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敏1 金烨21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园林绿化管理处; 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刍议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
梁士敏1 金烨2
1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园林绿化管理处; 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借景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运用这一手法,可突出园林景观的自然之美,丰富景观内容及层次,并达到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的效果,对于突出景观主题、营造景观意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借景的理论内涵,并分析了借景理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风景园林 设计 借景 内涵 应用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源自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物我一体等,其文化理念的内核,是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1]。所谓的借景,具体来说就是造景中的“借势”和“借宜”,其中的“势”与“宜”,指用地的“势”与“宜”和人文的“势”与“宜”。借景理法最重要的要素是造景所在地的地势、生态、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人文因素也是借景理法的重要内容,即将人文之美、文化之美,通过一定的手法巧妙地融入到自然之美中,使二者浑然一体,既增加了自然景观的内涵与深度,又为人文文化的表达提供了美好的载体。
(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句话源自中国第莫名的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其中的“因”,指运用园林内部用地条件进行加工和改造。具体来讲,就是说根据地势高低、地块的形状、水流和石块的分布等,善于利用和凭借原有条件,适合设置什么景观就设置什么景观。其中的“借”偏向于指园林内外的联系,也就是突破园林的空间局限,将内外之景观融为一体。具体方法上,对园林之外的景观通过一定的手法纳入园林景观之内,对于有碍观瞻的,则运用一定手段进行屏蔽。
(二)景到随机。借景理念追求天然意趣,关于捕捉天然景观元素,因地制宜,随机造景,巧妙地运用到造景设计中,达到形散神凝,物断脉连,虽由人工,宛若天开的境界。
(三)借景无由,触情俱是。这个理论承袭了传统文化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即园林造景不仅追求景观本身之美,还有寓情于景,通过欣赏景观激发人的某种情感。它是对形式之美、外在之美的一种超越,赋予景观以人的思想、理想和情感,寄情于景,以情彰景,使园林景观达到更高的审美效果。
(一)主题设计。园林景观的设计也是艺术创造的一种,要求“主题为先”,也就是说,在创作之前,首先要胸有城府,结合“地之宜”和“人之宜”,确定要追求的景观意境,通过意境的内涵和特点,进而确定设计的主题。在主题确定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景观所承载的外在功能,更要在此基础上追求一种艺术层面的境界[2]。这种境界,从主观上来讲,要能够表达设计者的思想与追求;从客观上来讲,要使游者能够触物生情,满足情境交融的审美需求。另外,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景观主题的设计也要学习产品设计的理念,即产品的市场定位、服务的对象,这对于景观主题的确定具有方向性的重要作用。
(二)用地分析。在设计之前,先要对景观用地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研究哪些因素可“借”,哪些因素与设计主题不符。考察的内容主要为地势、地形、气候、水流、植被、湿度等。在掌握用地情况后,对用地进行分析,其原则一般为尽量利用现有的用地条件,巧妙地将各种景观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不对其进行大的改造。对于用地的不利因素,尽可能通过某种手法进行修饰、美化,实在没有价值的,则考虑运用自然手法进行遮蔽。另外,除对园林内部用地进行考察外,还要对邻近景观进行考察,使园林景观设计与周边景观有机衔接,不致产生大的落差,同时考虑“外景内借”的需要。
(三)景观布局。布局是对各个景观单元的整体安排,这种安排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布局的设计,要避免单调、单一、直白、平铺直叙,而要追求曲婉之美、节奏之美,综合运用抑扬顿挫、虚实相生、徐疾相宜等手法。一般来讲,在景观入口处,应当鲜明地呈现主题;然后,逐步深入地进入主题;在景观主体部分,集中地展示景观的精华,给人以艺术的冲击震撼,使人充分释放情感,达到审美的高潮;最后逐渐放缓节奏,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3]。
(四)命名设计。园林景观的命名,是“借人文之宜”的重要表现方面,一个好的名称,不仅是标明了身份、名称,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人文历史、传统文化、著名典故,甚至寄托着人的精神追求,表达着理想信念。景观命名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借景兴名,如怡红亭、环翠阁、朝霞榭等;二是借感兴名,如听雨轩、静心阁、清逸园等;三是借史兴名,如藏孔石、待凤轩、晏坐岩等。
(五)规划方法。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可将无限之景借入有限空间之中,其类别一般有下面几种:一是近借,即将园林附近的景观借入园内,与园内景观形成衔接、响应和衬托的关系;二是远借,即将适于远观的景观借入园内,如远山、夕照等;三是邻借,即在园林内部可以欣赏到邻近的景观;四是互借,即身处两个景观,都可以欣赏到对方的景观内容;五是仰借,即在园林欣赏到高处的景观,如高塔、峻岭等;六是俯借,即在园林高处,可俯视到低处的景观;七是应时借,即应季节、气候、天气的变化,借入气象、天文以及绿植花草的季相变化景观。借景的方法一是通过清除障碍物来开辟视野;二是将观景的高度进行提升,使视野更加开阔,将园林外部的景观纳入园内视线;三是在烟雾、云霞、雨雪、林涛等虚影可观处设置观景平台,借入虚景。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是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传承,其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景到随机,借景无由、触情俱是三个方面。在借景理法在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上,主要体现于主题设计、用地分析、景观布局、命名设计和规划方法上。
[1]向清.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3):3097.
[2]刘宇.借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0):218.
[3]吕杰.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念探讨[J].现代园艺,2015,(8):82.
梁士敏(1984-),男,汉族,黑龙江省安达市、现供职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园林绿化管理处,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园林绿化工程技术;金烨(1984-)、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现供职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学历 :本科, 学位: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