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玲
摘 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理组织学生在选题、制订活动方案、调查研究、汇报展示等环节发挥自身优势,达到有效指导。而且,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以谋求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本文以《学做家乡小吃》为例,探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总结问题,有效对学生进行指导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且帮助教师自身提高素质。
关键词: 有效指导 生活经验 专业素质 问题 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家族中的新生力量,近年来一直彰显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它是一门与各学科都有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既不是各学科的附庸,又不是各学科的简单结合,而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1]。综合实践活动既是综合课程,又是经验课程,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应密切联系生活,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本土资源,办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应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善于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指导,扫清障碍,帮助学生成长;乐于学习和研究,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发展。
一、立足生活,挖掘本土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2]。这四个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但并不是全部内容。我们在选题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选取的课题不是太空泛就是太成人化,导致难以实施。
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的《综合实践活动》配备了《资源包》,这也是本课程的特色。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包只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一种思路,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完全可以结合当地特色,选取适合班情、学情的活动内容。以“学做家乡小吃”活动为例,我们选取的就是本地特色——泉州小吃,作为活动的主体内容,进而确定主题。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与资源包里的《可爱的家乡》相吻合,既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接轨,又融入了本土特色,更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利于评价。
二、突出主体,适时调控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在特定空间内进行的,虽然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参与的是课堂活动,内容相对局限。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备课体系,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始终。
1.群策群力,制定主题。在确立活动主题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过很多套方案,比如“影子游戏”、“皮影戏”、“水果王国”等主题。大家献言献策,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学做家乡小吃》最终脱颖而出。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学生从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既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又接近生活实际。
2.扬长避短,各负其责。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还需成立小组和制订小组活动方案。我注重策略上的指导,例如调查内容、研究方法、成员分工,由学生自主选择,我提供必要建议,尤其是人员分配方面,我要求组长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恰当安排。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我提供了几种方便操作的方法,比如合作探究法、合作调查法[3]、个人探究与调查的方法等,使每个人各尽所能、各负其责,扬长避短。
3.团结协作,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要求小组成员能按照既定的分工协作进行。以“学做家乡小吃”为例,按照活动目标,我先后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材料,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园绿色网吧等资源拓宽信息渠道,并进行交流。
4.明确分工,完美展示。学生对收集好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本身也是在提升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把收集好的资料做成图表,以PPT形式展现出来,整个制作小吃的流程一目了然。在制作展示阶段,学生明确分工,制作小吃的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
三、注重实践,促进个体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里的“实践”,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优等生的特权。综合实践活动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讲,都需要具备较强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少部分优等生才可以参与的课程。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分工,各取所长,也可以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
例如“学做家乡小吃”,我结合五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设计,以学生现有经验,制作一盘简单易学的小吃并不是难事。但是在活动准备时,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弱,一看就知道在家很少动手做家务。于是,我让他们自主选择拿手的事情做,并稍作指导。很快,这些学生逐渐上手,融入了集体活动中。
因此,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发挥优点,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而不是少数人的“实践”。
2.活动的进行不一定在固定的课时。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次课题实施的时间持续较长,空间也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征求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带着孩子到小吃店品尝美食,在家里动手尝试制作小吃。这样,学生实践的空间扩大了,延伸到生活中,而不是固定死了的课时。有了家长的配合指导,学生实践起来,目的更加明确,进步也较快。
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如果都局限于固定的时空内,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阻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影响活动效果,学生个体的素质也很难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明显提升。因此,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树立大课堂观,在学生安全有保障,社会条件、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把课堂搬出班级,让学生真正有广阔的实践空间。
3.教师应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的实践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切忌包办。在“学做家乡小吃”活动中,有的学生不太懂得拿刀,有的学生害怕油锅,这时我就会给予示范而不是代替他们完成。学生在模仿中渐渐能把不太熟练的事情做好,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四、注重积淀,提升专业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需要有一批有多方面能力的教师。教师在尽心组织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也是在积累经验,进而不断进步。
1.教师应做一个勤学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在指导“学做家乡小吃”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很广泛的各学科知识。比如在制作小吃的过程中,各种小吃的制作方法是不一样的,油温的控制、切片的薄厚、摆盘的设计等,仅这些就涉及很多方面学问。因此,要成为研究型人才,教师应不断学习。
2.教师应做一个乐教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活动中各尽所能。在“学做家乡小吃”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中,我尽可能帮助孩子们纠正一些问题,从而及时给予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在设计“制作美食流程图”时不知道应用哪一种格式设计,有的学生在制作小吃时不知道食材烹煮的先后等,我都及时指导。在给予学生指导的同时,教师自身也会不断进步。
3.教师应做一个善思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要在每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反思,总结经验,在下一次的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以期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质。教师提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犹如谈虎色变,原因在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主题范围广泛,要求教师具备很广泛的知识体系。但如果我们能善于思考,就会想到可以利用一些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才资源。比如在“学做家乡小吃”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邀请学校附近酒店的厨师和有厨艺专长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做小吃,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善于反思,勇于创新,突破一个个瓶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设备资源、人才资源等,同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开展得越来越好。
现在的中小学缺乏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专任教师,原因应在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所应涉猎的知识是广泛的。如果兼任教师能在活动中善于总结经验,则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这方面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2002,6:2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2002,6:30-31.
[3]刘宏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案例[M].2004,4: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