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教学理念】
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经典诗词的教学就是在登语言文字的“山”,观诗人言咏之志怀的“海”。“登山观海”的过程中,赏语言文字描绘的“风光”,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怀,并且感同身受。这是对语言文字的涵泳,亦是人文情怀的熏陶。引领学生读《清平乐·村居》,应当由稼轩先生描绘的这幅清丽田园画入手,感受词人借此生发的厚重
情怀。
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教师“身无彩凤双飞翼”,不是万能的,尤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体悟;学生也“身无彩凤双飞翼”,也不都是天才,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和体悟也是有限的。学习最富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经典诗词,教师无法灌输,学生亦无法自悟,但有一点我们坚信:诗情是可以传递的,心灵是可以点燃的,因为,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大人还是小孩,在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处,都有诗意的灵性在闪光。教师要做的,就是以自己的体悟和感动,点燃学生的诗意和情怀。课堂上,就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犀相通的前提是,教师要把自己读进诗词中,再以洋溢着诗词意境的姿态,走进课堂,引领学生。
【教学目标】
1. 在吟咏诵读中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想象乡村翁媪的天伦之乐。
2. 在补充阅读和诗境对比中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失土之愤。
【教学设计】
一、解读稼轩,走进村居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稼轩先生的一首词。(板书:稼轩)
同学们昨天都查过资料,知道稼轩是谁吗?(辛弃疾。)
我们都知道,古人取名和我们不一样,除了姓、名,还有字、号。“稼轩”就是辛弃疾的号。和很多诗人、词人一样,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其实是在寄托他的一种志趣、一种追求。“稼轩”二字,寄托着辛弃疾怎样的志趣呢?(停顿片刻)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轩”是什么?(有一个词叫“亭台轩榭”,这个“轩”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辛弃疾确实给自己建了一间小屋,这小屋建在什么地方?你们再看这个“稼”。(建在庄稼地里,一个四周稻田泱泱的地方。)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稼轩先生希望过的是怎样的生活?(田园生活,能看到农村的美景……)
我们可以猜想,稼轩先生坐在窗前,他希望看到什么?
稼轩先生确实很喜欢这种清平、祥和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足,可是很安逸。
2.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平、祥和的农村生活。拿起课本,自由读。这首词生字很多,请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读通顺,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3.谁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有几个生字和多音字,一不小心就会读错。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读准了没有。(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指名读。)
4.读得好,这就叫字正腔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媪”是个生字,也是这首词的韵脚,他读得很好。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齐读)
5.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你读得丝毫不逊色,“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剥”,都读得很准确,我们连起来一起读一遍。(齐读全词)
6.还有谁想读?请你。词跟诗不一样,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有韵味。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指名读)
7.还真是有那么点儿味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读“茅檐低小”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茅檐”后面。)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溪上青青草”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溪上”后面。)
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就叫节奏感,这就叫有板有眼,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预备起。
8. 真好!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词,不但要读得正确流利,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这首词的题目《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叫词牌名啊?古代的词,都是可以唱的,有不同的格律,一个词牌就表示一种格律。为什么叫“清平乐”?清平世界,清静太平,“清平乐”是“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祈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清平”的味道,读出“村居”的意境呢?“清平乐·村居” ,(师平淡地读)有清平祥和的感觉吗?有村居生活的气息吗?我这样读,(师用充满期待的、舒缓的语气范读)有感觉吗?有点儿味道吗?读词就是要读出这样的感觉来,你们自己试一试,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生练读)
9. 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觉、你的味道。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指名读1)好一个“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有味道。谁还想读?
(指名读2)好一个“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来,
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自己的感
觉来。
(齐读)
二、赏读村居,感悟清平
1.真好!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就跟着词人稼轩先生走进了村居生活。是什么情景让稼轩先生感到村居生活的清平、安乐、祥和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仔细看看这幅图,仔细看看注释,试着想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明白吗?(生默读,思考词的大意。)
2.作者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情景让他觉得这里的生活是如此的清平,如此的安祥,如此的幸福?
预设: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生:这一家人虽然不是很富裕,可是生活的环境很不错,低矮的茅屋周围,有清澈的小溪,绿绿的小草,太美了。
师:这是你的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词,把你的感觉读进去。(指名读)
生: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茅屋上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溪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溪水中还有快乐嬉戏的小鱼,住在这里一定很开心,很舒服。
师:太美了,令人陶醉啊!这是人间仙境啊!请你用朗读告诉稼轩你的感受。(指名读)
师:好一幅恬静的村居生活图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词。(齐读)
(2)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生:大儿、中儿都很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织鸡笼,小儿子很可爱。
师: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一家人乐在其中啊。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生:这户人家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一家人都在一起,团团圆圆的,非常幸福。
师:是啊,这家人尽管过得并不富足,但却是一种清平、祥和的生活,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词。(指名读)
师:“最喜小儿亡赖”,这里你们读出问题了没有?
