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2016-03-11 13:11
广东建材 2016年2期
关键词:卫生陶瓷绿色建材陶瓷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发改委: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及配套细则

发改委23日发文称,“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实现2020年、203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加快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主动控制碳排放,这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产业增长乏力、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雾霾天气已成为老百姓“心肺之患”的新形势下,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巴黎协定》的成功达成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将进入新阶段,向全球传递了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信号,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为顺应国际低碳潮流,推进国内低碳转型,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低碳发展和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影响力,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目标落实。组织编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我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保实现我国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为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奠定基础。探索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重目标控制机制。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建设。

二是持续引导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制定。做好我国签署《巴黎协定》相关工作,进一步展现我国影响力和领导力。做好《巴黎协定》后续谈判工作,把巴黎会议成果落到实处,为国内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推进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三是发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作用。加快筹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以实施“十百千”项目活动(即:在发展中国家建设10个低碳示范区、组织实施100个左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和个培训名额)为支撑,巩固我发展中国家战略依托,配合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我国低碳发展新理念、新措施和新技术“走出去”。

四是打好全国碳市场建设攻坚战。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及配套实施细则,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在全面总结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交易制度,开展碳排放配额预分配工作,加强市场监管,确保2017年启动运行全国碳市场。

五是全面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标准。加强试点经验总结推广工作。深化低碳城(镇)、低碳园区及低碳社区试点,研究开展低碳企业、近零碳排放区试点,打造中国低碳发展“名片”和对外开放“窗口”。

六是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发布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海洋灾害防护能力,完善气候变化监测预警体系。(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2015年水泥利润329.7亿元同比下降58%

2015年的水泥市场行情已经结束,在全国经济增长放缓新常态的背景下,水泥业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寒冬的侵袭,行业效益大幅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全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29.7亿元,同比下降58%,利润不到去年的一半,甚至低于近七年的盈利水平。

全国六大区域利润总额普遍出现大幅下降,其中,华北是唯一出现亏损的区域,2015年亏损总额达42亿元,拉低了全行业的利润水平;华东和中南仍然是对全国水泥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区域,盈利水平好于其他区域。2015年两大区域合计实现利润总额约340亿,超过了全行业的利润总额,但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超过40%以上,盈利能力下降也较为严重;2015年西南、东北和西北三大区域利润总额合计约为32亿元,不及华北的亏损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三大区域的利润总额降幅均达80%以上。

2015年,水泥行业企业亏损面约为35%,亏损面较上一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215.36亿元,亏损额较上一年增长一倍多。

全国31个省级地区中,有9个省出现水泥行业亏损,约占29%。河北和山西是行业重灾区,其中,山西亏损最严重,亏损约21亿元,其次是河北,亏损15.4亿元。总体来看,北方地区省份亏损较为严重,南方省份大多保持盈利。(来源:数字水泥网)

《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 -2018 年)》出台

2月29日,广东省政府在广州召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会上正式印发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以下简称方案)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份行动计划。

去产能方面,方案要求,推进“僵尸企业”分类处置。鼓励非国有资本依法参与国有“僵尸企业”改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出台粤东西北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强产业转移总体布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能源、电信、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珠海—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一批合作项目。

广东明确,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其中,到2016年底,全省国有关停企业全部出清;2017年底,全省国有特困企业基本脱困。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生产能力,将钢铁产能控制在4000万吨以内,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1亿吨以内,平板玻璃产能控制在1亿重 量箱以内,造船总能力控制在800万载重吨以内。

据悉,到2016年底,广东省国有“僵尸企业”中,将有2333户关停企业全部出清。特困企业为1052户,要通过兼并重组盘活一批、资本运营做实一批、创新发展提升一批、关闭破产退出一批,两年内基本实现脱困目标。而对于非国有“僵尸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出清。

去库存方面,方案要求,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扩大住房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逐步消化房地产库存。

到2018年底,全省商品房库存规模比2015年底的1.6亿m2减少约12.5%,即在全部消化2016-2018年供应溢出约630万m2商品房的基础上,力争在化解2000 万m2的商品房库存。

去杠杆方面,方案要求,有效推进金融去杠杆,促进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和监测预警,积极防范和稳妥处理各类金融风险,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到2018年底,证券、期货机构杠杆率符合相关监管指标体系要求,保险公司杠杆率全面达标,保持全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金额的比重超过35%。

