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伟(博士) 王 涛(博士)
中国进口失速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姜伟(博士)王涛(博士)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总体弱势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进出口贸易呈现较大波动。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官方统计,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值39586.4亿美元,同比下降8%;其中出口22765.7亿美元,下降2.8%;进口16820.7亿美元,下降14.1%。2015年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进口金额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之一,这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一、中国进口失速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增长阶段,1998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就已经达到7.85%。2002—2010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率连年下滑,从2010年的10.63%下降到2014年的7.27%,2015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9%,世界银行预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7%。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也带来进口增速的迅速下降。除2009年经济危机造成进口增速为负增长外,2012年以前中国进口贸易一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速度,2010年进口贸易增速甚至增长到38.8%。2012—2014年,中国进口贸易进入个位数增长时期,2014年进口贸易只增长0.4%,2015年进口贸易增速为-14.1%,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从未出现过。中国进口失速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和加工贸易比重下降是导致进口失速的直接原因
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货膨胀率、低投资、低利率与高风险、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共存。主要经济体走势持续分化,美国和英国、德国等国家经济继续复苏,欧洲大陆和日本经济复苏缓慢,印度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总体增长率下滑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总体上看,全球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一方面,全球需求的下降,导致进口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大宗商品进口额减少。海关总署2015年数据显示,大宗商品的进口额普遍下降显著,其中铁矿砂及其精矿、煤及褐煤、原油、成品油、5-7号燃料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额下降38.3%、45.6%、41.4%、39%、53.6%。大部分大宗商品虽然进口额下降,但进口数量并没有下降,主要是由进口价格大幅度下跌所导致的。煤及褐煤、5-7号燃料油、钢材进口数量下降幅度超过10%,分别下降29.9%、13%、11.4%。有些商品虽然进口额下降,但进口量不降反升,比如大豆、铜矿砂及其精矿、原油、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烃气类、天然及合成橡胶(包括胶乳)等,进口量分别增加14.4%、12.6%、 8.8%、 17.8%、 15.3%。2015年1-12月,罗杰斯世界商品指数(RICI)、路透/Jefferies 商品研究局指数(RI/CRB)和标普—高盛商品指数(GSCI)分别下跌7.0%、7.9%和9.9%。同时,美元进入加息预期通道,美元指数上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人民币相对美元持续贬值。2015年与2014年相比,人民币相对美元汇率贬值超过6%。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不但导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也导致中国进口贸易增速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全球需求的下降,导致加工贸易出口生产低迷,进口大幅度下降。在全球总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加工贸易出口下降导致出口对进口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加工贸易占比从2006年的40.61%下降到2015年的26.57%。2015年加工贸易出口下降9.8%,进口下降14.8%。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和加工贸易比重下降是导致进口失速的直接原因。
(二)支撑传统外贸动能和优势的三大红利消失是进口失速的内在因素
支撑传统外贸动能的三大红利消失,国民经济生产的总成本全面大幅度提高。
第一,人口红利消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因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支撑了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抓住了上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机遇,成为全球产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最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之一。但是近三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下降,且降幅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劳动力工资成本快速上升,2003—2014年期间,农民工实际工资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此外,从行业平均工资看,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农业中雇用工人的实际工资,年平均提高速度都为两位数。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数据,我国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07—2012年期间为9.5%,2013年减速为7.3%,而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7%。这意味着工资上涨已经超过了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生产成本的上升,会导致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产品加速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同时越南、哈萨克斯坦、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比中国幅度更大,会使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加速转移到这些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
第二,全球化红利消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了诸多好处,对外贸易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进出口额由2001年的5097.7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43030.4亿美元,增长了7.44倍。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是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逐渐式微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红利逐渐消失,大进大出的局面已经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必然导致进口贸易增速的下降。
第三,资源红利消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廉价的自然资源,通过大量投入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创造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奇迹。但是这种不考虑生态可持续性的做法引起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使中国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的“雾霾”之下;另一方面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第二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控诉中国的理由。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使资源红利正逐渐消失,中国的出口贸易不能再走靠廉价资源“走出去”的老路,也必然减少资源型产品和资本品的进口。2015年能源资源类商品的进口额不仅大幅度下滑,而且进口量的增速也随之大幅度下降。比如,煤及褐矿、5-7号燃料油、钢材、未锻轧铜及铜材等能源资源类商品的进口额分别下降45.6%、53.6%、20%和18.4%,进口量分别下降29.9%、13%、11.4%和3%。
(三)外贸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尚未完全形成是进口失速的根本原因
