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侵华诗歌

2016-03-12 11:55北京王向远
名作欣赏 2016年1期
关键词:和歌俳句战争

北京 王向远



日本的侵华诗歌

北京 王向远

摘要:侵华诗歌,是指以侵华战争为主题、为背景的诗歌。在日本侵华期间,这类诗歌在数量上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多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战争仿佛给日本的诗歌注入了兴奋剂,侵华诗歌如雨后的毒蘑,争先恐后,五颜六色,拱地而出。整个歌坛、俳坛、诗坛,都处在了歇斯底里的疯狂发作中。

关键词:侵华诗歌战争

侵华战争给日本的诗歌注入了兴奋剂

侵华诗歌,是指以侵华战争为主题的诗歌,包括日本独特的诗歌样式“和歌”(又称“短歌”)、“俳句”及从西方引进的现代自由诗(新体诗)。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侵华诗歌(日本人称之为“战争诗歌”)在数量上简直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多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直到现在,在文献学十分发达的日本,诗歌研究者们也未能编出一个“战争诗歌”完整的目录清单来。

侵华诗歌之所以泛滥成灾,有几个主要的原因。首先,这是由诗歌,特别是和歌、俳句在形式上的简单性所决定的。和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是“五、七、五、七、七”,共五“句”三十一个音节;俳句从后来的和歌中脱胎而来,取和歌的前三“句”而独立,即“五、七、五”,共十七个音节。和歌、俳句都由五音节和七音节构成,所以在音律上称为“五七调”。日语和汉语不同,一个音节并不等于一个有独立意义的字或词,而一个有独立意义的字词,一般是由二至三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这样一来,和歌的三十一个音节,实际上只相当于十个左右的汉字;俳句的十七个音节,也只相当于五六个汉字。因此可以说,和歌,特别是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在古代,日本的和歌、俳句除了上述音节上的这些基本规范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规范,在取材、趣味上也比较讲究。但取材范围狭窄,不外风花雪月,恋爱应酬之类;抒写个人的情绪感受,超越政治和时事,追求闲适、寂静、典雅的女性化的风格。但是到了近代,和歌、俳句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形式上更为自由,有时候甚至“五七调”也可以突破;在手法上,强调“写实”,扩大了取材范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诗,也逐渐打破所谓“无丈夫气”的女性化倾向。这些变革,使和歌俳句摆脱了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进一步走向庶民化。只要有一些文化修养,都可以吟咏、写作和歌与俳句。而且,发表的园地很多。近代以来,日本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有关和歌、俳句的社团组织,出版印刷了无数的报纸杂志,一般的报刊也多开设和歌、俳句的栏目,竟至出现了日本人为之自豪的“全民皆诗人”的局面。同时,西方的现代自由诗,传到日本后更为自由,除了分行书写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形式上的束缚,实际上也已成为一种高度庶民化的文学样式。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举国处在战争的狂热中。本来属于文字游戏式的消遣性的、纯审美的和歌、俳句等,也很快成为战争的工具。一些诗人和评论家,“敏锐”地发现了战争给日本诗歌带来的机运,提倡短歌的“革新”以配合侵略战争。如著名歌人冈山严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鼓吹“以现代的血做现代的歌”,用短歌积极配合日本的对外扩张。他在《现代短歌的创造面》一文中说:“事变(指七七事变——引者注)对现代短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正像我屡次说过的那样,如果没有事变,现在的短歌也许还处在沉沉大睡中。事变对今天的短歌来说是最后的审判。”他主张短歌的主题要“取自战争”。在战争狂热的驱动下,在像冈山严这样的著名歌人和理论家的鼓动下,短歌,乃至俳句、自由诗,纷纷面向战场,此前长期死气沉沉的歌坛、俳坛、诗坛一下子沸腾起来。对大多数人来说,写小说、写剧本不太容易,而亢奋的战争情绪,最容易用诗歌来表达,这就造成了日本“战争诗歌”的畸形膨胀。小说、报告文学等叙事性的侵华文学体裁大都是“文学者”之所为,而侵华诗歌的作者,除了“歌人”“俳人”和诗人之外,更有众多的非文学者和普通的老百姓,包括军人、政客、工人、学生、农民和家庭妇女等参与其中。在和歌、俳句和自由诗三种诗体中,和歌数量最多,现代新诗次之,俳句又次之,另外还有一部分汉诗。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篇什难以计数,仅结集出版的“歌集”(和歌集)、“句集”(俳句集)、诗集(自由诗集)等,就数以千百计。如今北京图书馆收藏的1937年至1945年间出版的单行本有上百种;当代日本学者高崎隆治专门编写了一部《战争诗歌集事典》,共选收有关的诗歌集近三百种;东京的讲谈社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曾出版了二十卷本的昭和年间的和歌选集《昭和万叶集》,其中以侵华战争为主题或与之有关的和歌就有四卷。

