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2016-03-11 09:30卜业琼
考试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区分阅读教学教材

卜业琼

1.在区分形近字、同音字的教学中抓住教学难点运用影视资源

低年级学生知觉的分析综合水平不高,在知觉一个新事物时,往往出现两种倾向:知觉事物较强的部分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或者粗略地知觉事物的整体而忽视了组成整体的一些重要细节。再加上有些汉字字形相近,在区分辨认时,学生往往因为观察不仔细而发生形近字混用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这些形近字的区分比较,通过点明字形上的差别之处,用强烈的色彩加以强化,使之醒目,再通过意义上深层次的比较区分进一步明确差别。比如“喝”和“渴”两个字字形相近,意思都与“口渴喝水”有关,且在同一课中出现,导致学生区分不清,经常出现“口喝”“渴水”等错误。在教学中我播放动画乌鸦口渴的画面,它脑中想着水,询问学生:你知道乌鸦怎么了吗?“它渴了。”板书“渴”。动画继续播放,它找到了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动画给予学生较强烈的刺激,明确这是两个部首不同的字。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分清这两个字,经过思考、讨论,大家认识到“喝水要用‘口,所以‘口字旁的字是‘he”。通过一系列的强烈刺激、意义区分、强化练习,学生们对这两个字字形、用法上的差别之处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减少了形近字混用现象。

汉字是表意文字,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语素常常要用不同的字表示,于是出现了很多“同音字”。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音同、意异的同音字区分不清,听到一个读音,想到一个与此音对应的汉字,不管意思是否恰当拿来就用,出现了同音字混用的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对字意理解不透,但对低年级的学生讲理论色彩较深的意义上的区分,他们不太能听懂,只有采用浅显通俗的动画视频讲解,加以相应的区分练习,才能在运用中感悟意思,加深理解。

2.阅读教学要大刀阔斧“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做教学的例子,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阅读教学所承载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综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阅读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阅读教学阅读与一般意义的阅读有什么区别?语文教育专家田本娜教授这样形象地解释阅读教学的两个回合过程: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回归到语言文字,即这样的思想内容是由怎样的语言文字表达的。一般阅读只完成第一个回合就可以了。我校摸索总结出四读法:一读,扫除文字障碍,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二读,梳理文章脉络,把握突出写作特点;三读,抓重点语句,体会含义;四读,仿、练、拓展。实践“用教材教”的理念。语文学习,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教材的语言形式。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教教材”),更是研究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并有效实践运用。如果把文章作为语法分析的对象进行解读,就毫无价值,浪费生命;只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解读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才能学到活的语言知识。

3.关于小学作文

3.1小学作文儿童化,作文题材必须来自儿童的体验和发现。日本生活作文教育运动早期代表人物小砂丘忠义认为:“以自己的眼、耳、心来反映,只有这样,自己产生出的思想、感受才有发自内心的喜悦。”体验和发现触及自身的经验世界,儿童的认识质量才会有质的提高,因为这样的体验和感知具有了“反思的意识”,已经和儿童内心深处的某些特质联系在一起了。加拿大著名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说:“事实上生活体验确实与我共在,因为我能够以反思的形式意识到它,从一定意义上讲,我直接占有它,就像它完全属于我一样。它只有在思想中才变得客观具体。”教师要以“儿童为本”,鼓励并指导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发现属于自己的习作素材。教师要懂得欣赏儿童化原初体验,善于辨析儿童化的生活发现,教师的“慧眼”在保持儿童作文题材本真状态过程中始终起着点拨、辨别、赞赏、矫正的关键作用,成人倾向的油脂粉墨和陈腔老调,若有教师“慧眼”滤选则只会消失殆尽。

3.2教师要努力创设诱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即我为了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哪些情绪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而来的。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者每一次舌头的转动、谈话和对话的动机。只有当儿童自然地说话,由于内心的诱因而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忽视这个心理学的规律,它往往出一些“成人化”的题目,让小孩子学讲大人的话。学生写不出只好硬写,久而久之,就会“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差事。笔者认为,要使学生有话想说,首先必须创设写作的情境。如果作文题目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那么学生由于身临其境、体会真切而跃跃欲试。写作起来就会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以词汇为例,他们如果想千方百计地说明一件感兴趣的事,就会“动员”所有的“词汇储备”,从小说、报纸甚至歌词、台词中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学生们兴致勃勃,教师读了他们的文章也会情趣横生。

3.3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可感可点的事物。学生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做作业外就是玩电脑。其实,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不少,特别是小学生,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很多同学会参加一些活动和比赛,同学之间也会有不少奇闻逸事,特别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他们身上的故事更多,所以,同学们的生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风起浪涌。只要有生活,就不乏习作的素材,关键是学生总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觉得这些日常生活小事情微不足道。也许他们的眼睛看到过这些事,耳朵听到过这些事,但没有激起一丝浪花。没有触动过心灵的事情很容易被忽略。懂得观察生活是一方面,学会感受生活是 另一方面。往往内心有所感触时,人自然集中注意力,花费心思关注事物,观察事物。特别是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易于情绪波动,喜怒无常。因此,教师要善于叩开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交流情绪情感,然后刨根问底,进一步引导学生留心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
区分阅读教学教材
区分“旁”“榜”“傍”
你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你区分功和功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罪数区分的实践判定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