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2014年暑假,我应大学期间的朋友——丹麦留学生玛丽之邀,来到令人神往的“童话之都”哥本哈根。
徜徉在城市街头,造型典雅的建筑,穿城而过的自行车流,随处可闻的风琴乐韵,精致美丽的小美人鱼雕塑,再加上整洁的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艳丽的童话世界。
正当我在街头驻足欣赏时,给我当向导的玛丽从超市买来两瓶饮料,递给我一瓶。我们在闲谈中漫步,不一会儿,一瓶饮料就见底了。我走到一个垃圾箱前,随手将空饮料瓶丢了进去。
看到我扔掉饮料瓶,玛丽紧忙摆手。我迷惑不解,定睛一看,原来是将饮料瓶丢进了标有英文“不可回收”字样的垃圾箱中。我知道,丹麦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就从“不可回收”垃圾箱中捡出饮料瓶,转放进标有英文“可回收”字样的垃圾箱里。谁知,玛丽依旧摇头,并快步上前掏出饮料瓶。
我有些诧异:“难道要积攒空饮料瓶当废品卖吗?”
玛丽向我招了一下手,带我走进街边的一家超市。穿过琳琅满目的货架,玛丽在超市角落的一个机器前停下。那个机器有冰箱般大小,类似常见的投币自动售货机。
玛丽将两个空饮料瓶挨个塞入机器的圆洞,只听“喀嚓”“喀嚓”两声,两个饮料瓶便被机器碾碎“吃掉”了。随即,电子屏幕上显示出“2克朗”(注:克朗为丹麦货币,1克朗约合人民币1.2元),并在右侧打出一张纸条。
玛丽取出纸条,走到柜台前交给店员。我注意到,纸条上不仅有购买饮料的数额,还多出一项叫“PANT C”的条目。店员查看一下纸条,从收款机取出2克朗递给玛丽。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机器是饮料瓶自动回收机,回收一个饮料瓶付1克朗。
我被玛丽的精明头脑与环保意识折服,但玛丽的解释却未如我想象的那样——赚钱,“这只是取回押金”,她说。我之前看到的“PANT C”就是押金的费用条目。玛丽告诉我,在丹麦超市买饮料时,是要缴纳饮料瓶押金的。按照规定,1升以下饮料瓶的押金是1克朗,1.5升以上的饮料瓶押金是3克朗。玛丽买了两瓶1升的饮料,在付饮料钱的同时也交纳了2克朗押金。在丹麦,不仅饮料瓶要付押金,购买塑料杯装冰淇凌、塑料杯装咖啡等商品也都需要付押金。同样,这些塑料盛具的押金也可以通过自动回收机退还。然后,这些塑料制品由超市统一回收,上交给专业公司处理,作为循环使用的其他材料。显然,这样做不仅避免了塑料污染,还省去了人工回收垃圾的成本。
说话间,我看到又有几个人往自动回收机里放瓶子。看来,这在丹麦已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
玛丽看我被自动回收机所吸引,笑着说:“这不算什么,还有更厉害的呢。”她带我来到距离超市不远的一间餐厅。餐厅走廊摆放着四辆自行车,乍看上去就像健身房里的器材。玛丽跨到一辆自行车上骑了起来。
我心想:“这有什么厉害的啊!”随即,也上了一辆自行车,和她并排飞快地蹬着踏板。20分钟后,我的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了,对玛丽说:“你给我当了一天导游,我请你吃饭。”
玛丽眨了眨蓝眼睛说:“下次吧,今天这顿饭我们免单。”
“免单?”我的表情有些错愕,但没有问玛丽为什么。
又骑了一会儿自行车,我和玛丽进了餐厅。柜台前,听到玛丽与服务员的交谈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们骑的是一种可以通过脚踏发电的自行车。在这间餐厅,发电10瓦时以上的客人将会得到一顿价值240克朗的风味美食。我与玛丽达到了要求,可以享受一顿免费的晚餐。
我被这接二连三的创意彻底震撼了。以前只是听说丹麦重视环保,但没想到环保创新已经深入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小小的发电自行车,既让顾客锻炼了身体,又让顾客得到了免费美食;餐厅既获取了清洁的电能,又参与了环境保护。
我不禁为丹麦政府的创新思维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