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农业的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优化的研究

2016-03-11 14:01:57李尚宁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消费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梅州生态农业农业

李尚宁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基于生态农业的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优化的研究

李尚宁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籍此以广东梅州为例,通过生态农业十多年的推广,促成农业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整体优化,农业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空间良好拓展。在现代生态农业理论和扎实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伴随生态农业的发展,公众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教育,促成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农业 产业化 现代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 梅州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农民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面对客观现实,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所谓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运用当代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的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相互增益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农业现代化是运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装备农业,将低产出、低效益、自给自足、封闭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高产出、高效益、市场化的开放式现代农业的过程,并把生态系统纳入经济系统中加以考虑,提倡一种动态稳定经济,不破坏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从而保持农业生产长久持续发展[1]。梅州,是广东最大的山区市,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之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区。由于历史、地缘等原因,曾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是广东省荒山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观念落后,造成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过去的十多年,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相继提出了精致高效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战略,实施耕山致富大会战,创建生态农业发展区[2],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生态农业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今,梅州是中国第五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粤东北重要饮用水涵养地和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3]。2010年5月,经国家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广东梅州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精致农业正式全面引入梅州。伴随梅州生态农业的开展,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资源、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市场发展空间、产业耦合结构、生态人文背景和社会影响力等都得到很好提升,全面优化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农业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资源得到优化

农业属第一产业。农业生产需要光照、热量、水、土壤和种子等自然条件,是跟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产业。传统农业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当遇到长时间阴雨,光照严重不足的情况,农作物会出现烂种、死苗、花期授粉不好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生产,积温是农作物生长与成熟的重要指标。当遇到霜冻、倒春寒等灾害天气,常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冻伤、冻死、欠收和停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安全,严重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面对地形地貌,农民基本上采用依坡为种,有田就耕,完全依赖于自然水体和地形坡降进行农业灌溉。因气候或灾害天气影响,高处旱,低处涝,盐碱化、水沼化严重,大大影响土壤肥分和耕地品质,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农民基本上是凭传统生产经验,自选种子,按时令耕作,收多收少,全靠一年光景和最后收成决定。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明显差异。生产环境更多体现为人工构建的生产景观。根据生态学原理,按照系统化工程,运用先进农业科技,开展农业生产。为了解决农作物光照不足,在农业生产前期,科技人员会全面细致做好生产地客观光照条件普查,根据可能出现的光照不足的灾害天气,利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生产环境的补光照明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气象气候预报信息,做好自然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技术支持,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和成熟。农业科技人员还对不同的农作物、同一农作物不同的生产时期所需的光照量和光谱要求,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实验。采用光源控制技术与优质的农作物品种,保证稳产高产。根据市场的需要,精准智慧生态农业还可以借助人工的光照技术,缩短农产品上市时间,提高农产品品质。生态农业正是通过人们的懂、用和补光的技术方式,降低了农作物对自然光照的依赖,达到高投入、高产出。

当遇到农作物生长的温度不够时,借助农业生产的先进基础工程设施,利用机械覆盖、生产场地增温减湿及室内育种育苗技术,避开灾害天气直接影响,减少农作物冻伤冻害,提高种子发芽率,保证农作物受害程度减少到最小。种植大田农作物,利用农业科技人员掌握的生产技术及先进科研成果,选择良种,指导农民采用农作物护养和生长控制技术,增加农作物抵御寒冷、低温、高湿的损害,减少农作物受灾程度,降低农业经济损失。

在农田灌溉方面,广泛采用人工灌溉系统和滴灌喷灌节水技术,合理规划为高旱地,低水塘,中耕地的立体农耕方式,因地制宜,做到适时适量精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与水源污染,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农业有序发展。

在农作物选种上,生态农业更多注重产品品质和市场需求状况,运用人工建造的生产环境和精准智能的自动控制技术,生产出更多反季节、跨地域、口感好、新奇特、可观赏的农产品,满足人们日常消费和社会充足供求的要求。

