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菀
摘 要:在传递信息时,接收的一方可能只选择自己关注的某个方面,而忽略整篇文章的信息,这就是“信息过滤漏斗”,中职院校党委宣传部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信息庞杂而琐碎,可能会出现最初布置的任务与最后完成的效果不相符,这是“沟通漏斗”,通过笔者的简要分析,希望对中职院校宣传工作中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给出可操作性的指导。
关键词:中职院校;宣传工作;沟通漏斗;信息过滤漏斗;信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C-0027-02
宣传工作,是以各种可视或者可听的元素为载体的,但实际上,在组织间传播的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引导组织成员达成某种认同的意识导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同样的信息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反馈,这就是下文中涉及到的“漏斗现象”。
中职院校的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将本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成果通过采访编成稿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需要加工的信息,涉及到职业院校概况、教育教学管理、行业企业前沿等各个方面,稿件的形成可能会出现最初布置与最终效果不相符,这是“沟通漏斗”,通过笔者的简要分析,希望对中职院校宣传工作中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给出可操作性的指导。
一、“漏斗现象”的形成原因
“沟通漏斗”和“信息过滤漏斗”其实都是管理学中的概念,遵循着事物之间的相通性特点,笔者将这两个概念移植到中职院校宣传工作中,倒也合辙搭调。
先来说“沟通漏斗”,笔者暂将其定义为:由于个体差异引起的,在团队成员间信息传递的选择性遗忘。首先要明白,这个“漏斗”是在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是由于一个团队间成员在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个人差异所引起的。“信息过滤漏斗”则跟“沟通漏斗”大同小异,区别就在于“信息过滤漏斗”一般是在信息接收者之间发生的。
笔者做了一个调查:一样的信息,收到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反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调查结果集中在两种意见,一是思想差异引起的,一是信息接收者出于某种目的故意为之。
思想差异相对比较复杂,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家庭环境,甚至是父母亲人的性格都会对其性格与思维模式造成影响,形成其思维模式的基础,而后天的学习经历,以及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又会使其思维模式发生修正,形成各自定型的思维模式,不容易被他人左右,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定之规”。由于这是在每个人接收信息之前就形成的个人因素,可以说这是形成“漏斗现象”的客观原因。
信息接收者出于个人目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则是产生“漏斗现象”的另一种原因。举个例子,笔者找同事约稿,讲明要求,但收回来的材料还是有所欠缺,稿件中对专业相关的知识描写详尽,专业词汇使用到位,但忽略了作为一篇稿件应有的要素,与同事沟通,该同事以“忘了”为理由。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这位同事“记住”的要求都是他能得心应手完成的,而“忘掉”的那些,可能是太细碎,也可能是对他来说难以完成的部分。通过这个例子,应该可以将出于个人目的的选择性接收信息,作为“漏斗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
二、“漏斗现象”对中职院校宣传工作的影响
“漏斗现象”对宣传工作的影响,可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主任布置同事去写材料,拿回来发现跟要求完全不符,一问才明白,原来背景材料有两份,同事看错了材料。如果事先跟主任沟通确定一下再写,这种因“想当然”造成的“沟通的漏斗”自然可以避免,反之,同事的一番辛苦完全没了意义,团队效率也会被这样的意外而影响。
二是影响宣传工作的质量。准确地说,是指宣传部门传递出去的信息的质量。中职院校的宣传工作,是要对学校师生、学生家长形成思想上的引领,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不同,会造成对事物的反映也不同。宣传工作最基本的一项要求就是传播的信息要客观公正,要站在中立的立场,将事件原原本本呈现。先前学院内有几名学生自发去献血,是值得宣传的优秀学生典型,但宣传点在于学生们自动自发做公益的品质,而不是倡导学生都去挽起袖子献血的行为。因此,在采写报道时,通过与相关人员的沟通,笔者将文章重点放在学习优秀品质上,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影响信息接受者的反馈。这是针对“信息过滤漏斗”所说,信息以各种形式传播出去之后,组织内的成员会对信息进行消化,这里的消化是选择性的,或者是感兴趣的信息,或者是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能够将原始信息完全接收的人,数量极少。经过漏斗“过滤”,原始信息可能会面目全非。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传递出去的信息到最后反馈的时候,会“驴唇不对马嘴”。