降成本方面,方案要求,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加快市场化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以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为重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组合拳”。

到2016年底,企业综合成本较2014年下降5%~8%。其中将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负成本、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物 流成本等7个方面,为全省企业减负约4000亿元。到2018年,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同时,要合理调节最低工资标准增长,今明两年最低工资标准暂按 2015年5月发布的标准执行,并适当降低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原则上不超过当地同期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补短板方面,方案要求,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水电气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城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建设,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到2018年底,完成软硬基础设施投资11500多亿元。全省农村配电网建设改造提前两年达到国家要求,城镇居民天然气气化率提高到35%以上,管线入户率提高到75%,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2363公里,高快速铁路新增运营里程265公里,珠三角城际铁路新增运营里程350公里,全省万亩以上海堤达标率提高到60%,粤东西北地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市区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5%、85%以上,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覆盖率提高到85%以上。(来源:中国水泥网)

水泥、玻璃供给侧改革分析:淘汰+龙头整合双轮驱动

供给侧改革不应限于高负债的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随着兼并重组,产能去化加速以及地产行业的回暖,水泥、玻璃等低估值板块有望为自己正名。

聚焦供给侧改革,静待建材配套政策落地

自12月经济工作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近期高层连续释放去产能提速积极信号。2015 年12月24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工作表示将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1月4日李克强在太原召开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会议,表示去查能要有“壮士断腕”精神,必须采取“硬措施”。钢铁、煤炭作为严重过剩行业率先开启去产能之路,中央财政将出资1000亿元,以地方政府配资的方式,用于去产能过程中的人员安置,并鼓励企业重组和产业链整合等政策。

水泥供给侧改革政策预判,中性预测淘汰熟料产能约4亿吨,小产能淘汰+龙头企业整合双轮驱动。2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文章表示,要化解水泥行业过剩困局,并且和煤炭、钢铁并列提出。这或许意味着继钢铁、煤炭之后,水泥将成为下一个去产能的重要行业,国务院将专门出台针对水泥行业去产能的文件。我们认为水泥行业供给侧政策改革重点主要在三方面,

⑴严控新增产能,彻底关闭新增产线大门,包括等量淘汰、异地置换、新增产能技术改造等方式。

⑵加大产能淘汰力度,优化行业供给结构。我们认为2500T/D以下的中小产线将率先淘汰(市场倒逼+政策推动),2500T/D及以下产线产能共计5.57万吨,占总产能比重23.3%。假设后期政策设立200亿专项资金,给予30~50元/吨淘汰补贴,中性测算将淘汰熟料产能约4亿吨,占2015年产能比重21%,产能有望初步出清,将完全淘汰2000/D及以下的中小产线。此外将加速取消低标号32.5水泥优化行业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⑶大企业兼并整合预期加强。未来行业兼并整合仍是提升集中度的重要手段(2015年CR10为53%,较发达国家70%~80%仍有差距),进一步化解区域重合无效产能,提高行业经营效率,如近期中建材及中材集团整合加速,两大集团在水泥业务重合度较高,未来有较大整合空间。

地产、基建投资双回落,盈利步入历史最差阶段

2015年全年水泥累计需求下滑4.9%,受地产回落及基建投资低预期影响,25年来需求首现负增长。2015年水泥价格全年低迷,高标水泥均价277元/吨,同比下降64元/吨,下滑幅度为19%,创97年以来最低水平。目前行业步入淡季基本面趋弱,12月初价格已现下行,2016年在水泥价格“低开”的基础上,1月中旬华东、中南优势区域价格持续回落,华东高标水泥价格244元/吨,同比回落72元;中南高标水泥价格256元/吨,同比回落79元,后期市场上行承压较重。

从目前形势看,水泥市场大部分企业已经整体亏到完全成本以下,中小企业处于现金成本线附近,若2016年价格中枢再次下移,行业可能出现集体亏损。从行业数据看,水泥盈利步入近7年最差阶段,2015年全行业利润330亿元,同比下降57%,基本与2009年持平。华东中南优势区域贡献行业主要利润;西南、东北、西北利润总额32亿元,华北地区为唯一亏损区域,总亏损42亿元。