生态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对光、热、水、土和种子的严重依赖,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对自然环境的详实了解,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控制和推进农业生产,减少了自然资源缺陷和自然灾害可能造成损失。利用人工构建的生产环境,逐步使农业生产向可控制、可协调、基地化、上规模、商品率很高的产业方向发展,减少了资源浪费,优化了农产品生产,保障了农业自然资源整体优化和发展。

二、农业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强

所谓基础设施是指以保证社会经济活

(一)政府重视农业的整体规划与布局

自然环境的适度开发,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指标,也是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政府牵头,做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客观情况调查,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差异性,把整个农业生产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工程考虑,进行产业整体布局。用生态学原理,处理好农业与林业、种与养、庭院经济与大田生产的关系。用经济学原理,在保持可耕地、森林、水等资源良好效益的基础上,调整好粮食、林木、畜牧、水产品等产业的生产结构。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客观实际,进行山、水、田、林、路等综合建设,对村、屋和坟等进行综合整治,统筹兼顾,立体开展。比如梅州,2002年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则,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近似性,把梅州全市划分为6个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分别是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区、南部山地生态农业区、韩江沿河山地生态农业区、梅江沿河盆地谷地丘陵生态农业区、丰南丘陵生态农业区和梅城城郊生态农业区[5]。这样,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做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保障生态农业科学、有效、健康开展。

(二)农业生产引进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现代农业需要集约化、模块化生产。面对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农科人员进行生态农业探索和实验,总结出适合本地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推广。科技人员跟农企联合,根据市场需求,采用专业论证,选择适应当地、比较成功的生态农业的种养模式,推广精准高效农业生产。政府部门做好农业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农业企业、农资部门和农科单位一起,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水土保持、科学用药、生产指导、项目推进、市场营销、休闲旅游开发等,保证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能高效安全运行和全面推广。比如梅州,利用十多年的实施大田生态农业探索成果,在全市示范和推广比较成熟的粮畜并举、林-果-畜、林-果-粮-畜、林-茶(果)、林-果-粮-畜-鱼、林-茶(果)-旅等6种生态农业模式,很好利用梅州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环境,改善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带动全市农业整体发展和水平提升。

(三)农产品营销采用产供销一体化

现代生态农业提倡高投入、高产出。利用成本核算、产业效能控制、市场需求和风险评估等,保证农产品适销对路和产业发展动态稳定。通过产品质量和品牌认证,维护社会需求平衡和良好社会声誉。借助产业耦合并存特征,从良种选择,播种育种时间与周期,耕地选取,饲料搭配,农产品采摘,畜牧产品出栏、产品质检、分选、包装、仓储和运输、到最后产品销售,环环紧扣,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的地域优势,利用良种和生产控制技术,减少生产过程的投入,降低产品成本。根据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保鲜性特点,做好保鲜和储存,减少农产品产出后损失。重视农业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利用农产品特有属性,做好农产品深加工,运用现代发达的运输和营销网络,保证产品快速销售、应时供给,在成熟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环境中,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农民能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稳定的农业劳动力和良好的农业技术支撑。为了保证现代农业生产规模,2013年11 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土地流转做出准确的定调,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6],近几年,梅州采用了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承包和土地租赁等方式,保证生态农业能得到足够的土地生产规模。采用政府主导,通过规范土地所有权确认,利用土地流转市场交易平台,保证土地交易透明、公平和合理,解除农民对土地的顾虑。加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体系力度,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与农业企业或相关社会机构协调,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保证农民就业。对愿意留在农村的劳动力,通过农业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根据自身工作特长,安排工种,保证安居乐业。利用土地入股和分红,保证农民获得稳定收入和更高质量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的丰硕果实。

三、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获得全面拓展

传统农业是封闭型农业,生产更多体现地域性、家庭式。生态农业是开放型农业,需要产业内部耦合和外部支持和帮助,共同发展。产业内部柔性的耦合,盘活产业内部各节点无缝接合、良性运行、层层推进。利用产业外部的支持与帮助,形成农与非农产业的互动发展,拓展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随着生态农业的大量资金投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得到全面拓展。

