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辉 刘延庆 任连杰 应栩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杭州 310053)
辨病期治疗大肠癌述略
徐 辉 刘延庆 任连杰 应栩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杭州 310053)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对于大肠癌术后、放化疗后及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西医综合治疗的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不仅在大肠癌各病期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对大肠癌的转移及术后复发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应栩华主任医生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治疗上以扶正治疗为主,然后根据兼证的不同辨证治疗。
大肠癌 中医药 应栩华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病例的第四大主要原因[1]。传统中医并无大肠癌病名,多归属于中医“便血”、“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下注、情志抑郁、气机逆乱、气血瘀滞以及湿邪毒蕴结于下是大肠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2]。应栩华主任医师是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肿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诊治工作,尤擅长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术后转移,复发的干预及放化疗的增效减毒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其辨治大肠癌的经验略述如下:
大肠癌的唯一根治方法是癌肿的早期切除,大多数患者普遍选择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一方面手术治疗容易耗伤人体气血,另一方面癌肿虽然切除,但往往都留有余毒,此时则必须以扶正为主,促进切口愈合,补养气血,调理脾胃;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地应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中药,祛除余邪,为病人的后续治疗做准备。应师治疗上习惯使用四君子汤加减补益气血,并适当运用红藤、郁金等行气活血药;对年老体虚者,则加用桑寄生、杜仲、枸杞子等补肝肾;对脾胃虚者,则加用山药、茯苓、鸡内金等健脾益胃,用蒲公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例:许某,女,85岁。1周前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术后病理示中-低分化腺癌,手术伤口愈合较慢,乏力明显,脸色稍白,胃脘疼痛,夜寐欠安,大便欠畅,小便可,苔薄白腻,脉弦细。拟益气养血,补益脾肾。处方:生黄芪、炒麦芽、炒稻芽、薏苡仁、蒲公英、蛇舌草各30g,酸枣仁24g,红藤20g,太子参、山药、女贞子、炒扁豆衣、制首乌、枸杞子、炒鸡金各15g,麸白术、麸白芍天冬、麦冬、茯苓、郁金、刺猬皮各12g,佛手10g,麸木香9g,炙甘草6g。7剂后夜寐、疼痛改善,乏力好转。继服7剂巩固治疗,由于患者年龄偏大,一般情况欠佳,西医考虑不用术后辅助治疗,故术后患者一直服用中药调理。
直肠癌放疗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治疗和姑息治疗,针对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推荐行术前放化疗或术前未行放化疗者,术后行放化疗;姑息性治疗主要针对肿瘤局部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3]。对于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或者有强烈保肛意愿的患者,可以试行根治性放疗或放化疗。中医学理论认为,放射线属于热毒之邪,热毒之邪壅滞膀胱和直肠引起,而且热毒最易耗气伤阴,所以中医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通淋、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养阴增液等,常用增液汤、小蓟饮子等中药。大肠癌患者化疗期间,常常出现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尽管会进行常规止吐护胃处理,但化疗后患者出现纳差、乏力、腹胀、腹泻、消瘦或白细胞偏低等症状,从而会影响化疗进程,或迫使化疗终止。应师认为在化疗期间服用护胃健脾理气等药,可以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能力、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治疗时使用四君子汤和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对大肠癌放化疗后的患者,服用中药能增强治疗效果,减低毒性,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例:刘某,便血8月就诊,后在浙一行直肠癌根治术+回肠插管造瘘术(术后病理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性癌)术后化疗6次,末次化疗2014年09月23日。2014年10月15日盆腔MRI显示:直肠癌术后改变,直肠壁略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混浊,故行希罗达+放疗。现患者面瘫,胆囊息肉,肛周疼痛,大便不规律,成型,日行8~9次,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中药:黄芪、红藤、生牡蛎、香茶菜、仙鹤草、蒲公英、藤梨根各30g,醋延胡索24g,麸白术20g,太子参、山药、女贞子、瓜蒌子、炒鸡金、侧柏炭各15g,茯苓、猪苓、麸白芍、麦冬各12g,丹皮、炒枳壳、苏梗各10g,升麻9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14剂后,肛周疼痛稍有好转,大便次数仍较多,前方减苏梗、侧柏炭,加五味子10g和肉豆蔻10g,再服14剂,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少。后患者坚持门诊服用中药,现患者已无肛周疼痛,大便日行4~5次,纳睡一般。
患者放化疗结束后,或因患者身体状况不宜放化疗,此时应用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力,预防复发转移。应师认为在随访观察期,中医治疗仍以扶正祛邪为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治疗上健脾益气、补肝肾等扶正治疗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并根据痰湿、食滞、湿热、血瘀的偏重,运用化痰、消食、利湿、疏肝、活血化瘀之法。临床随症加减用药:便鲜血者:用仙鹤草、地榆炭、茜草炭等;里急后重者:用炒枳壳、赤芍、煨木香等;疼痛明显者:用延胡索、莪术、干蟾皮等;纳呆腹胀者:用焦山楂、炒鸡内金,焦三仙、炒扁豆衣等。泄泻不止者:用肉豆蔻、山药、石榴皮、猪苓等;便秘不畅者:用大黄、火麻仁、瓜蒌仁、郁李仁等;祛邪常用抗癌中药如刺猬皮、蜈蚣、僵蚕、干蟾皮、郁金、浙贝母等。
例:王某,女,78岁,乙状结肠癌术后2年半余,曾口服化疗1疗程,因白细胞偏低,停药1月,病理示:乳头状腺癌,部分粘液腺癌,浸润至浆膜层,L21(+)、L28(+),2013.12.21市中白细胞2.6*109头晕,乏力,口干,便干,易饥,时有腹部隐痛,苔薄黄,脉弦。处方:黄芪、藤梨根、炒稻芽、炒麦芽、太子参、蒲公英、蛇舌草、大血藤各30g,醋延胡索24g,麸白术20g,茯苓、山药、女贞子、补骨脂、瓜蒌子、蔓荆子、炒鸡金各15g,麸白芍、桑寄生、盐杜仲、炒枳壳、郁金、麦冬、天麻、刺猬皮各12g,7剂后头晕乏力好转,大便尚调,再服7剂后腹部隐痛消失。后患者反复出现大便问题,予以中药调理后均好转,现已门诊随诊近2年,病情尚可。
按语:中医治病讲究天人合一,既要治所患之病,也要医所病之人。应师在治疗大肠癌的时候,常常详细询问病史,究其病因,对症治疗。治疗上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以扶正祛邪为主,根据病人情况,权衡扶正祛邪比重。病人初诊之时多有焦虑、恐惧等心理,耐心指导,于病人交谈,予以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并指导病人饮食,中医药食同源,多主张病人饮食清淡营养之品,如泥鳅、鲫鱼、薏仁粥等,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应师时刻注重调控后天脾土,以后天促先天,调气以调瘀,力避滋腻伤中、攻伐伤正之弊。通过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康复机能,来控制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控癌目的[4]。
[1] HidetsuguYamagishi,HajimeKuroda,YasuoImai,HideyukiHir aishi.Molecularpathogenesisofsporadiccolorectalcancer s[J].ChineseJournalofCancer,2016,01:16-23.
[2] 周岱翰主编临床中医肿瘤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3]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5,06:506-523.
[4] 郭丽,应栩华.腹壁恶性肿瘤植皮术后治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5,02:145.
(2016-05-27 收稿)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