这些战争诗歌,呼应着进攻中国的每一声嚎叫,配合着日寇射向中国的每一声枪炮,成为全日本侵华战争大喧嚣中最为聒噪的音符。卢沟桥上枪声刚刚响过,诗人佐藤春夫就写了《我站在卢沟桥头放声高唱》;所谓“支那事变”刚刚爆发,“大日本歌人协会”、读卖新闻社以及斋藤茂吉、土屋文明等人就先后出版了题为《支那事变歌集》的好几种和歌集;“大东亚战争”的“理论”一出笼,在名称中出现“大东亚战争”字样的诗歌集就接连出现了几十种。无论是和歌、俳句,还是新诗、汉诗,都充满着强烈的火药味。形形色色的以“战”字招摇的集子多如牛毛,如《宣战布告》《战争诗集》《决战诗集》《野战诗集》《战斗的塑像》《战争的岁月》《短歌战记》《圣战短歌集》《圣战俳句集》《大东亚战》《大战之诗》《土的战线》《赴战歌》《决战》《火战》《战争》《战魂》《战场》《战火》《战尘》《战线》《转战》;各种各样以“军”字相张扬的集子不胜枚举,如《军神颂》《军靴之声》《紧跟在军神后面》《军歌选抄》;五花八门的歌颂“枪”“弹”的篇什铺天盖地,如《枪后》《机枪声》《炮车》《手抚炮架》《歌唱肉弹》《弹痕》《弹雨中的祓濯》;以“大陆”为题名、或以被占领的中国城市为题名的渗透着殖民主义意识的集子俯拾皆是,如《大陆之秋》《大陆巡游吟》《大陆讽咏》,如《歌集·北京》《诗集·北京》《歌集·北京谱》《歌句集·南京》《上海杂草原》等。还有各种各样以宣扬法西斯主义、“日本主义”为主题的《爱国诗集》《日本诗集》《日本的欢喜》《日本美论》《日本之美》,等等。在汉诗方面,著名汉学家盐谷温编选了几本《兴国诗选》,还写了一本汉诗集《大东亚战争诗史》(1944),收集了他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各个阶段写的歌颂侵华战争的汉诗。

总之,侵华战争仿佛给日本的诗歌注入了兴奋剂,侵华诗歌如雨后的毒蘑,争先恐后,五颜六色,拱地而出,整个歌坛、诗坛、俳坛,都处在了歇斯底里的疯狂发作中。

侵华诗歌中的战争喧嚣

日本的侵华诗歌,由于其题材和内容的限制,甚少有“诗意”者。而其中数量最大的和歌、俳句,由于其特有的“五七调”格律,也很难译成中文。勉强译成中文,也难以像“诗”。不过,译出大意,从中看出这些诗歌究竟写了些什么,是可以办到的。这些诗歌的内容,包括了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所有环节,从战争宣传到征兵、参军、送行,从行军、作战到进村入城,烧杀抢掠,从战场上的艰难困苦、负伤、战死到后方的慰问、支援等,都“有诗为证”。

鼓吹战争、宣传战争的诗,大多出自诗人之手。宣扬军国主义,煽动战争狂热,鼓吹为国捐躯,是战争宣传诗歌的主题。如著名诗人西条八十在1938年写了一首诗《两朵樱花——战友之歌》,就颇具代表性,试看如下两段:

你和我是两朵樱花,

在土堆的背面绽开花朵,

既然是花,就免不了凋谢,

不如壮丽地散落,

为了皇国。

你和我是两朵樱花,

早晚都要凋落,

不如到那花的王国靖国神社,

在那春日的枝头,

永久会合。

在鼓吹战争、煽动战争狂热的诗歌中,很多是为侵华军人唱赞歌的,《肉弹三勇士》《爆弹三勇士》之类的诗歌,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如所谓“肉弹三勇士”,指的是“一·二八”事变中抱着爆破筒炸开中国军队设置的铁丝网的三名日本士兵。日本人把这种以肉体作枪弹的献身行为叫作“肉弹”,把那三个士兵誉为“肉弹三勇士”。歌颂“肉弹三勇士”的诗歌一时大为流行,如下列的两首和歌(括号内是作者名):

以身为弹炸敌人,可歌可泣动人心。

(斋藤浏)

动天地,泣鬼神,英雄赞歌遍乾坤。

(冈山严)

描写征兵、参军和送行的和歌,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国民的战争狂热;有的诗歌虽然对当兵打仗透出一丝无奈,但极少见有抗拒情绪者——

只要看到士兵,就高喊万岁;群众,就像疯了一般。

(中田清次)

哥哥也应征,弟弟也应征,明天马也得应征。

(奥川梦郎)

支那事变形势险,镇上后备老兵又应招。

(小松已巳生)

出征士兵排成列,眼含热泪唱军歌。

(安田章生)

妇女冒雨摇小旗,送走亲人上前线。

(小笠原信夫)

数量较多的是描写战场情景、抒发战争体验、宣泄战争狂热的篇什,即所谓“战地咏”。如描写日军作战的和歌:

射击射击再射击,枪筒打红了,放在雪上降降温,接着再射击。

(今村宪)

排山倒海气如虹,穷追猛打中国兵。

(铃木清太郎)

穷追不舍到江岸,敌兵跳到江里边,是死和活看不见。

(三田泠人)

生命今日就可舍,对准敌人只管射。(仲定之)

这些和歌显然都出自侵华士兵之手。在“战地咏”中,还有不少诗歌反映了日军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掠。如炫耀屠杀中国军民的和歌:

今天杀人未过百,磨快刀剑待明日。(中勘助)在支那几千人被杀,在我家庭院绽开了秋海棠花。

(铃木四郎)

拔出刺刀来,从敌兵胃囊中带出的是小米粒。

(香川进)

躲在树底下,伏击一敌兵,一枪打出去,敌人丧了命。

(茂木忠雄)

扔出颗颗手榴弹,敌兵个个倒在前。

(菰渊正雄)

反映放火的俳句:

匪贼就在此处藏,村落麦田都烧光。

(长庐叶愁)

土民尚未逃光,放火烧光民房,屠宰生猪真忙。

(伊东佑雄)

反映日军抢占民房、抢割中国农民的小麦、抢夺并屠宰中国农民的家畜的和歌:

支那的房屋真凄凉,士兵点着油灯话家常。

(甘利英男)

士兵到城外,枪林弹雨下,慌忙割小麦。

(小泉苳二)

士兵饥肠响,屠宰活家畜,权且当军粮。

(俵一郎)

也有反映日军“扫荡”的和歌,如:

白灰写的“扫荡济”三字在门边,行军途中随处见。

(柴田达雄)

“扫荡济”,意思是“扫荡完毕”。可见日军扫荡过后,要在各户门上写上这三个字,表示此处已扫荡干净。扫荡完毕后,中国居民或死或逃,日军破门入室,俨然家主。如高泽圭一的一首诗:

我踢开门搜索房间,

书桌上

有墨,有笔,还有纸笺,

我拿起笔来看,

以前主人的手温尚存,

纸上的字飘出一股阴气。(下略)

有些诗歌是在日军攻占中国重要城市的时候写的。如诗人佐佐木信纲写了一首题为《南京陷落》的新体诗,有这样一个片断:

皇纪二千五百九十七年,

十二月十三日午后十一时二十分

大本营陆军报道部发表了公报:

“十三日傍晚,敌人的首都南京

被完全攻克”。

十四日早晨,我手里捧着这份公报,激动地颤抖,

泪流不止,沾湿了面颊。

我大日本帝国靠神明的庇护,

靠大元帅陛下的皇威,

终使敌人首都南京陷落,

我皇军将士忠勇义烈,

多少将士付出了宝贵的鲜血、宝贵的生命。

侵华士兵写的攻占徐州和武汉的和歌:

脚踏将要收割的麦田,千军万马进攻徐州。

(山田耕二)

南北大军攻徐州,徐州街巷军人满。(竹村丰)

今日军靴踏上去,古色古香黄鹤楼。

(浅见幸三)

还有不少反映日军在战场上的困窘状况的诗歌,如写行军苦状的和歌:

昨晚战斗一夜,士兵精疲力竭,躺在战壕歇一歇。

(坂垣家子夫)

躺在战壕中,粮食已吃光,数着打剩的子弹,渐渐入梦乡。

(稻盆良善)

敌兵尸体浮河面,早晨我还要取河水淘米做饭。

(浜田初广)

断粮已数天,通信也中断。

(堀川静夫)

粮食已吃光,藜叶也当粮,伤病员身体更够呛。

(小泉苳三)

站在船舷解小便,敌前登陆抢时间。

(坂本登希夫)

写思乡的诗歌也不少,如:

呵口气暖一下冻住的钢笔,今夜写信给家乡的妻子。

(曾我部由安)

想到家里还有父母妻子,不由生起悔恨之情。

(渡边年应)

千万敌人不足惧,只怕妻子生病时。

(住谷三郎)

除了“战地咏”之外,描写支援前线、慰问士兵,送亲人入伍等内容的诗歌也相当多。其中最多的是描写所谓“千人针”“奉公袋”“慰问袋”的诗歌。当时,日本人接到入伍通知后,其家属就走到街头,手拿围腰子,让众多的女性缝上“武运长久”之类字样或老虎之类的吉祥图案,即所谓“千人针”。据说士兵围上这种“千人针”,在战场上可消灾保平安,女性也以缝“千人针”为荣;“慰问袋”是后方的日本人自发赠给前线士兵的白色布袋,里边装有食品、书刊、慰问信等物。下面是几首有关“千人针”“慰问袋”的和歌:

抢先去缝千人针,千人当中我第一。

(若山喜志子)

匆忙赴征途,车站争缝千人针。

(山村玉女)

腰上缠着千人针,心里想着众女子。

(堀川静夫)

孩儿们拿来牛奶糖,寒夜缝入慰问袋。

(香坂幽香)

轻轻打开慰问袋,泪水簌簌滚下来。

(鸟上三平)

后方女子不仅以“慰问袋”“千人针”鼓励前方日军,而且还发生了女子为战死的日军殉情的事情。日本人战争狂热到了何种地步,由此可见一斑。如一个名叫井上美子的女子,因未婚夫战死而殉情自杀,她的行为被当时的媒体大加宣传,她写的和歌也被收集成册出版,其中有歌云:

君已舍我长离别,我在此世难苟活。

侵华诗歌里的中国

日本的侵华诗歌,不少是以中国为题材的,或者写到了中国。其中,有的诗歌是对中国进行宣传渗透的,如诗人高村光太郎的新体诗《沉思吧,蒋(介石)先生》中的片断:

先生太忙,

一个人要照顾到四面八方,

目前的事情的处理时间也不大长。

美英的民主主义在左侧,

莫斯科的共产主义在右方,

华侨的势力在后边,

日本的炮火逼近你的胸膛,

先生你一人如何承当?

先生你何去何从,

还请仔细思量。

我也承认先生的伟大,

但有一件事你做得不当:

你从何处产生了抗日的念想?

那些害怕东亚强大的人,

要把先生的国家埋葬,

要把我们日本的力量消耗光。

想想那异色人种的苦肉计,

他们是要我们兄弟阋墙。

在应该抵御外侮的时候,

你却蛊惑民心,举起了抗日的刀枪。

只要有抗日思想,

东亚和平就没有指望。

先生难道不喜欢东亚的和平与共荣吗?

那又为什么和异色人种结成盟邦?

