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语文”正在“道”什么——兼答傅书华先生之问

2016-03-12 11:55四川李华平
名作欣赏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思想语文

四川 李华平



“正道语文”正在“道”什么——兼答傅书华先生之问

四川 李华平

摘要:语文教学的“道”主要不是思想——不管是老思想,还是新思想。语文教学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情,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才是正道。正道语文正是对这一灵魂的呼唤,希望人们辩证处理教师素养与语文教学之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关系。

关键词:正道语文学科专家语文教学教师主体性

因为要做一期“观点与争鸣”,约定傅书华先生先写,我后写,所以我有幸先看到了傅先生的文章。看到傅先生《中语“正道”“技”与“器”》一文,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关注语文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作家、文艺理论家的傅书华先生代表了钱理群、温儒敏之后对语文教育给予热情的广大人文学者,说明中国当代人文学者承续了五四新文化包容天下、改变天下的精神,更表明了他们对祖国母语与母语教育的热爱;忧的是一些人文学者虽然热心关注语文教育,却缺少对语文教育的接地气的深入研究,并且喜欢发表宏论。这些宏论看起来很美、很有道理,却又多是大而无当的“正确的废话”。对于此种状况,华东师范大学张心科先生曾经建议:“课程改革需要的是那些对教育学(尤其是其中的语文教育学)心生敬畏、认真学习并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去研究的学科专家。”①

傅书华先生惊讶于参加第二届全国“正道语文”研讨会的语文教师“居然有两千余人”,而且这样的场合他以前也经历过。若当成“随笔”来读,似乎不可当真;但先生言辞恳切,赤心拳拳,似乎不是说着玩的。因此,很有必要对傅先生之问做出一些解答,冀能免受先生之责,略释先生之疑,亦期能引起更广泛的探讨。

语文教学为什么难尽如人意

傅先生惊讶于语文教师的参会热情,在深深感动之后,又感到惆怅与失望:“这么多年来如此的热情与投入,何以中学语文教学仍难以尽如人意且社会对此非议多多呢?”按傅先生的理解,既然多年前那么多语文人就已经研究过,那么语文教育的问题应该早就解决了,至少解决了一大半;现在已经不该有这么多人来继续探讨语文教育的问题了。然而“这么多的热情与投入”换来的却是“难以尽如人意”“社会对此非议多多”。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可做如下回答:

第一,参与者仍然甚众,并不表明问题比以前多、比以前大。语文教育的问题,或者说所有学术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人数多寡来判断问题的多少与严重的程度。就像有些学术会议参与者很少,与会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并不表明这个方面的问题少,问题不严重。与会者人数多寡,常与以下因素相关:从业者人数的多少,参与者的学术热情,参与者对议题的兴趣,组织者的号召力,商业气息的浓淡等。换句话说,如今语文教师研讨语文问题的热情仍然很高,是语文教育之幸,也是中华民族之幸。

第二,语文教学难尽如人意原因很多,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应试教育的挤压,也有素质教育手段的缺乏;既有课程内容研究的缺位,也有教材编写的混乱;既有理论研究的玄虚,也有实践探索的无力;既有专家名师的责任,也有一般教师的责任。这样说,并不是要推卸责任,而是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这诸多原因中,也包括“外行指挥内行”。有些人总认为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是佼佼者,到了语文教育领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权威。张心科先生说得更严重:“一些学科专家在本学科已经做不出更大的贡献又受名利驱使,于是转移阵地到语文学科从事‘学术抢滩’工作。”②

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术业有专攻,恰如鲁迅先生在《名人与名言》中所说:“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③鲁迅先生在文中对随意跨界摇身一变俨然成为其他学科“专家”的行为进行了辛辣讽刺。作为学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每一个专业领域,越是往深处钻研,也就越会发现那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因此需要保持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虚心——先做学生,然后才能做先生。正如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所说:“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专业,不是‘客串’一下就可以搞好的,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专业。”④而一些学科专家之所以会发生悖谬,正在于缺少对别的学科专业的尊重之心,“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⑤。

第三,难尽如人意非语文教学独然,天下事皆然。即使是傅先生所终身从事的现当代文学专业,也是让不少人感到难尽如人意的。比如,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有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一些像“全球化”之类的宏大词语成了神圣的符号,只要说出来似乎就具有天然合法性,而不论其所指何物。与此同时,一些诸如“革命”“救亡”之类的词语,一说出来竟成了天然的“非法”,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人奚落。“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除了宏大叙事,不少现当代文学学者在分析具体作品的时候,只能在文本外“打游击”,面对文本本身却束手无力。其实,人们对某件事感到难尽如人意,既有这件事本身的原因,也有看待这件事的人的原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看待”都是驱遣自己的“前理解”靠近对象的一种“冒险”——心平气和者较客观,心浮气躁者则多了些主观情绪。