四是影响宣传部门的公信力。当两种“漏斗”同时作用时,这样的影响就会加大。中职院校宣传部门是引领思想的部门,若是从部门发出的材料带有思想上的偏差,再经过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各自消化,互相沟通,再将新信息整合再消化,最后形成的意见反馈,极有可能是与原始材料的思想背离的,这时再去告诉他人“你这里理解得不对”“我那里写的不是这个意思”,恐怕就有越描越黑的嫌疑。
三、几种消除“漏斗现象”的建议
所谓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忽视信息,片面接收信息的人确实存在,这是很明显的态度问题,可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加以解决。“软”即软化思想,由部门领导或者部门成员对其进行劝导,了解其产生这种消极态度的原因,给出解释,使对方建立一个“正确”的标准,“硬”则是指在措施上加以强化,通过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使其在标准中形成习惯,从“要我做”过渡到“我应该做”。
以“信息过滤漏斗”为例。设立通讯员是宣传部进行工作的“必选动作”,但是一部分通讯员一直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找其写稿,会有很多理由推辞,推不掉写了的,可能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联系约稿时,写稿要求都是明确了的。这样的问题,不能放任,听任通讯员自由选择写稿与否,很可能就会漏掉部门中有价值的信息,造成宣传工作的疏失。
针对这一情况,宣传部依据中职院校的特点重新组建了通讯员队伍,要求通讯员必须同时兼具了解教育教学一线情况与学院管理两方面信息的能力。在人员确定后的第一时间组织培训会,会上,首先向大家介绍作为通讯员的职责、义务、权利以及对团队发展的重要作用,随后明确规定了通讯员管理制度,拿出了一套考核办法,通过一系列的计分环节,量化通讯员工作的数量与质量,并采取奖惩措施。如此两招成果就是,在截稿日之前,绝大多数通讯员如期交稿,质量大幅提升,没有交稿的也都提前讲明了原因,没有再出现“不交就不交,交了质量也不高”的现象,不但提高了宣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促进了学院亮点与新闻点的采集与开发。
对于“沟通漏斗”,消灭这个“敌人”就需要多种方法同时作用。以笔者所在部门的实际工作为例,从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到生活环境不同以及个人思维模式不同,部门成员之间的沟通在开始时是存在问题的。一个话题,有人可以思路清晰地娓娓道来,有人含糊其辞地随声附和。因此,笔者所在的部门建立了“两会”制度,这里是指班前会和班后会。班前会有20~30分钟的时间,不谈工作,而是进行“头脑风暴”,依据中职学校特点,职教动态、国家政策、行业信息,内容涉及广泛,这样的好处是既可以锻炼大家的语言组织、思维逻辑、临场发挥等能力,借由话题的选择、对话的进行,也可以逐步统一工作人员的思想,思想比较成熟的人可以给出思考的范本,思考问题比较浅显的人可以通过学习与聆听不断提升能力。班后会时,部门成员聚在一起,总结自己当天工作的得与失,同时还要说明未完成工作的情况,最后由主任总结。这样的会议,同样可以锻炼成员的语言及思维能力,而且在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前互相沟通情况,有助于成员对部门工作的情况有所了解,为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做好计划。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宣传工作中出现“漏斗现象”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及质量,同时对部门在组织内的评价也会有所影响。这就要求从事宣传工作的我们要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做到谨言慎行,通过内修个人素质,外强业务技能,可以将“漏斗现象”对宣传工作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从而提高中职院校宣传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余世维.有效沟通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吕行.言语沟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孙庚.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朱三平.宣传思想工作方式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徐筱明. 新闻宣传对塑造五年制高职院校外部形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