中国进口失速的根本原因在于支撑传统外贸动能的三大红利已经消失,传统外贸优势式微,但新的外贸动能和竞争新优势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导致中国传统进口需求下降,新的进口需求还未完全凸显,进口失速问题在短期内还无法有效解决。
第一,中国制造企业创新驱动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亟待增强。近年来,我国创新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权威报告《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指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比重已从2004年的8%上升至2014年的25%。但是中国与世界领先创新型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我国R&D人员总量超过美国,R&D投入与美国差距逐渐缩小,但在创新产出和产出效率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同时衡量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全要素生产率也逐年下降,1990—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0%~48%,而2011—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0%,为35年来最低水平。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中国进口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中国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改进。成熟、透明、稳定、可持续的营商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且会提高进口效率,促进进口贸易便利化。世界银行公布的《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综合营商环境在189个经济体中位列第84位,比2014年排名上升六位。在十项细分指标中,2015年中国只有电力获得、跨境贸易和合同实施三项指标比2014年排名靠前。并且除了产权注册(第43位)和合同实施(第7位)排名50名内,其余八个细分指标都排在50名外,其中开业(第136位)、建筑许可(第176位)、保护少数股东(第134位)、赋税(第132位)都排在130名以后。数据说明中国综合营商环境在政府效率、市场准入、保护少数股东、税收制度、贷款获得、贸易便利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第三,中国进口的质量和效益虽然有较大的优化改善,但总体看仍然需要大幅度提升。从进口的产品结构上看,WITS全球贸易数据库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资本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37.44%,机电产品占30.51%,原材料占26.86%,中间品占19.32%,燃料占16.18%,消费品占11.84%,杂项占10.5%,矿物占7.21%,化学品占6.34%,运输占6.17%,金属占5.19%等。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进口机电产品、资本品、中间品和资源型产品的比例较高,而消费品比重偏低,远远低于美国(33.9%),说明中国进口通过牺牲一部分消费需求来满足生产和出口需求,进口结构不够合理。从进口市场多元化来看,2015年中国从欧、美、日、韩、东盟五大市场进口比重为51.7%,市场分布仍然比较集中。从区域布局来看,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省市进口值为14450.4亿美元,占比85.9%,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省进口值为1152.1亿美元,占比6.9%,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省区市进口值为1217.1亿美元,占比7.2%,区域布局不平衡。从进口贸易主体来看,2015年国有企业进口比重为24.2%,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主导地位,占比49.3%,私营企业进口比重为24.5%,未能成为进口主力军。
(四)发达国家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管制是进口失速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但是发达国家继续对中国实施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政策。《2014年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指出,虽然美国在第24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承诺积极推进《中美高技术贸易重点领域合作行动计划》及相关落实措施,鼓励民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油气勘探开发等重点领域对华民用用户的民用用途出口,但是美国在2013年的出口管制体制改革方案中并没有放松对中国出口的任何管制,《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中规定继续对中国卫星出口进行严格管制,禁止对中国出口、再出口或转移《出口管制条例》中涉及的卫星及相关产品。日本也实施出口管制制度,更新了可能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开发的外国使用者名单,涉及中国19家企业。欧盟也于2014年更新了两用产品及技术出口管制清单,对中国相关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发达国家高科技产品出口持续管制政策是中国进口失速的重要因素。
二、正确认识中国进口失速问题
2015年虽然我国进口贸易增速显著下滑,但我们要具体分析并正确认识进口失速问题。
(一)对外直接投资是进口下降的一个因素
与对外贸易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或地区的6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2015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替代进口的作用。
依托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集聚区,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模式。2006年以来,我国积极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集聚区,目前我国企业正在推进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集聚区共75个,带动投资近180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1141家,这些合作区分布在34个国家,其中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19个。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集聚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整合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而且还能化解中国过剩产能,促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攀升。
海外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新趋势。波士顿咨询报告数据显示,从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情况来看,中国企业正处于海外并购的黄金时期。在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海外并购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5%,交易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5%。2014年中国企业完成154起海外并购交易,交易金额高达261亿美元。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已经转移到欧洲和北美市场。虽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率只有67%,还存在并购战略不明确和无效管理等问题,但海外并购的蓬勃发展不仅可以有力地抵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获得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规避国外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且还能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品牌优势、人才资源和市场管理经验,企业在东道国市场就可以进行生产加工装配、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中国对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进口。
(二)海外购物是进口减速的原因之一
虽然近年来我国进口增速大幅度下滑,但是我国消费需求反而不降反增。2005年至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平均每年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4年中国境外消费规模高达1648亿美元,占全球境外消费市场份额的10%以上。2015年,中国的出境旅游购物市场规模已达6841亿元,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贝恩咨询公司数据显示,消费者选择渠道日趋多样化,2014年,中国奢侈品支出大约3800亿元,其中55%是出境购买,15%是海外代购,只有30%是中国内地销售。日韩成为新的境外消费热门目的地,2013—2014年中国内地消费者奢侈消费复合年增长率为9%,其中海外购物增长21%,港澳台增长7%(“代购”包含在港澳台和国外类别),中国内地下降1%。同时,越来越多的出境旅游消费者开始将消费转移到奢华酒店、豪华水疗、度假村、高端旅游、豪华游轮、私人包机服务等体验式奢侈消费,减少了纯粹的进口商品购买。