(生交流)
师:是啊,一个“喜”,一个“卧”,让我们读懂了“亡赖”的意思,读出了可爱、顽皮,让人喜欢不已。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词。(齐读)
(3)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家人并不富裕,可以说生活很清贫、很清苦,可是那么恬静的环境、那么安详的生活,心里头最满足的、最欣喜的是谁?(老爷爷、老奶奶。)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对“白发翁媪”啊?
生:我看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在一起非常亲热,喝着酒,说说笑笑的。
师:是的,他们很开心,虽然满头白发,却像年轻人一样喝酒说笑,童心未泯。
生:我看到他们好像喝醉了。
师:是呀,醉里吴音相媚好,好不陶醉。来自北方的词人辛弃疾虽然听不懂此地的方音,但是看着眼前这幅情景,他知道老爷爷、老奶奶为何如此陶醉,他也似乎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写一写这对白发翁媪陶醉的样子,写一写他们相媚好的话语。(写话,分享。)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让我们随着稼轩先生,一起看看这对幸福的老人。你看到了什么?
(生1读)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看到了什么?
(生2读)
师:老有所乐、少有所安,真是清平世界啊!你看到了什么?
(生3读)
(4)诵读全词
师:虽然家境一般,住着茅屋,可是在他们眼里,却是鸟语花香,阖家团圆,孩子们又是如此勤劳可爱,老两口怎能不陶醉呢?来,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好好地读一读吧。(齐读)
师:这就是稼轩先生向往的一种生活啊,这就是这里的人们过的清平的日子啊。老有所乐、少有所安,朗朗乾坤、清平世界,酒不醉人人自醉呀,让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齐读)
师:我知道,当我们真正走进这首词,我们和辛弃疾一样,看见了一幅和谐清平的村居图,感受到了平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我们也陶醉了。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齐读)
三、互文印证,祈求清平
1.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是哪里人?(山东人。)山东人,北方人,可是他听到的是什么?(吴音。)在这里他只能听到吴音,听不到“北音”啊。看到眼前的这幅清平祥和的村居图,看到老翁醉了,看到老太太醉了,辛弃疾也醉了吗?他真的醉了吗?如果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如果你走进辛弃疾的心里,你能读出的就不只是这个“醉”字了。
2.辛弃疾,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出生前山东早已沦陷,他一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亡国奴。在金统治区长大的辛弃疾,目睹了同胞在金兵铁蹄践踏下颠沛流离的惨状。22岁那年,辛弃疾率义军南下归宋,一路上,被国土破碎、国破家亡、饿殍遍野的苦难与屈辱深深刺痛。至67岁病故时,他40多年一心记挂着同胞的惨状,记挂着国家的统一。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还屡遭罢免或降职。被贬江西期间,辛弃疾寄情于填词,还在乡野农村修筑了一间小屋,取名稼轩,并自称“稼轩先生”,将对“泪尽胡尘里”的同胞的牵挂,将自己对美好生活、清平世界的祈求通过委婉的诗词表达出来。(课件:音乐,刀兵,哭喊)
3.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辛弃疾看到眼前这幅村居图时的感受吗?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稼轩先生心中浮现出一幕幕抹不去的画面,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交流)
4.是啊,正所谓“言为心声”,填词寄情啊,40多年来,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故土,他在另一首词里写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出示词句,生齐读。)
40多年来,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中原的百姓啊。(齐读: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0多年来,辛弃疾一直在惦记着什么?(齐读: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5.是啊,眼前这幅令人陶醉的画面,深深刺痛了辛弃疾的心,我们分明看到,一个“醉”字硬生生把稼轩先生的心掰成两半:一半是辛酸,一半是心碎。心碎的何止是稼轩?当他站在江边,立在郁孤台上遥望故土,心中是何等的酸楚啊。他一遍一遍地问着——(开火车读、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一首《清平乐·村居》,写不尽稼轩先生43年的祈求,写不尽天下百姓的愿望啊。与其说这《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给我们描绘的一幅清平和美的村居图,不如说这是他的——(一个祈盼、一份祝愿、一种追求、一个梦想、一份祝福……)(齐读《清平乐·村居》)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