(一)农业生产逐步摆脱自然时空的限制

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生态农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这一现状。利用生态学原理布局农业,运用农畜所具有的生物特性和对自然环境生长的特殊要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人工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智能、可控技术,生产出不同地域的农产品。只要市场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生产价值,不论水乡还是沙漠、不论原野还是厂房、不论是热带雨林还是极地冰原,都可以开展农业生产。只是因为生态农业不但要考虑生产,还要考虑生态、健康和安全,并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外部物质与能量投入,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所以大多采用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现阶段产值高、成本低,借助自然环境优势发展起来反季节农产品,就是很好样本。只要市场需要,生态农业会积极做好生产自然条件精准选择,用最少投入,产出适销对路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二)产业发展体现为复合和多元

传统农业大多都是依据自然条件实施农业生产。生产分散、农产品单一,是其主要特点。生态农业是集约化发展的农业。依据农作物的互利共生,可以采用套种、轮作或共生等耕作方式。农作物与畜产品、水产品之间的互利共荣,可以考虑农林牧渔等合理搭配,采用废物转化和资源共用,生产有机、绿色、生态的农副产品。利用成熟而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把农林牧副渔多方面融合,共同发展,形成多产业并存发展的高效农业。农业生产引入系统工程,利用系统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与农业相关的产业交叉、配套和互利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全方位发展。利用农业生产的分区域布局和上规模生产,规范模块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和无公害产出,借助营造的良好生产环境,发展生态教育和旅游。农作物的根茎叶花果都可作工业生产原料,通过现代技术和加工工艺,开发成社会需要的各种产品。比如梅州,在发展干制、 制和腊制等传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外,现已开始利用植物成分萃取和提纯技术,把种植规模很大、量很多的金柚花,开发成植物精油产业。结合优质南药生产,利用植物成分分解提取技术,发展成中医药及药物精华开发产业。通过农产品的多角度利用和高技术开发,不但避免资源浪费,还大大提升农业的生产价值,逐步走上农工商旅一体化发展,全面体现现代农业的复合与多元。

(三)农产品市场供给更多更广

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产品主要满足家庭食用,商品率很低。生态农业是商品率很高的农业,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种养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产品。生产中,借助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规范、专业、集约的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作物的生理特性和生产功能,达到产量的最大化。为了保证市场质量,采用控制农产品采摘时机,减少农药残留,控制畜产品出栏,保证肉类良好口感等,赢得更好的市场消费地位。重视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合理搭配,让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提高农产品有机生产和绿色品质,反过来,让种植业消化畜牧业废料,又优化了农业的生产环境,互利共赢。生态农业还特别注重市场供求关系,利用市场信息调整农业的投入与产出,调控农作物生产规模和品种,达到市场供给与农业产能平衡。随着交通运输、互联网及物流业的全面发展和云计算的市场信息服务的帮助,今天,生态农业生产的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区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量多,质好,服务面广,已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四)产业结构呈体系化发展

传统农业大多都是家庭式、个体化生产。生态农业是内部耦合效果很好,外部联系很密切的产业。产业内部因地域性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促成粮、畜、林、果和旅等多部门的耦合发展。如梅州立体大田生态农业,采用山顶种树、山腰植果,山下种粮。种植业需要有机肥,由畜产品提供。通过堆填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作燃料,沼液沼渣还田,变废为宝。根据地形地貌,选择适合种果的种果,适合植树的种树,运用良好生态环境和人文背景,发展农业体验和休闲观赏的生态旅游。共同形成 “人-地”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产业联系,强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肥料、农药、保鲜、货运等高效耦合产业结合,形成开放的、多领域的产业联合体,互利共赢,和谐发展。引入农副产品开发研究机制,重视良种培育,重视专业服务,重视农副产品高价值的开发、应用和深加工,促进精准、智慧和高效生态农业的体系日益完善。

四、产业发展得到先进理论与技术支撑

传统农业主要是以农民生产经验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过程相对封闭和独立,生产过程的物质流是线形的,造成废弃物的过量堆积,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7],也造成生产过程的物质与能量损耗。生态农业是知识型产业,是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开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产业投入与产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家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和政府精心引导,科教兴农。利用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处理好产业耦合与废物再利用,提高产品的绿色品质,降低产品成本,科技致富。

