到一下的告示语:“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如果以语言机械性的对应直译,译文大致如下:“Little grass is green, please watch your steps.”上述译文看似正确且忠实于原文,但实际上原文中的前后信息在英文受众心中难以维系直接的内在逻辑关联。原本语用意图十分明确的原文,在译文意义中却变得十分含糊。如果改译为:“Please stay off the grass. Thank you.”这样就可以让英文受众一目了然。

2 中文公共标识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在公示语翻译中,应该注意语言的简洁,形和意的结合,同时,在必要时也应做些适当的删减,功能意义的整合,在充分考虑受众语境角色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的翻泽效果。

2.1直接借用译入语习惯表达

中文公示语翻译的效果就是为了方便外国友人快速获得相关信息,这也是中文公示语翻泽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内在要求。英文公示语在表达中往往较多地使用物称表达法与陈述方式,相较中文公示语显得委婉而间接。在英汉公示语中都有很多常见而固定的表达方式,译者在熟练掌握这些表达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借用的方式可以使译文表达更加地道得体。例如“小心路滑”应译为:“Caution∶ slippery path.”而不是“To take notice of safe∶ 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 ”。

2.2转换翻译法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有时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因此在翻译时,就需要采取转换策略,改变事物的陈述角度,肯定变否定,或否定变肯定,如“油漆未干”就可翻译为“Wet Paint”。有时可以看到公交车上贴有“请勿将头伸出窗外”的公示语,其直译形式为“Don't put your head out of the window.”这一译文本身无错误,也不会引起英文受众的歧义。但如果从相反的角度来表达这一公示语则更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Keep head inside vehicle.”

2.3选择性不译

公示语的存在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同样某些特定的公示语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选择性不译。例如,在国内某些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着一些随地吐痰、乱写乱画、到此一游等不文明之举,这些已经渗透到部分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陋习。有时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在国内某些公共场所就有诸如“禁止在公园内随地大小便”、“禁止乱刻乱画”、“禁止吐痰”等公示语。如果将这些公示语译成英文,英文受众反而觉得好笑,甚至难以接受,其结果只能是影响中国形象,所以对这类公示语可选择性不译。

2.4避免使用生僻词汇

公示语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大众可以直接明了地获取信息,从而发挥其广而告之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应考虑到广大公众的接受水平,尽量使用两种文化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常用词汇,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和专业术语等。例如:“请勿乱扔废弃物”翻译为”No Littering”;“小心易碎” 翻译为“FRAGILE”; “专用车位”翻译为“Private Parking”; “失物招领”翻译为“LOST & FOUND”等等。

3 结论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对于成功的公示语翻译有着重要意义。在跨文化的视野中,结合借用、转换、不译等具体方法,充分考虑信息受众自身的文化背景、情感与接受能力,才能实现公示语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刘灵.“文化自觉”与跨文化翻译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71-73.

[3]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1983. 84.

(责任编辑:吴 芳)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 117

文章编号:1672–7304(2016)01–0251–02

作者简介:吴菽蓉(1968-),女,福建莆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

Analysis on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WU Shu-rong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Fujian 351100)

Abstract:Public signs,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giving publicity to foreign countri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methods, national psychological reflections and other cross-cultural factors,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in translating public signs. Starting from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some typical mistakes in translating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nd offers some feasib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Cross-culture;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猜你喜欢
公示语翻译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