语文教学的问题是重“技”重“器”不重“道”吗

傅书华先生说语文教学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其实心中是有答案的。他认为,其原因是重“技”重“器”不重“道”,因此有“形”少“神”失“魂”。这是傅先生此文的基本观点。傅先生在文中这样说:“这么多年来,投入这么多的热情与努力,中学语文教学始终不尽如人意,是不是与中学语文界过多地耽溺于中学语文教学‘技’与‘器’的层面有关呢?”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语文教学的问题是否是重“技”重“器”不重“道”,而在于首先要明白傅先生所谓的“道”的具体所指。虽然傅先生没有明确指出这个核心概念的含义,我们却可以从他着力强调的语言中进行提炼概括。我们从该文的论述中发现,傅先生在反复强调一个东西: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史学界等,都经历了新一轮思想资源的淘汰与洗礼,并完成了代际之间的承传,但中学语文界似乎没有完成这样的转变,中学语文界与中国现代语文的生成阶段,还处于一种断裂状态。

——中国思想界的风雨,很少能洒落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土壤上;在中国思想界的话语场上,在中国当下的公共性社会生活中,也很少能听到中学语文界提出的问题、发出的声音。

——没有中国思想界新鲜思想的激荡,远离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且身处其中的社会中所面临的人生问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怎么能够生成新的意义与价值呢?又怎么能够成为解决中学生精神困惑的精神滋养呢?没有这样的滋养成分,中学生怎么会对这些经典篇目产生阅读与学习的兴趣呢?

这样看来,傅先生所谓的“道”,是指中国思想界的新鲜思想。也就是说,傅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在于不重视中国思想界的新思想。这里,我们有理由向傅先生请教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思想界在哪里?或者说,哪些人是思想界的人?哪些文章算是思想界的文章?

我们说现当代文学界,能够较清楚地知道所指为正从事文学创作或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人;我们说语文界,能够较清楚地知道所指为从事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的人。思想界却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圈子。若从影响大小而论,“毛泽东思想”影响最大,那毛泽东是否是思想界的人?看来,首先得明确“思想”以及“思想界”的含义及范畴。而傅先生并没有言明,却又要求我们去重视,我们则只有对空气发力了。

第二,“新思想”包括哪些?

从政治来看,“中国梦”是新思想;从哲学来看,现象学是新思想;从文学来看,现代主义是新思想;从科学来看,互联网思维是新思想。只不知傅先生是指哪个或哪些方面?从文中表述来看,傅先生似乎是指与当今时代诸多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社会思潮,“诸如现代自由主义、新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威权主义等”。

“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数量的人的社会政治愿望的思想潮流。思想潮流是一个比喻性说法,也就是说像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思想。既然是潮流,也就既有来时的汹涌澎湃,也会有消去时的无影无踪。难道语文教学就是赶思想潮流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做这样的“弄潮儿”?如果语文教师都来干这些事情,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批评家们又将去干什么呢?窃以为,语文教师目前还抢不了人家的饭碗,也大可不必去抢人家的饭碗。

第三,语文教学的“道”就是指思想界的新思想。

当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再说一遍,“术业有专攻”。韩愈“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道”可以说是思想,但语文教学的“道”主要不是思想——不管是老思想,还是新思想。语文教学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情,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才是其正道。

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生到学校来跟着教师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侧重在理解别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正如于漪先生指出的,“学课文,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规范的、生动的书面语言的运用。这篇课文的语言表什么情,达什么意,一定要理解清楚,理解得深入”⑥;写作,侧重在训练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⑦;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写作——“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⑧。一些教师正是对此认识不清,导致语文课变得不像语文课——若讲《父亲》,就变成了“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课;若讲《获得教养的途径》,就变成了探究教养为中心的政治课;若讲《安妮日记》,就变成了回顾“二战”、控诉战争的历史课。若此,语文课程还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呢?

学生到学校学语文,主要不是学思想的,当然也要学思想。这里的关键是怎样学思想,怎样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他学科亦然,即使是数学也要学思想。“有意为之,自然实现,润物无声”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学习思想、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与方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有意为之”,而“不能离开具体的文本内容去煽情、做秀、唱高调”,要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用新课标的说法就是“熏陶感染”⑨。对于有些胡乱挥舞思想、人文大旗的教师,于漪先生引用卢森堡的话幽默地说,这种做法是“为了他伟大的事业,没心没肝地把孩子撞倒了”⑩。

一句话,关键之关键不在是否重“道”,而在重什么“道”。不弄清这个问题,就会南辕北辙,越是重视就越是错误,这样的好心犯错是非常可惜的。

怎样找回语文教师的主体性

傅书华先生认为,语文界重“形”不重“神”,重“技”重“器”不重“道”,有“形”少“神”失“魂”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的自我封闭导致主体性的缺失。他认为,面对“全民性的价值动荡与民族价值大厦的重构”,语文教师“却还习惯着从一个既定的固化的整体性结论出发,将自己与学生视为解读与接受这一既定结论的工具”,而没有像他描绘的那样:

一个一个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个体,在将当下人文思想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血肉中,在与作为人类历时性精神积存的一则一则的语文课文的对话中,在给学生一堂课一堂课的讲授中,让自己与学生,学会言说,学会我手写我口,以个体进入整体,涓滴入海,融为这新的民族价值大厦的一沙一石。

按照傅先生的规划,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当好思想界的“二传手”:首先,吸纳思想界的新思想,“将当下人文思想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血肉中”;其次,在课文中找到这些新思想的“影子”,通过“对话”让历时性的课文僵尸还魂,给老课文装上新思想;然后,通过“一堂课一堂课的讲授”,让学生学习这些已经装上新思想的课文;最后,教师“让自己与学生,学会言说,学会我手写我口”,并成功地“以个体进入整体,涓滴入海,融为这新的民族价值大厦的一沙一石”。

且不说这番规划能否实现,单就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而言,就是十分可怕的。将语文教师当作思想界的“二传手”,本身就是对语文教师主体性的忽视与泯灭。若尊重语文教师的主体性,首先就要尊重语文教师所从事工作的独立性——语文教师不能成为思想界的“小跟班”,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尊重语文教师的主体性,关键是要尊重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能将语文课堂作为思想界的布道场——在“一堂课一堂课的讲授”中传播所谓的新思想。此处且不论这些所谓的新思想是否是新病菌;若是新病菌,“二手烟”的危害就更大了。

综上所述,傅书华先生的规划不能找回语文教师的主体性,相反会进一步泯灭其主体性。语文界确实需要打破封闭,自觉吸纳新思想,包括傅先生所讲到的“新的解读视角与方法,诸如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性别主义批评,等等”,但不能照抄照搬、囫囵吞枣,必须经过“教学论”的转化,因为我们教的是中小学语文,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如傅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专家、语文教学教法专家越来越多”,而是远远不够。

“正道语文”正在“道”什么

“正道语文”的“正道”是一个名词,意指正确的道路;也是一个使动词,“正道语文”就是使语文回归正道。傅书华先生根据毛泽东“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句意,认为“道”是一个动词,“正道”表示“正在说”的意思。若借用此意,我们在前面回答傅先生疑问的基础上,可以简单地概括一下,“正道语文”正在“道”(说)什么。

首先是呼唤——语文啊,魂兮,归来!语文教学的魂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是所谓的思想,或者人文精神。思想、精神是文本的魂,是人的魂,但不是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魂。新思想、旧思想都只是语文教学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才是根本。语文学习与教学要力避“被萎缩、被拔高、被夸大、被虚化”11,要力避没完没了地讨论文本的文化内涵,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或者是泛文化课。文本的内容(包括思想)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文本的语言形式才应当成为其主要内容。正如唐诗与书法:一首唐诗,可以用柳体写,可以用欧体写,唐诗是内容,柳体或欧体是形式;然而当我们研究或欣赏书法艺术的时候,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书法艺术成了我们欣赏的内容——柳体书法艺术既可以通过一首唐诗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一首宋词来表现,唐诗或者宋词成了柳体书法艺术赖以存在的形式(载体)。12

其次是希望——希望全面认识“正道语文”的基本主张,辩证处理教师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正道语文分为四个层面:正道语文教学,正道语文课程,正道语文研究,正道语文人生。其中正道语文教学是重点,正道语文课程是凭借,正道语文研究是保证,正道语文人生是基础。语文人首先是做好人,做好的教育者,然后是走教学正道,有恰当的语文教学观,最后才是上好每堂语文课。“正道语文”不仅不排斥灵魂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从一个特定层面力倡语文与生活、语文学习与语文生活的深度融合。

傅书华先生希望“中学语文界正道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正道中学语文教师的社会情怀、人生情怀”,这其实也正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希望语文教师多读书——多读学术书,保持学术活力;多读文学书,滋养性情心灵。我们坚决反对学术与人格分离、学术与人生分离、学术与社会分离,我们希望语文教师将日常生活语文化,使日常生活纯化、净化、美化,使我们更自强、更慈爱,活得更有尊严、更有情趣、更有品位、更有境界。与语文教学的正道侧重探究形式不同,语文人生的正道侧重体现在内容上,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应该充分体现出“人”的精神气韵,热爱生活,积极上进,富有爱心,还有一份傲骨,少不得还有一份淑世的情怀。

我们也不得不指出,教师素养与教学实施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丰富的教师素养转化成课堂教学,必须经过学理的审视,根据具体班级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文本的实际情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①②张心科:《论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学科专家》,《教育评论》2015年第3期。

③⑤鲁迅:《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5页,第815页。

④李节:《发现语文之美,享受阅读之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访谈》,《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

⑥于漪:《学会咀嚼和推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12期。

⑦⑧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第23页,第2页。

10于漪:《语文的尊严》,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

11黄厚江:《环课堂语文本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12吴格明:《“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大道》,《光明日报》2015年7月21日。

作者: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全国“正道语文”首倡者。

编辑:张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思想语文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思想与“剑”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