水泥需求低迷加速行业去产能,关注大企业兼并整合

2015年新增水泥产能0.61亿吨,新增产能占比2.66%,在建产能约0.7亿吨,需求端受地产影响短期内仍处于探底状态,行业整体处于下行通道。因行业重资产的特点导致企业转型压力大,难度高,在需求低迷的情况下,将倒逼企业去产能,供给侧改革有望加速行业去产能之路。我们认为在供给侧改革下行业或出现两大趋势:

⑴大企业兼并整合趋势加强。2015年水泥行业大型并购事件共9件,并购速度加快,涉及金额均有提升明显,区域龙头价值获得产业资本认可。目前行业CR5 达44%,产能共计10.2亿吨,行业前十大水泥公司7家均为国有性质,国企改革推动下整合优化水泥资源,加速僵尸产能推出,助力供给侧改革实施。

⑵小企业产能退出加速。目前水泥价格已跌至中小企业现金价格附近,若2016年价格中枢再次出现下行,中小企业资金链堪忧。在行业下行阶段市场淘汰加速,中小企业在洗牌中面临淘汰、或被并购的命运。

玻璃市场能出清加速,行业转型或将提速

从需求端看,玻璃下游与地产高度相关,目前浮法玻璃产能利用率为63.51%,同比去年下滑5.04%,产能利用率创出10年来最低水平,停产率36.49%创历史最高水平。根据统计行业在建产能占比约10%,其中已建成待投产占比约5%,下半年行业大量产线集中冷修,形成较大压力,我们预计2016年玻璃需求仍保持低位运行。目前玻璃行业盈利弱于水泥,企业承受压力更大,浮法龙头华尔润已宣布破产,市场出清出现加速迹象,叠加产线重启高成本,供给侧管理加强下我们认为转型将更加显著。(来源: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

“十三五”期间玻璃行业重点工作总结

“十三五”期间,将是玻璃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将会加速倒逼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由此工信部制定了“十三五”期间玻璃行业重点工作。

⑴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千方百计“降成本”。 开展生产线脱硝脱硫除尘综合改造。针对建材行业中量大面广、重复操作、危险度高的工段,推进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替代。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处置技术改造。发挥装备优势,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支持企业“走出去”。

⑵推进平板玻璃行业“去产能”,遏制下滑势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遏制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盲目扩张。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倒逼竞争乏力产能退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⑶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着力“补短板”。 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强化新产品和短缺产品供给。重点发展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液晶玻璃基板等新材料。推进精深加工。

⑷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贴近企业、服务行业的优势,密切监测行业运行,及时发现并着力化解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保护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⑸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加快大宗产品升级换代。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推进建材生产绿色化、建材消费便利化、建材产品高端化、建材建筑一体化。加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规范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发布绿色建材标识产品。大力发展高端玻璃等。(来源: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

绿色建材行业亟待突破的四大产业课题

翻阅我国绿色建材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建材行业绿色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建材研究开发的步伐逐步加快,绿色建材正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绿色建材仍如襁褓婴儿,虽可见其成长的速度,亦可见其稚嫩和羸弱。

比如,绿色建材的发展,尚停留在行业内绿色转型的层面上,产业结合程度弱;绿色建材认证缺少细化标准的支撑;新型绿色建材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导致成本提高,市场推广步履维艰;大众的绿色意识尚未得到普及,同时,在金融、法务、专利等方面缺少支持;一系列问题如层层云雾笼罩在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上空。

作为绿色建材所有的推动和实践者,应从付出的每一份代价里、缴纳的每一笔“学费”中,得以警醒和启发。只有冲云破雾的决心和行动,才有哺育婴儿茁壮成长的希望。

有了系统便捷的方法才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不止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三年来,绿色建材表面看上去的确一片红火,似乎人人都激情四溢地说着,大张旗鼓地干着,但总觉得缺少一些东西,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看似成绩很多,却少有突出。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绿色建材的发展,尚缺乏系统的、易于推广的方式方法,因而总有些力不从心、事倍功半。绿色建材产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繁杂的产业,甚至已经超越了产业的概念,从而衍生出一种跨产业跨领域的全新的产业形态。

因此,发展绿色建材,倘若没有系统的方式方法、统筹作战方式,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各自为营、分兵作战,将会带来难以想象的阻隔。

