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2016-03-11 08:37史迎慧
考试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葡萄干文本教材

史迎慧

1.用微课弥补语文教材资源的缺陷。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涉猎各个方面知识,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始终带给学生惬意、温馨和灵动,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感悟。但由于教材设计有时候与学生的阅历相去甚远,给学生理解课文造成很大障碍,而微课,却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如在学习《葡萄沟》时,学生没有去过新疆,对新疆的异域风情兴致盎然,特别是对葡萄干的制作过程非常感兴趣。课本没有插图,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就制作了一段“葡萄干制作过程”的微课:“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制作流程清晰再现,加之同步解说,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终于明白了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有的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特别强,还提出问题:我们这里为什么不能做好吃的葡萄干?投石问路,激起千层涟漪,学生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爆发出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课,简单高效,弥补了语文教材资源的不足,打造出了有特色的高效课堂。

2.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其从以往抽象、枯燥难懂的学习内容中释放出来,并利用信息技术的形象化、具体化特征让整个教学内容变得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时候,我们可在网络上下载视频、纪录片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这些地方的气候、环境、动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介绍、展示,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利用信息技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开展书法教学,增强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汉字,是我们祖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方块文字。它讲求规矩、匀称,其中蕴含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特别是毛笔书法讲求的刚柔相济、轻重缓急、虚实相生、抑扬顿挫。在平时教学中大力开展书法教学,既能让孩子从中领略中国汉字、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更能不断规范孩子的书法品质、书写习惯,让孩子在艺术中领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以便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把书法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写字教学,能增强孩子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孩子写字,表面上看是教学的一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周周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使得孩子更加喜欢语文,从源头上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写字教学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细心的学习态度,渗透对汉字的热爱,激发孩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孩子情操及培养审美能力,教育孩子在写一手漂亮字的同时,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感、自豪感和正义感。

4.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采用游戏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一年级的学生则刚刚从幼儿园走进学校。一进入小学就要认记这么多生字,确实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识字教学本身枯燥乏味,再加上课时安排又紧,使得识字成为孩子学习上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小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模仿、游戏等。因此,根据少年儿童身心特点,在识字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其心理需要。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娱乐、学习、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幼儿游戏的主要特征是:自主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有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认识周围环境、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儿童通过游戏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通过游戏发展想象力、创造能力,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还具有学前儿童的特点,在知觉过程中,无意性仍然表现得很明显。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通过观察发现,小学一年级儿童观察童话或标本、实物的时候,常常容易离开观察的目的而把注意力分散到次要的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感知过程常常受情绪或兴趣的影响,感知一个与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相符合的事物的时候,可能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反之则短。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5.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深入研读文本,对文本有深刻见解。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桥梁、是纽带,是发展成长的阶梯,旨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义建构,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更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它的利用、挖掘全面地发展人。所以教师要走进文本,融入文本,提炼精华,把握要旨,读薄教材,提炼出学科素养、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以一当十。怎样做到挖掘文本资源,深入研读文本,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文本究竟说了什么,即体会编者意图;二是文本想要说明什么,即体会作者意图;三是文本能够说明什么,即了解多种解读;四是文本应该说什么,即体现个人见解,对各种意图、各种理解进行选择、整理、融合、优化,呈现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再确定恰当而又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次要内容上删繁就简,“减肥瘦身”,去伪存真,在重要内容上层层推进,在螺旋式反复中提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破解文字密码、逻辑密码、概念密码、规律密码等,以求一石三鸟,事半功倍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葡萄干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忘了加葡萄干
熊的葡萄干
葡萄干蛋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