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讯
军工动态
日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压比宽流量增压器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通用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研制成功。该型增压器的诞生,对提高我军机动性与快速反应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地域,军用动力的高原使用和变海拔适应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空气稀薄,战车排温超限、冒黑烟、油耗高、起动难,需要有更高的压比和更宽的流量对发动机进行增压。在研发动机曾使用进口增压器,但高原工况功率降幅大、排温超限、超速、漏气漏油,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自主研发一款全新的宽流量范围高压比增压器便提到首要的议事日程。
前几年针对某型突击车动力,曾突破了单级压比大于4.0的离心压气机设计技术,但是匹配在研发动机还远远不够。为加快研发进程,2015年12月研究所成立专项攻关团队,以最为关键的压气机设计作为突破点,明确目标,制定了攻关计划。坚持把设计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确保设计一次成功。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奋战,2016年6月,自主设计的增压器在试验测试中心高原试验室完成了与电控发动机的高原、平原性能匹配试验,各项指标均全面满足设计要求并超出预期目标。该机型突破了宽流量高压比增压器的性能设计、高负压漏油、高转速轴系稳定性等多项技术,不仅提升了部队装备水平,而且可应用于民用动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3所研制的小型化厚膜固态功率控制器圆满完成全部在轨试验,经过对卫星返回的数据进行判读、比对,所有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标志着该所智能配电技术在轨试验圆满成功,这也是我国智能配电技术首次成功在轨应用。
该固态功率控制器专为卫星供电需求研制。目前,卫星配电一般采用“继电器+熔断器”的传统供配电管理体制。传统体制虽然应用成熟,但随着航天器任务系统越来越复杂,用电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功率越来越大,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
固态功率控制器是卫星智能配电技术的基础,也是构建智能配电系统的核心部件。智能配电技术是航天航空供配电领域的重要发展领域,也是供配电领域的技术核心。目前,智能配电领域已形成从模块级、板卡级到设备级的货架产品,高等级产品具有抗辐照指标,能够满足卫星应用。
7月11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7所自主研发的我国最大的真空太阳模拟器已顺利完成验收试验,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在卫星太阳能电池的检测、太空植物发育和良种培育、材料的耐辐射老化试验、空间飞行器的热平衡试验等领域发挥作用,提高我国地面模拟太空环境的能力。
据了解,在制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等太空飞行器时,需要先在地面实验室里对太空中的真空环境进行模拟,其中一个重要模拟因素就是太阳光照。真空太阳模拟器可在地面模拟太空中的太阳光照情况,帮助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和测试,也被称为“小太阳”。此次研发成功的真空太阳模拟器具有大尺寸光斑、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等特点,是我国该类设备中光照直径和辐照度最大的,有效光照直径达到5m,最大辐照度可达到1.3个太阳常数,相当于每平方米的面积上接受1760W的辐射能量。世界上较早研究这一技术的主要有美国、荷兰、日本和法国等国。
关键词:合作共赢
8月2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自主研制的我国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推力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3米2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圆满成功。试验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关键技术,也表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固体助推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由于固体助推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和机动性好等优势,采用固体助推器与液体芯级发动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固体大推力、液体长时间高比冲的技术优点,从而实现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技术性与经济性的完美结合。国外大型运载火箭大都把固体动力作为主要动力之一。
2013年底,3米2分段大型固体助推技术集成演示验证项目正式获得国家立项。研制人员顺利攻克了大直径固体发动机燃烧室分段对接技术、长时间工作喷管热结构设计技术、分段式固体发动机燃烧稳定性技术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及40余项技术难点,采用并验证了新工艺10余项,建立了新的测试与试验方法20余项,形成技术专利10多项。
直径3米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大型固体发动机自主创新的研制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尺寸复合材料核心构件研制和成型能力大幅提升,高精度设计仿真能力作用充分发挥,绿色环保绝热材料首次使用,新型高效率绝热层成型与固化工艺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部原材料、制造设备实现国产化。四院表示,后续将重点从复合材料、推进剂等成本占比高的方面入手,在设计源头上采用低成本设计方法、设计思路,简化工艺、提高效率,让固体发动机不仅做到安全可靠而且“质优价廉”、好用耐用。
未来,3米发动机应用于重型运载火箭固体助推器中,可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00t以上,进一步满足航天发展需求。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成功突破可溶性砂芯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的关键瓶颈,成功研制出首件某异型四通道多轴弯管产品。
该产品具有多通道、多轴向、多S弯的独特结构,且管路内壁光滑平整度要求极高,无法使用常规复合材料成型技术进行制备。306所技术人员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以可溶性砂芯为核心的成型技术方案,并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攻克了砂芯选材、制芯组合、表面封孔、模具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打通了砂芯模成型异型构件的技术路线,成功研制出首件整体结构异型弯管。
近日,中船重工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出口俄罗斯的国内首个自主研发海上综合补给系统顺利通过俄罗斯船级社(RS)检验,各项性能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技术要求和用户需求,标志着该公司成功研制完成国内首套海上综合补给系统。
海上综合补给系统包括液货补给和干货补给,作为补给船舶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航行的船舶在海上航行或远海作业时传送诸如水、燃油和食物等供应品,保证船舶的正常营运。
目前,海上综合补给系统关键技术被少数几个国家垄断。此次出口俄罗斯海上综合补给系统共包含5套补给系统,用于9000t中型补给船,该产品要求提供自动张紧系统并满足防爆、防静电、防低温、防潮湿等特殊要求,技术设计、加工制造难度系数属国内最高。
关键词:合作共赢
9月23日,在“黑龙江省与中央企业融合发展合作交流会议”上,兵器集团公司与黑龙江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石岩与黑龙江省副省长胡亚枫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在北斗导航、重型装备、特种化工、光电信息等领域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以及黑龙江省的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研发优势,推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后,石岩还分别与黑龙江省副省长胡亚枫、齐齐哈尔市市长李玉刚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领导进行了会谈,探讨兵器工业与黑龙江地方政府深入拓展进一步合作的领域和空间。胡亚枫、李玉刚均表示将继续为集团公司在黑龙江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8月20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十院与北航宇航学院在贵阳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在“产、学、研”等方面开展长期战略合作。
此次牵手,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平等自愿、项目牵引、创新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双方在研发中心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北航宇航学院院长蔡国飙表示,北航宇航学院与十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深厚的感情基础,双方合作领域广泛,优势互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更好地拉近了双方关系,提升了战略合作层次,有助于推动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在国防领域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十院院长张兆勇表示,十院与北航有着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在飞行器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动力系统技术、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可靠性与保障等相关领域资源高度互补,合作前景广泛,希望双方在联合研发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科研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与培养、联合研发等方面深入开展战略合作,推动校企双方协同发展,共同为国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8月15日,江西省政府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南昌签署通航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加强通航产业布局、推进低空开放、优化通航机场布局、培育通航市场主体、打造通航发展平台、开展通航运营合作、培养通航人才队伍等8个领域全面合作,着力把江西打造成国家级通航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江西省将在项目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方面给予中航工业集团优先支持和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在“十三五”期间把通航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资源、集中精力加以打造,使之成为江西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中航工业集团将把江西作为集团在全国布局通航业务的重点省份之一,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引导集团通航产业资源要素向江西集聚,支持并督促中航工业在赣单位进军通航产业,促进江西通航产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