首先,传统建材行业之所以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状,原因之一便是因为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方法,企业之间各自为战。绿色建材行业如果依旧走这条老路,可能朝阳未见,已至黄昏,行业还未得到长足发展便会出现已经产能过剩的情况。

其次,对新兴产业而言,当前还存在市场、技术、设备和政策等种种不确定因素,倘若没有榜样的力量、没有可以推广借鉴的模式、没有经验的积累,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如同没有智慧的大脑、健全的肢体和新鲜的血液,无法茁壮成长,甚至过早夭折。

因此,现阶段,冲云破雾的第一要务,就是必须多策并用、多措并举,按照不同产业绿色化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果断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举措,尽快从事倍功半扭转为事半功倍。

比如,传统建材行业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发展模式、庞大的产业规模,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区域都似参天巨人。“巨人转身”无论意识还是行动,其艰难和沉重的程度都超乎想象。因此,其绿色化转型更适合于采取以点带面、试点先行的方式。

水泥错峰生产就是一个以点带面的范例。通过东北等区域的先行试点,试行当年便取得成功,并迅速形成了一整套能够有效推广、借鉴和复制的模式与经验,使相关管理部门和区域协会,逐步探索出在北方冬季采暖地区建立水泥错峰生产长效机制的局面。

最近,面对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产能过剩成为水泥行业的当务之急,相关政府部门经调研、探讨和研究,正在制定以产能过剩严重的东北区域为试点区域,试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和举措,形成完整模式和经验,向全国各个区域推广。

新兴建材行业与传统建材行业相比,更像一张白纸,需要我们用斑斓的色彩去描绘。

目前,绿色新材料行业总体的局面是,行业小、企业散,缺失龙头企业和领军榜样,因为缺少榜样的带头和引领作用,正如一幅灰色的画,没有点睛的亮点,也就缺失了灵魂和活力。

因此,树立典范、打造龙头、营造气势,是新型建材行业首先要做起来的事情。如果能够通过推荐、评选、传播等方式在行业内树立典型,培养行业领军企业,用榜样的力量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循环经济行业,当前正处于培育阶段,企业刚有了技术,但是没有推广能力和经验,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实行税收、用电等财政优惠政策。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需要为企业量身定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另外,对于一些绿色建材产品的使用,政府部门能否结合绿色建筑创建一批示范项目,依托各类建筑节能项目和亮点工程,组织实施好重大应用示范推广。在医院、学校等大型公共设施上,强制性规定使用绿色建材。

当然,推进绿色建材行业发展的措施远不止这些,更多措施还需要行业内人士群策群力。

标准不只“大而全”更要“细而专”

随着绿色建材行业发展壮大,绿色建材相关标准与评价标识体系的建设,便成为行业内人士率先关注的焦点。

三年前,刚刚诞生的绿色建材,随即遇到标准的混乱、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各个机构、各个区域都在颁发所谓的绿色标准和评价标识,并且对参评企业有这样那样的限制和要求,导致绿色标准和产品标识鱼龙混杂,建材企业无所适从,疲于应付。

三年来,绿色建材的标准制定和出台的频率,可谓一年高过一年,足见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对绿色建材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2015年,住建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从国家层面,对绿色建材的标准和评价体系的规范,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对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的组织管理、专家委员会、评价机构申请与发布、标识申请等方面均做出明确的阐述并制定规则,尤其在监督管理方面打出了一记重拳。

但是,有了国家层面的标准,就万事大吉,步入“全绿”时代了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标准发布并不意味着真正落地。

正如一家行业内企业负责人所说:“总体的标准是有了,但是具体使用时很多更为细化的指标仍然不清晰,难以量化衡量,并没有一目了然的能耗等指标参数。”

此外,相关的评价认证机构对于产品的认证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从而给一些乱颁绿色认证的机构钻了空子,导致行业标准乱象丛生,“伪绿色”产品依然大行其道,消费者对绿色环保建材产品的认知,也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于分辨。

当前,由于我国建材行业门类众多,现在常用的新型绿色建材就有50多类、几千个品种,每一个品种由于生产工艺和所用的原材料不同,其标准的条例、数据与内涵,也存在很大区别。

可见,绿色建材的标准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也要与时俱进。

因此,制订大而全的绿色建材行业标准,并非一劳永逸,将笼统的标准逐步细化到每个领域、每个分支;注重生产和使用环节联动;进一步促进标准真正实现落地;促进绿色建材产品进入建筑市场,被大众了解并选择才是王道。