(一)产业发展兼顾效益与发展可持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发展既追求最好经济效益又达成生态平衡,是矛盾统一的关系。现代农业,必须效益优先。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出发点,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主导农业生产,在追求更高经济收益的同时,纳入生态系统,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全民总动员,利用政府主导、专家关注、社会服务融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积极参与,让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科技和产业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利用教育普及,让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协调发展深入人心。让追求环境友好、物质丰富和文化传承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让自然生态质量维持与增长变成社会的常态,保障人类能够获得优质空间福利供给,真正满足人们渴求安全、健康和发展的要求。

(二)基础建设与生产过程得到技术支撑

传统农业靠人力和畜力,人均耕种面积少,自然依赖程度大,技术含量低。生态农业,技术支持是其鲜明的特点。一开始就从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善生产基础环境。根据农作物需要的光、热、水、土条件,利用调查、测量和分析自然资源数据,搭建人工或自动控制的生产设施,运用规范的生态农业生产的操作流程开展农业生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利用,生态农业逐步成为精致智慧农业,采用模块化生产,保障农产品的高质高量。在农业基础设施支持下,运用自动智能控制、光谱选择照明、适时适量灌溉和给农作物施用肥料及所需的微量元素,用最短时间、最合适肥分供给,生产出口味好,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产品,满足人们需要丰富食物营养、生活优质和健康的要求。生态农业良好的经济回报,还带动资金回归,促成农业基础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伴随最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为生态农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规范生产工作流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农业逐步变成工业化、工厂化和耦合化,用先进技术改变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

(三)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成为稳定生产的保证

农业受自然的影响大,是经济产业中最难保证稳定安全发展的产业。特别是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常会因一次强大的自然灾害,造成农民倾家荡产,颗粒无收。现阶段,生态农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设备,已可抵御相对较小的自然灾害,大大减少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出于农业对自然灾害特别敏感情况,邀请农业专家和防灾减灾机构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做好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评估,保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准确到位。通过专业市场调查,了解农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保证产业发展稳定又健康。通过了解公众的口味、消费习惯与生活需求,保证农产品对口生产和市场特色供给。运用销售渠道设计、构建和维护,保证农产品的供给适时适量,品质保证。引入社会保险机制,对自然灾害、生产、产品和质量投保,加大产业发展融资和资金保障,减少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四)优质产品及传统工艺得到保护和推广。

农副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农副产品所含的营养成分、特有香味、口感和外观等都离不开农产地特有的自然背景和独特的生产工艺。这种富有地域性的优质产品,人称“土特产”。所谓土特产就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品质优异的农林产品或加工产品,是融合了生产地特有自然和人文背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具有良好口碑的优质农副产品。“土特产”是最具经济开发价值的农副产品。生态农业为了保证产品的新奇特,“土特产”的开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 。采用生产地保护,遵循传统生产工艺,引入专业研究团队,完善生产基础设施,规范生产和推广,保持特有品质。在优质产品生产和传统生产工艺保护和推广中,做好环境监测、生产技术分析和工艺细节研究与规范,应用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保证“土特产”特色鲜明、工艺独特、质量稳定、产量更大,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五、产业理念注重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

现代产业的发展理念必须是注重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可持续。生态农业的根本就是生态,是构建在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的现代农业。全力发展生态农业,这对农业未来的发展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家未来和民族复兴。

(一)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觉醒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民最大群体。生态农业推进和实施离不开人的素质,更离不开农民自主参与。通过生态教育和农业实践,农民分享到生态农业红利,刺激了不少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伴随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全面提升了国民的可持续发展观水平。过去十多年,梅州市政府一是加大生态农业教育力度,改变农民传统观念,通过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教育培训,普及生态农业的科技知识和产业管理,让农民学会生产和管理。二是鼓励和倡导健康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强化农民的生态观念,让生态保护变成农民日常习惯。三是提倡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农村、生态城镇和生态社区建设。四是加大生态农业的社会宣传,利用舆论媒体和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帮助农民形成正确的自然生态观,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8]。

