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辉
摘 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为指导,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实现高效为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旨在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 学案导学 编写原则 教学模式 主导 主体
2011年10月以来,我校开始推广“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日臻成熟。实践证明,该课堂教学模式特色鲜明,效果显著,非常适合我校实际。“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大幅度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我校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启发和思考。
一、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反思传统课堂:第一,它是先教后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严重束缚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二,它是应对高考,忽视素质教育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都是瞄准高考,教师课堂关注的是升学有望的学生,很难顾及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素质教育很难做到。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生源的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效率低,跟得上教师讲课进度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成为厌学生和弃学生。第三,它是贯彻一维目标,三维目标很难落实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所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至于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得不到重视,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参与的局面很难见到。因此,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上突破,全面打造“高效课堂”。
2011年10月我校课改小组结合多校经验和我校学生现状,最终决定在全校推广“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有两个关键:一是《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二是课堂结构。
(一)《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1.导学案编写的目的及要求
导学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作用。一份好的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编写导学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阅读启迪思维。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也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基础。
(2)设置问题引导探究。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一份好的导学案能起到“因问诱思,以问拓思”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3)引导构建知识体系。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一份好的导学案能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
(4)设置分层检测。达标检测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分层次的达标检测题。
教师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引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就需要我们:一是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研究课标、考纲及高频考点,把握重点、难点,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设计出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链。二是了解学情,预测学生会在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问题上产生疑问,这样所设计的问题才有针对性。三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教学难点,最新学科动态可以做一些微课或微视频在学科自习课上让学生观看,拓宽学生思维和视野,为完成导学案做好铺垫,不要把导学案编成教案或练习题。
2.《导学案》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按照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类(A知道B理解C掌握),并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达到的目的。
(2)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和难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方法的重点难点。所以,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把重点的突出方式和难点的突破方法教给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老师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学习重点、难点要表述到位,不要泛泛而谈。
(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什么,学法指导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学法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某个内容学习时会出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走最短最有效的路,也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种温馨提示。
(4)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是指这节课中学到的内容,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涉及,有没有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以微视频形式呈现,这对导学案的学习具有铺垫作用。
(5)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学习的主要环节、形式及相关学习活动,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包括达标训练,以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我们一般分为下面几个内容:
①导学过程,含教学内容、情境、问题、方法、媒体设计等,把知识问题化,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本,带着问题主动思考课本知识,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学案导学的功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典型例题解析等模块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并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化理解。
②达标检测,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一般分为两组,题组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题组二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③学后反思,对所学知识系统化,要求学生不看课本,对照学案进行。加强总结反思,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这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设计学案时,必须留有小结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3.《导学案》的使用
(1)师生共用《导学案》,科任教师必须在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便于学生自学。
(2)教学结束后,在每周的教研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更新或增删问题和练习题,并写出导学反思及建议,对导学案进行优化。
(二)课堂结构
1.自主学习
即在学科自习上由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自学,学科自习在课时安排上与课按1:1的比例分配。学生在认真阅读并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在独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在第二天的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及教师精讲点拨解决。
2.合作探究
即小组合作学习,每节课的前5—8分钟(可适时调整)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在合作中解决。教师在课堂上首先给出上一节导学案上各知识点的正确答案后,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通过互相讨论解决导学案上出现的错误和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合作学习时,小组内同级别的同学之间进行质疑对抗,不同级别之间A教B、B教C,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互助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有个人的成功,又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我们还采用小组评价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侧重于小组整体能力的提高,并给予相应奖励,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点某一小组的某学号(小组提前把组员分好学号)来代表本组展示其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设计其展示问题的形式与方式,展示的内容应具有典型性,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展示的形式主要有板书展示、口头展示及模型展示等。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对存在的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某一组展示的同学解答不了的问题,本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小组可以抢答。尽可能使问题在质疑对抗中解决。使课堂成为学生证明自身实力的一个舞台。这是一种持久的、强大的驱动力,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内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4.精讲点拨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和质疑对抗的程度决定精讲点拨的内容。教学的灵活度很大,当学生有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或学生的挖掘深度不够或学生的讲解存在问题时,教师才出场进行精讲点拨,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灵活度很大,表面上教师看似很轻松,实则不然,教师要将更多时间用在课前,并在课上要保持高度紧张,因为学生的问题是随时生成的,所以更具有挑战性。
5.小组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适当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教师的评价在高效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在两处:一处是随时进行的即时评价,另一处则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的小组评价。
教师给予学生的激励评价评价要公平、及时,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个人喜好,态度要诚恳,评价必须切中要害,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何处,必须具体明确,绝不可以模棱两可,这样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诚,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学案导学”实施后我校在教学方面发生的变化
(一)从教师层面看
首先,“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推行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合作探究能力。每周每个备课组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对上一个导学案的修改和补充,对下一个学案进行研讨审核与定稿。在这里,每一个教师成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其次,“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角色发生变化。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占据,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师角色实现了由“演员”到“导演”,由台上到台下,由课堂的“统治者”到“平等中的首席”的转变。
(二)从学生层面看
我们学校从2011年10月份始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四年,我们发现:“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较大转变 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大胆质疑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与新课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不谋而合。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意识逐渐增加
“学案导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学生主动参与每个问题的研讨,改变了教师在课堂自娱自乐地进行讲解、下边昏昏欲睡的情况。通过我们的检查,发现学生睡觉的现象很少了。
2.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案导学”课堂是学生自由发言的课堂,抢答题可以主动站起来进行回答,学生做错了可以随时站起进行补充修正,并且说明原因,甚至可以为自己辩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3.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
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个小组的荣誉。
4.学生表达能力、书写水平大幅提升
教学中所运用的导学案既是教师导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依据,把课堂内容问题化,强调的是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口语表达,学生不但在学案上书写还要在黑板上展示,更要纠错并说明原因,所以学生口语表达和书写水平有大的提高。
5.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合作探究,优秀生因为要担负本组的学习指导工作而更加进步了,后进生不能再无所事事,原来上课一直睡觉的学生现在敢于站在课堂上大胆地写、大胆说了,导学案的检测题都是分层设计的,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案导学”课堂提高的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班级平均分上升了。
四、“学案导学”应把握好以下“四个不能淡化”
(一)“学案导学”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案不能代替教案,不能代替教师的备课,学案是指导学生学的具体方案,教案是教师教的设计。课堂教学理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及学后疑难的解析都需要教师进行认真设计。同一学习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学案导学”不能淡化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挖掘
我们倡导教师课堂上“不能教导学案,而要用导学案教”,针对教研,我校提出了“分块备课—集体研讨—个性化处理”的备课流程,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教研方式,有利于教师发挥群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此种做法,教师的备课负担是减轻了,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淡化了,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挖掘教材进行第二次备课。
(三)“学案导学”不能淡化学科特点
导学案要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体现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
(四)“学案导学”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风格
“学案导学”由于采取基本一致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束缚教师的手脚,同时可能使部分优秀教师产生从众心理,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潜力,从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是极为不利的。
“学案式导学”模式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学相长的有效教学模式。当然,学案导学实验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改进。例如,个别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不是通过看书思考而是抄袭教辅资料,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时间难以控制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有矛盾等。因此“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还必须在学案的设计、使用、完善及备课方式和课堂实施的改革等方面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田宏忠.教师如何编写导学案[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3]董云,袁新宏.我的课堂我做主[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蔡林森.教学革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