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
一段时间以来,专车、快车严重地冲击着出租车市场。在广州、天津、杭州等不同地方都出现了出租车司机围攻专车司机的事件。与此同时,国外也发生着同类事件。
从使用者利益角度出发,专车、快车深受欢迎。可同行就是冤家,这种事最后往往就变成了两大阵营之间的敌对。出租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是什么?利民的专车、快车又能否扛过这些暴风骤雨而继续前行?在国外,优步专车的司机不仅仅靠着开车的费用生存,很多司机在开车同时向乘客兜售商品,也算身兼数职了。中国的快车、专车司机目前依靠的是公司的补贴生存。未来他们的路又在哪里?
如果出租车被淘汰,是因为什么?有人说,那是因为——
出租车行业已经从精神上垮掉了
出租车还在街上跑,但是我感觉这个行业已经从精神上垮掉了,它的服务水准和自我要求已经降低到令人忍无可忍的程度。
这个夏天,你可以站在北京大街上挨辆数,看看还有几辆出租车开空调的。昨天下班我拦了辆出租车,拐上三环路的时候,我跟司机说,您能摇起玻璃打开空调吗?司机反问我,你觉得这天热吗?我说不热,是尾气太重。司机含糊地嘟囔了句,继续开车,我等着他开空调摇玻璃。可是一直开过两座立交桥,司机还没有半点开空调的意思。我决定忍了。
上个月有天从机场出来,犹豫是叫滴滴专车还是去排出租车。想想还是出租车吧,估计也不会排长队。到上下站一看,岂止队不长,根本就没人排,出租车倒是排了两大溜。协管员指引我去排头那辆,只见四个玻璃全落下,司机一脸黑气地斜靠在车门上。我小心翼翼地问了句,师傅,开空调吗?司机没理我,甚至没看我。又问第二遍,师傅开空调吗?司机这回瞟了我一眼,别过头去不应声。再问第三遍,请问您开空调吗?司机脸上黑气又重了一层,没好气地回答,你说开就开呗。那一刻我完全被他脸上的黑气吓住了,想起武侠小说里的外家高手,没敢吭气,转身钻进旁边一辆车。
出租车不愿开空调我能理解,毕竟每百公里要多耗两升油。但令我震惊的是,司机公然抵制乘客开空调的要求,他完全无视你,这是以前很少遇到的。当然可以投诉,但我估计司机根本不怕你投诉,因为现在他们和出租车公司的关系很可能已经倒过来了。北京的情况我不知道,上海是有报道的,出租车公司已经很难招到司机了。
这个行业从精神上垮掉的另一个现象,是司机总体上的封闭和漠然。他们早已不再是纵论天下大事的侃爷,他们不关心自己的行业,甚至不关心自己。有一次在出租车上和司机聊天,我问他生意好做吗。他说不好做,生意都被滴滴、优步抢去了,“人家挣钱多啊”。我问,你知道专车司机挣多少钱吗?他说可能一个月几万块吧。那你为什么还开出租?他不做声。我说那我给你讲讲滴滴专车司机的故事吧。
有一次也是从机场出来,叫了辆滴滴专车,一路跟司机聊。司机是专业司机,他每天要从租车公司花180元租一辆丰田佳美,这是第一笔成本。所有收入都要跟滴滴公司七三分账,司机得七滴滴得三,这是第二笔成本。跑一天总得200元以上的油钱,这是第三笔成本。这样下来,他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毛收入勉强达到1000元,我们来算算账。1000元七三分账,司机得700,减去租车费用180等于520,再减去200多的油钱,最后,司机一天工作12小时的净收入也就刚刚300元。
我把这笔账算给那位出租车司机听,他也有点吃惊。我问他,换你愿不愿意做?司机摇了摇头,说不做。
优步现在高额补贴,先不说。其实账算下来,出租车司机和滴滴专车的专业司机一天赚的钱是差不多的,说不定专车司机还更辛苦,除了有空调。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里,很难有什么暴利,拼到最后大家其实差不多。但是精气神天上地下。出租车司机好像普遍认命了,他们神话对手,从来不肯去作一番详细调查,更很少琢磨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普遍一副你爱坐不坐的态度,你提任何要求我都当没听见。开空调?没门儿。
冷漠,不关心别人,甚至不关心自己。有个外国观察者曾这样描写清朝末年的国人,他说这个国家没希望了。我觉得对于一个行业也一样,当从业者漠然地走向自己认定的宿命时,这个行业也从精神上垮掉了。北京的情况就是这样。
天津和广州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两地的出租车司机先后围攻了优步专车。当初汽车出现的时候,纽约的马车夫也围攻过汽车。用围攻的方式捍卫自己的饭碗,何等绝望。当然,围攻事件似乎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国外最近的是巴黎。
北京由于维稳原因,出租车司机不可能去围攻谁。总体上他们采用了破罐破摔的态度,他们拒绝接受乘客受行业条款保护的合理要求,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悲哀的壳里,他们没有灵魂地行驶在北京的大街上。看上去他们在等待着某一天的到来,他们什么也没做——不,他们正努力把这个行业做到烂。
也有人说,如果出租车被淘汰了,那也是因为时代——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