(二)日常与生态农业关系紧密

我国从温饱型社会转向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消费观念产生很大改变,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吃得安全和健康。生态农业的生产目的就是希望能满足人们吃好、吃得安全和健康。农业企业将特别重视生态生产,利用生态学原理,找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的办法,进行有机、绿色生产。利用国家、国际生态农业认证和品牌建设,重视产品质量,保证生产和管理规范和安全。面对市场,能很好把握产品生产与公众需求的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赢得公众的关注和信任。如今,日常将可以见到更多具有生态认证和标志的产品,百姓也喜欢消费生态生产的产品,以此保证生活的安全健康。未来,生态环保将紧紧围绕在我们身边。人们与生态农业相伴一起,共同成长。

(三)生态生产生活成为社会主流

生态农业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生态效益,保持经济收益与环境优化的统一,是人类最理想的农业生产方式。理想的农业生产,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需要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人口整体素质体现出来。生态农业是强势农业,可以搭建起强大的展现平台,吸引社会关注,成为产业发展的焦点,让生态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成为当下时尚。生态农业还可以提供直观、可体验的方式,在民众的感受与体验中获得身心满足和健康享受。借用强大的社会舆论宣传和社会的良好评价,赢得广大民众的赞许。借助生态农业的规范和高效生产,提供民众更多健康、安全和高质量的产品,主导社会的消费主流,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推进 “人-地”和谐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现代农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新农业, 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9]。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安全和保护为出发点,并让生态生产和安全贯穿始终的农业。生态农业生产不可避免会增加物质与能量,但会通过合理的生产配套与科学管理,尽量减少环境存量,通过产品增量,全部或大部分转变成安全健康农产品,减轻环境负担。现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是农产品是否能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也是增加未来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0]。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觉醒、生态观念养成和生态素质提升,追求生态、健康和安全,已成了人们追求良好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各行各业都逐渐会通过提供良好环境、绿色生产和健康品质,要求自己。在政府、专家、社会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众自愿参与下,让可持续发展深得民心,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美。

六、结论

现代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充分挖掘环境资源的生产优势,促进基础设施整体发展。伴随生态农业高质高量生产,在市场经济和现代营销环境中,生态农业的影响将更宽更广。在政府、专家、公众的共同参与下,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理论支持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撑,必将促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与文献:

[1]贺峰.雷海章.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23-26.

[2] 林新.耕山致富是推进梅州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梅州社会科学,2013(1):33-34.

[3]林新.丁宝 谢岳昌等.梅州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5(13):173-177.

[4] 金凤君.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J].北京.地理科学进展,2001.9:276-285.

[5] 陈章.廖运生主编.生态梅州建设的战略思考[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7

[6] 李尚宁.土地流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M].北京.中国集体经济,2014(11);37-40.

[7]李文华.张壬午.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M].北京.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06:1-6.

[8] 丁文喜.现代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J].北京.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28-331

[9]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10] 蔡东.杨竞寸.大丰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回顾与思考[J].辽宁 沈阳.生态学杂志,2001.20(1):77-79.

李尚宁(1967-)男,汉族,广东五华人,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地理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动、改善生存环境、克服自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等为目的而建立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交通运输、信息、能源、水利、生态、环保、防灾、仓储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公共管理等社会性基础设施[4]。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利用积累的生产经验,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维持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尽管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但至今仍存在开发和经营不够科学,生产缺乏合理规划,土地掠夺性开发严重,农作物病疫感染与蔓延得不到预警和控制及盲目依赖市场与政策等情况。出现不少农民放弃农业,离开农村,忽视农业投入和基础设施维护,造成大量耕地抛荒、不少乡村破落衰败,触目惊心。随着生态农业的引进与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的魅力得到了更好体现,促成资金回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又慢慢成了人们乡愁、乡恋的情感归宿。

猜你喜欢
梅州生态农业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梅州明眸
中国自行车(2022年6期)2022-10-29 01:59:12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农经(2017年6期)2017-07-05 10:10:01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20
梅州,“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