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加快修订不利于绿色产品推广的既有落后标准和老式规范条例,以先进的、细化的标准和公平公正的规范条例,激励绿色建材各方面的进步、加快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打破束身的藩篱走产业融合之路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环节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或新业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而对绿色建材行业而言,绿色建材的产业融合之路,最首要的便是与绿色建筑之间的融合。

所有的绿色建材产品最终都要应用于绿色建筑之中。所以想要推广和应用绿色建材必须通过产业融合,以材料集合的方式使材料性能转化为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功能。

目前,在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上,我国建材工业还显得举步维艰。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融合做得还不到位,建材与建筑还没有齐心合力、携手发展。

比如,我国在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而住宅产业化的前提是提高绿色建材部品化的认知和推广。目前,能够满足绿色建筑功能要求的绿色建筑部品发展仍然十分缓慢。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低,在现行建筑管理体制下,一些符合绿色建筑发展要求的建材产品的市场推广难度大;二是建材行业主动深入建筑业的意识不强,缺乏产品设计能力支撑绿色建筑部品的发展。

因此,加快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实现绿色建材部品化,必须通过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环保部等多部门联动,协同促进相关联产业的融合之路。

与此同时,建材产业需要“放下架子”,主动融入建筑业的发展理念,通过融合创新,掌握全产业链知识和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并形成关键材料或产品制造能力。

随着新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发展绿色建材产业离不开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地方绿色建材产业园区日益成为推进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这其中,江苏省宿迁市便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

三年来,宿迁市通过建立绿色建材产业园,集聚各类产业资源,最终建成了以绿色建材、内外墙装饰一体化材料、内外墙保温材料等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带动了江苏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绿色建材的发展。

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的产业融合之路上,产业园区的建设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通过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若干个综合性或专业性绿色建材产业基地或园区,可以极大加速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结合的进程。

绿色建材的发展必须要走产业融合之路,推动建筑、建材产业融合,打通全产业链、突破产业边界,促进建筑、建材联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普及大众绿色意识 加强舆论宣传导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品质有了新的需求,最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不断提高,对绿色建材的认知和使用比例不断提高。

虽然有了意识,但由于缺少有效传播和正确引导,公众对绿色产品,尤其是绿色建材产品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社会普及率较国际还有明显差距,严重制约我国绿色建材的全面发展。

在欧美国家,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会考虑产品的“绿色程度”,并愿意为之多支付30%~100%的费用。而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有53.8%的消费者有意愿购买绿色产品,仅有三成居民认知并欢迎绿色建材。

从宏观上讲,国人对绿色环保的认知度,更多集中在自己家里的产品上,如家居产品等,但是对更社会性层面的环保认知,比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建筑物整体节能效果等,则缺乏基本的绿色保护意识。

比如,在建筑物的总体能耗中,外门窗玻璃的热损失是最主要的部分,中国玻璃行业在20年前已经研究出更节能环保的玻璃产品——Low-E玻璃。倘若在全国得以普及,门窗节能率会高出50%以上。但是,由于民众认知尚浅且价格较高,其社会普及率不足10%。

再比如,传统陶瓷行业是众所周知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为了降低瓷砖在生产制造中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减少运输成本,降低建筑物的荷载,近些年,轻薄陶瓷日益成为全球陶瓷业的发展主流。在欧美国家的普及率几年内迅速上升至70%以上,但在国内市场上却受到传统思想的阻碍,普及率不足1%。

再观我国绿色建材在市场上的运用,由于其价格大多高于普通建材,所以多以高端消费者为主要客户,对普通百姓的绿色建材普及甚少关注,更多的消费者因价格和认知浅薄而选择放弃。

因此,现阶段推进绿色建材的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应打开各种传播渠道,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增强大众的健康环保意识、监督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强化公众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绿色建材与我们每个人乃至我们的后代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鼓起前行的勇气,从共识共鸣走向共担共行,勇于舍弃狭隘的利益,改变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模式,真正肩负起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家园的历史重任。

我们希望各级政府能够认真对待绿色建材这一世界发展趋势,出台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持行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走绿色化道路。我们期待看到绿色建材企业能够在国家的扶持下发挥更大的能量。(来源:中国建材报)

