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误”得“悟”生精彩

2016-03-11 08:49古土城
考试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解方程分式分母

古土城

八年级数学有一节分式运算课,我当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分式的运算方法,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一道分式计算题:■+■,请学生上黑板解.其中学生A的解法如下:

原式=■+■=■+■=12+2(m-3)=2m+6.很明显,这个学生是误将计算当方程去解了,居然去了分母,毋庸置疑,答案是错的.这种错例很典型,常有学生将两个知识点弄混淆了.

听到同学们的指指点点,A很不情愿地耷拉着脑袋,反思着自己的过错.看到他那心情低落的样子,我便安慰了一下:“虽然结果做错了,但只是去错了分母,其他的都没问题.如果说是解方程的话,他肯定能做对.”一听此言,他重新打起了精神.不一会儿,喜欢挑战的他欣喜若狂,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他说:“老师,如果把这道题转化为方程来解,一样可以.”没说完就飞奔到黑板前重新演算:

设■+■=x,去分母得:12+2(m-3)=x(m+3)(m-3)

2m+6=x(m+3)(m-3)

x=■

x=■=■

“简直精彩绝伦,竟然另辟路径将计算转化为方程去求解,这就是求异思维的直接体现.”学生A听到老师的点评和同学们的啧啧称奇后,眉毛又开始飞扬起来.(此后的数学课,常常能看到他的出色表现.)

反思这一片段,得失皆有.现以下从方面进行诊断分析.

1.不轻易否定学生思考结果,鼓励发散思维.学生解题后,虽然得出错误答案,但我并没有简单否定学生的结论,而是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重新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否则不会出现后面的精彩片段.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背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即使只有一点点的新意,也应及时予以肯定.同时,还应以类比、归纳、转化等思想方法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发更妙解答.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错解往往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多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上出现了指令的错误.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能反映出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因而可以利用其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对待学生错误要客观辩证,冷静剖析错解中的合理成分,研究它的起因,研究并找出它与正确方法的联系.做好此时的互动,因势利导,就会给学生以方法的迁移、启示.

3.题目讲解局限于知识的表层,未能深入挖掘知识本质.讲完分式计算的题目后,虽有总结归纳,都未能点拨学生体会分式计算与解方程的异同,更没有辩证地分析学生A的解法.A的解法确有新颖之处,但是,是否要推广这种解法?遇到某条路径不通之时,另辟蹊径是必要的,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我们最愿意走的还是平坦大道.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常规解法才是最适合他们的.即使是学生A,往后的分式计算也不可能每次都用相同的方法解决.解方程与计算,常有学生混淆,在教师的提醒下甚至是再三强调之下,学生在当堂学习时必会极少犯此类错误.但是,为何自行练习或考试时会出现类似的错误?怎样预防这种错误,值得我们深思.若不从本质上思考,这种错误还会不断出现.

学生出错时,如何保证这种资源为我所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本教学片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强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合理成分,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的求知之火助燃.同时明确告知学生,两种解法中,还是常规解法略胜一筹,简单便捷且易于操作.

2.引君入瓮,导出错误,寻求本质.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学习应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华东师大的张奠宙教授倡导教学需抓住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入挖掘知识本质.教师的单方面灌输,不如让学生自行发现知识.“不撞南墙不回头”,教师评析学生的错误,不如学生自己犯错,再自己审视错误,进而矫正错误.按照学生的逻辑,计算时去掉分母.那么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计算■+■,仿照他们的思路,■、■同时乘以最小公倍数10,就得到■+■=5+2=7.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让他们找矛盾、分析错误根源,从而明确解方程中的去分母,是利用等式性质化简方程,而加减乘除的计算不能照搬此法.

3.分析对比,加深印象.对于一些易于出错的知识点,可以借助顺口溜、口诀等方式,辅助学生记忆.可让学生联想“分母,意为分数之母.有母亲记住不能抛弃母亲,有分母也不能丢弃分母”,以此帮助理解记忆.

猜你喜欢
解方程分式分母
解方程(组)的雷区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一定要解方程吗
解方程“三步曲”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把握两点解方程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如何认识分式
1.3 分式
拆分在分式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