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提高会计专业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而要将“课岗证”这三者有效融合。本文就“课岗证”一体化与会计专业的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课岗证”一体化 会计专业 融合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5-02
“课岗证”一体化是指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加入国家职业标准对会计人员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在教学中结合岗位实际操作鼓励学生考取会计相关证书,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理论学习、岗位实践和获取证书的“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岗证”一体化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并将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将会计相关职业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大纲相衔接,做到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能力融合,理论学习与职业证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具体来说,就是将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有效地融合到大学的核心课程当中,形成基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课岗证”一体化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现有会计教育模式的不足
会计相关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为理论教材内容授课+部分实训课程+期末纸质考试,包括:按教材讲授相关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等;按实训教材组织相关实践练习,如ERP沙盘模拟、虚拟账务处理等;期末考核以纸质考试成绩为主,结合课堂表现、实训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这种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岗位技能,对学生通过相关资格考试的帮助也不是很大。
(一)考核方式单一。对于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会计专业,以理论纸质考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并且无法全方位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会计相关专业能力要求包含全面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模式,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把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尽快提高相关实践操作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偏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现有会计课程的安排,先根据教材顺序讲授会计要素的发生和计量办法,再选取相关案例进行适当练习。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由于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缺乏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实训环节形式化,技能要求模糊化。实训过程按照传统的实训教材安排,笼统地展示了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岗位情况和业务种类介绍,展现了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流程,但缺乏对每一个处理流程的细化,缺乏实际操作环节练习。实际工作当中,很多会计岗位都分得比较细致,实训课程与企业实际会计业务情况脱节,导致学生对会计岗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无法达到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实训课时安排较少,缺少实训场地和器材,实训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二、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岗位要求与执业证书考取深度融入到课堂日常教学中,通过三者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大量岗位操作技能练习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使毕业生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执业证书,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有利于普通高校创建自己的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高校的发展与生源的扩大离不开精品课程的创建,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必经之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已深入开展,各类高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应把握时机,积极通过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类型多样的会计类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素养,促进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
(三)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在准确掌握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按照会计基本操作规范进行建账、会计凭证整理、登账、对账、试算平衡、财务报表编制、结账以及基本财务分析等工作,此项工作流程较长,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虽然会计准则是全国统一规定的,但是如何正确运用该项准则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唯一的和绝对正确的标准化答案,而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和师生互动及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方能形成,所以,实践能力培养一直都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普通本科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使学生适应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会计专业必须建立“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坚持以下原则:
(一)相关课程与会计岗位的要求相融合。高校应依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设置与会计岗位高度结合的教学体系,例如,可以构建“四环双轨制”的实践育人体系,也就是要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实践。
(二)相关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时,尽量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时间保持一致,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课程开发与构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将财政厅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财政部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融入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后的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学年来实现。
第一学年: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资产岗位会计核算、往来岗位会计核算和薪酬岗位会计核算的学习,能够获得相关技能认证。
第二学年:完成资金岗位会计核算、成本会计岗位核算、财务成果会计核算、主管会计岗位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的学习,要求没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获得该资格证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部分学生可以报考助理会计师证。
第三学年:完成会计信息系统-供应链、会计综合实训等学习。
第四学年:安排顶岗实习,要求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获得企业颁发的企业实习经历证书。
(三)相关课程与职业技能比赛结合。为了检验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各类行业团体和各级教育机构均在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也为各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此类竞赛以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为主,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在线按手工和电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总账、分类账、报表、核算、供应链管理以及往来项目管理等模块的处理,学生要综合运用全部所学知识并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此项任务,积极参加此类职业技能比赛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推行“课岗证”一体化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急需创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团队。要将“课岗证”一体化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理论素养,还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双师型结构的建立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例如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很多教师不能深入企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
(二)教材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许多高校现用的教材都是偏理论而轻实践,已经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也正是因为教材的实用性较差,影响了“课”与“岗”的一体化。
(三)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不到位。“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例如“课”与“岗”的一体化,需要有众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但企业与学校的社会责任与目标定位不同,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学校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帮助学校能够与供学生实习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当然,资金的支付也同样重要,必须具备完善的实训室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解决办法
(一)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并分批次安排理论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由学校牵头购买各种网络视频资料供教师学习,深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带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同时,分批次安排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深入企业脱岗实践。争取在3年内使双师型教师达到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
(二)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高校可以将各自的优质资源共享到一个公共平台,各个高校在此平台吸取别的高校的资源,取长补短。
(三)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会计类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专门针对会计类专业的相关基金,或者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会计类专业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保障学生对基本学习设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2,(19).
[2]龙菊梅.电大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4,(6).
[3]郭颖.“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6).
[4]王峰声.高职会计专业“岗课证赛”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商业会计,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