我国主导制定全球核电工程建设用水泥标准实施

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主导制定的全球首个核电工程建设用水泥标准——GB/T31545-2015《核电工程用硅酸盐水泥》于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对于规范我国核电工程用硅酸盐水泥(简称“核电水泥”)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推动水泥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核电工程用水泥和混凝土质量,保障核电站的长期安全运营将起到重要作用。

积极开发核能和推进核电工程建设,是我国能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核电不仅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先选择,而且已成为强国技术的重要标志。目前核电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左右,我国共有运行核电机组15台,在建核电机组共26台,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不到2%。《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明确我国将持续加大核电工程建设力度,到2020年核电装机规模将提高到8600万千瓦,到2050年,核能达到中国一次电力能源供给15%。

针对我国核电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姚燕率领的产学研用研发团队,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课题“高强中热核电专用水泥的制备及核电工程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历经数年科技攻关,开发了核电水泥、自密实混凝土、高气密性混凝土和高整体性容器等系列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为国家核电工程水泥混凝土的高耐久、长寿命、高安全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核电工程建设的关键基础原材料,核电水泥主要用于核电站核岛和安全壳等关键工程部位,要求水泥具有高早强、低水化热、干缩小等综合性能,即核电水泥集早强水泥、中热水泥、道路水泥等多个水泥品种技术要求于一体,生产难度大。我国在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都是采用进口水泥,不但运输不便且成本高昂,同时也制约了我国水泥技术发展。因此,在核电水泥的研制过程中,通过采取矿物优化匹配和微量掺杂技术,实现了核电水泥强度和水化热的协同匹配。通过熟料煅烧烧成系统关键工艺参数的调控,首次实现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窑稳定制备核电水泥。在总结和凝练“十二五”课题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联合国内核电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以及水泥生产企业共同制定了《核电工程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以指导核电水泥的生产和应用,满足我国核能资源开发和核电工程建设之急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核电水泥的开发成功,实现了水泥研发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一贯秉持“科技领先服务建设”核心理念的典型体现。目前核电水泥已在岭澳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阳江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等多个核电工程中成功应用,提升了核电工程混凝土性能,降低了混凝土绝热温升,应用效果良好,得到核电工程领域的一致好评。

核电水泥作为我国特种水泥的新品种,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实现了科学研究、生产示范和工程应用的一体化,对推动特种水泥行业发展,提升我国重大工程领域水泥混凝土质量,完善重大工程领域标准(规范)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来源:中国建材报)

陶瓷:销售额及利润增长呈下降趋势

终于迈过了风雨交加的2015,但对卫浴行业来说,当前的形势仍然不乐观。众所周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但面对产量上升、销量下降、出口减少的不平衡现状,卫浴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⑴2015年建筑卫生陶瓷产量和出口数量下降,传统增长模式终结

2015年全国卫生陶瓷产量1.68亿件,比上年下降1%。出口方面,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2011年以来出口持续增长的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在2014年已经出现下降,2015年全国建筑卫生陶瓷砖出口2008.9万吨,出口增速比上年继续下降1%。

在内需和出口下降的影响下,2015年建筑卫生陶瓷工业销售和效益增速大幅度下滑,销售额增长速度从年初的11%滑落到2%,利润增长速度从16%滑落到5%。

⑵新世纪以来建筑卫生陶瓷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产量迅猛增长

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受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建国以来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900亿元,其中2003-2015年完成投资5232亿元。

河南许昌长葛、河北唐山、广东潮州潮安、河南许昌禹州、湖北宜昌宜都、广东佛山年产量超过1000万件。

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是建材第三大产业,销售额占建材工业10%。建筑卫生陶瓷工业企业2000家,形成私营企业主体,外商投资企业和谐发展格局,从业人员70万人;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年销售额6000亿元,利税总额550亿元,资产总额3000亿元;建筑卫生陶瓷是建材行业中工、商贸结合最为紧密行业之一,建筑卫生陶瓷工业以及商贸、流通等服务行业,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年销售额超过1.5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

建筑卫生陶瓷是建材第一大出口商品,出口额占建材出口总额35%。年出口超过2000万吨,出口金额超过130亿美元,卫生陶瓷出口超过7400万件。

⑶建筑卫生陶瓷产量和出口数量增长已达极限,进入高峰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占建国以后竣工面积88%,住宅竣工面积占86%,99%的陶瓷砖和卫生陶瓷都为改革开放以后消费。