我想知道先生的真意,

你心里到底是何主张?

高村光太郎的这首诗宣扬的完全是日本的“大东亚主义”以及“东亚共存共荣”的法西斯主义,代表了日本侵华诗歌中的一个基本主题。

有的诗歌还诬蔑和丑化中国军队,如田中喜四郎在题为《支那的军队》的新体诗中写道:

对妇女施暴者,

处以死刑,

不是明明写着吗?

而这种事情,

支那人不是天天都在干吗?

盗窃民间的财物,

处以死刑,

不是也写着吗?

此诗是作者的《政治诗集·战争的诸神》中的一篇,作者曾作为侵华士兵到中国来过。他在《战争的诸神》中,把侵华日军写成“神”,却把中国的抗日军队写成了无恶不作的恶魔。作者把自己的这些诗说成是“政治诗”,可见他对中国军队的歪曲描写完全是在迎合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需要。

也有不少诗歌有意无意地反映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日的情景,特别是“娘子军”“学生军”,给日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和歌写到了他(她)们,如:

最后负隅顽抗者,竟是敌人的娘子军。

(波多野土芝)

水上抓到的娘子军,都是十八九岁的小姑娘。

(小泉苳三)

河南学生义勇军,坚守战壕到最后。

(小泉苳三)

拿着手榴弹,哭着冲上来,一下倒在地,再也没起来。

(小泉苳三)

长发少年擦掉泪,奋不顾身来反击,都是广西学生军。

(渡边直己)

龙胆花开遍山野,敌兵尸体少年多。

(永井隆)

在一些炫耀屠杀和战果的诗歌中,也反映出我军抗战的某些侧面,如:

上等兵谈论支那兵的暴勇,声音虽小我也听得清。

(金子健)

捉了一个精悍的俘虏,俘虏当夜自杀。

(野村熏)

打死一批又一批,红枪匪(手持红缨枪的中国农民抗日武装——引者注)口念咒语再次来袭击。

(堀川静夫)

《抗日建国纲领》,放在(中国)营长办公桌上。

(堀川静夫)

敌人逃得急,南瓜饭还冒热气,来不及装进饭盒里。

(菰渊正雄)

墙上写着“彻底抗日”,村里没有一个人影。

(坂本义夫)

抗日标语写在墙,一路行军一路有。

(三国一声)

我拿着墨汁和笔,涂掉学校墙上的抗日文字。

(浅见幸三)

有些写到“敌兵”的和歌,反映了我抗日军队战斗的惨烈和所做出的牺牲:

支那兵额骨中枪弹,双手抓土苦不堪。

(儿玉柴门)

喇嘛塔影映水中,敌尸塔影两相映。

(行方晃)

雨野行军山路上,脚踩敌尸默默行。

(庭山良一)

战壕中敌人伤兵在呻吟,我踏着他们向前进。

(堀江坚)

有些诗歌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某些情况,如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日军强制性地招募中国人做苦力和劳工、对沦陷区进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等:

拂晓占领小村庄,村中百姓全逃光,只有一个患麻风病的小姑娘。

(藤田楫一郎)

此国土民,冒着流弹割小麦。

(三国一声)

劳工排队鱼贯来,手印按在白纸上。

(竹内六郎)

道路旁,土民抬来开水,打着仓促做成的太阳旗。

(笠原实鹤)

我看见在太平小学校,有日语发音字母表。

(下田武夫)

从以上所列举的这些侵华诗歌中,我们足可以看到战争期间日本诗歌的大体面目了。当时,日本文坛有人曾预言:“这次的事变(指七七事变——引者注)会促使伟大作品的产生,其中最伟大的作品,要出自和歌的世界。”(《圣战短歌集·序言》,书物展望社编1938年版)岂料,这些企图以“伟大”名世的诗歌,倒成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史上的一份份铁证。

作者: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赵斌mzxszb@126.com

当代新青年Youth

猜你喜欢
和歌俳句战争
留学生日语俳句创作的特点浅析
俳句生活
俳句生活
山县和歌
他们的战争
新派俳句的倾向
『万葉集』における月の和歌について
考察日本和歌中“月”的意象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