(三)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业态的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继杭州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后,国务院又同意批复了天津、上海、重庆、合肥、郑州、广州、成都、大连、宁波、青岛、深圳、苏州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入井喷式发展时期,目前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占绝对优势,占85.4%,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仅占14.6%。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的增速达30%。据《全球跨境电商趋势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跨境零售交易额将达到9940亿美元,惠及9.43亿全球消费者,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零售消费市场,带动全球跨境消费年均增速提高近4%。
跨境电子商务由于产品价格低、批量小、频度高、消费者选择多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但是也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的监管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型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主要是以航空小包、邮寄、快递等方式出境,卖方无法提供报关单,没有纳入海关的货物贸易监管体系,无法作为货物贸易结汇。尤其是数字化产品的跨境贸易没有纳入海关等政府有效监管、统计、报检、关税收缴范围,因此海关货物贸易统计中对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方式进口的商品明显存在低估问题。
三、新形势下中国积极扩大进口的思路及对策
在改革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实施扩大进口战略是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实施扩大进口战略可以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促进进出口稳定平衡发展,缓解目前中国外贸失速的不利局面。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可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同时,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提高进口商品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质增效,也有助于满足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繁荣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迟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需求低迷的背景下,扩大进口相当于向全球输出总需求,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因此,中国进口战略的实施要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 以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进口扩大
外贸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贸易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贸易发展动力的转换,贸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通过提高外贸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外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短期任务,也有中长期目标。从短期来看,要抓好稳定外贸规模和速度、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等几大任务;从长期来看,外贸供给侧改革要以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转动力为主要目标,巩固传统竞争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通过增加供给种类、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营造供给环境、畅通供给渠道等途径扩大进口。第一,增加供给种类。推进外贸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创新的重要作用。通过构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发挥创新对进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既是创新驱动的产物,也是新供给的主要来源。新供给的不断催生和演化,推动中国进口贸易结构的高级化和多元化。第二,优化供给结构。外贸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优化国际市场结构、国内区域结构、外贸商品结构、经营主体结构等,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实现进口贸易转型升级和进口贸易价值链的重塑和攀升。第三,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通过推进外贸供给侧改革,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技术、标准、品牌、信息、价值等内生驱动力。通过创新引领主动调整供给端从而达到满足甚至引领需求端的目标,从而掌握进口贸易供应链的主导权和定价权。第四,营造供给环境。外贸供给侧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外贸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进口效率,促进进口贸易的便利化。第五,畅通供给渠道。外贸供给侧改革要进一步实施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通过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清理进口环节税费,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等措施畅通供给渠道,从而扩大进口。
(二) 通过扩大出口以维持和拓展进口
新形势下,我国要处理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扩大进口和促进出口并不矛盾,两者要相互促进,平衡发展。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是实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基点。我国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来维持和拓展进口。一方面,我国可以在扩大出口规模的基础上,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效益。通过资本、技术、管理、人才、品牌、资源等方面的积累,不断提升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环节,促进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我国不断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必然带动高端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数量的增长和进口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进行转化。另一方面,我国可以通过扩大出口,增加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激发国内市场的需求活力,释放大众消费潜能,带动国内消费升级,从而为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创造强大动力。
(三) 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
首先,通过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加工贸易产品、中间品和设备进口的贸易便利化,降低中间品、资本品和最终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增加贸易的透明度,减少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具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本。其次,通过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从而提高通关效率、缩短营销环节、改善配送效率。再次,中国可以通过加大海外并购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带动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化解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提高国内增加值的比重。最后,调整优化进口结构,完善进口促进措施。扩大一般消费品进口,促进消费回流;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和主导权。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及基本框架研究”(项目号:15ZDA05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项目号:014AZD017)、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号:JE0110122014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责任编辑:刘建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