房屋竣工面积特别是住宅竣工面积带动卫生陶瓷消费量。特别是1994~2007年,我国住宅竣工面积178亿平方米,消费卫生陶瓷7亿件;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住宅竣工面积148亿平方米,消费卫生陶瓷8.1亿件。

国内卫生陶瓷消费已经接近饱和。1993年,我国家庭户2.96亿户,户均累计消费卫生陶瓷0.6件;2007年,我国家庭户4.08亿户,户均累计消费卫生陶瓷1.9件;2015年,我国家庭户4.9亿户,户均累计消费卫生陶瓷已经达到3.1件。

建筑卫生陶瓷数量增长受到资源、能源、环境制约。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是建材工业第三大能源消耗行业,年消耗能源总量超过3000万吨标准煤;年消耗煤炭2000万吨,电力2600万千瓦时,天然气30亿立方米,煤层气(煤田)15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15万吨。(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佛山南庄筹备成立陶瓷产业联盟

禅城区南庄镇组织召开了陶瓷产业联盟筹备工作会。会议透露,南庄镇陶瓷产业联盟计划今年3月正式成立,将通过汇聚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制定先进生产标准体系,创造南庄陶瓷3.0时代,引领中国陶瓷发展。

当天,南庄镇三套班子领导、南庄镇陶瓷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以及辖区的新明珠、华夏陶瓷城、瓷海国际、陶瓷总部基地等数十家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南庄镇陶瓷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冼永恒介绍,多年来,包括新明珠、强辉等扎根南庄的陶瓷企业与南庄的发展休戚相关,共同成长,一起经历产业调整所带来的阵痛,一直走到如今南庄陶瓷成为全国行业龙头,包括实现陶瓷从市场到“城”的概念的重大提升。

冼永恒指出,在产业转型企业提升的内在需求、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利益和关乎国计民生的政治因素影响下,陶瓷产业如今正面临着再升级的重要关口。同时,陶瓷也是佛山市“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打造的产业。为此,南庄镇做出了振兴陶瓷产业的重大决策,将通过陶瓷产业提升、成立陶瓷产业联盟等实际举措,支持、服务企业发展,打造南庄二桥北延线和陶博大道陶瓷产业服务带,提升陶瓷产业在全国的核心地位。

南庄镇镇长、陶瓷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战表示,市、区、镇各级都大力支持陶瓷产业的发展,南庄镇接下来将坚定不移推进传统陶瓷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建设国际先进陶瓷制造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特别是要集中国内外陶瓷界技术专家和陶瓷产业联盟各方力量,制定南庄陶瓷的先进生产标准体系,创造南庄陶瓷3.0时代,引领中国陶瓷发展。

何战在会上还透露了多项重大利好。首先是通过即将成立的陶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处理中心以维护佛山特别是南庄陶瓷品牌的集体利益;其次是关于南庄陶瓷产业的最新规划即将出台,南庄将提升陶瓷产业“城”的概念。

南庄陶瓷产业联盟首届理事长候选人、新明珠集团总裁、佛山市工商联主席叶德林表示,在经济新常态和世界经济新形势下,南庄镇委、镇政府做出振兴陶瓷产业的重大决策正当其时,特别是通过成立南庄陶瓷产业联盟凝聚广大陶瓷企业和企业家的共识,大家集思广益、抱团发展,对于对接政府政策、制定清洁生产、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等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联盟还可实现市场、利益、信息共享,共同开拓商机。

“陶瓷产业联盟对于构建新型的政商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叶德林还呼吁广大陶瓷企业家,团结合作,共享信息,少走弯路,将南庄陶瓷产业联盟工作开展好,将南庄陶瓷的品牌打得更响。(来源:珠江时报)

猜你喜欢
卫生陶瓷绿色建材陶瓷
关于开展2022年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通知
绿色建材评价与认证标准比较分析
绿色建材评价与管理研究
建筑应用为导向创新绿色建材发展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跨境电子商务产品分类与命名规则研究——以卫生陶瓷产品为例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防滑瓷砖研究中心”成立公示
陶瓷艺术作品
河南省质监局抽查115个批次卫生陶瓷产品全部合格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