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赵佳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如何把握好、利用好这一平台成为了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本文在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剖析了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同时就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做了进一步探讨。
高校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当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但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我素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转变工作方式,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与手机通讯设备的普遍应用,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90后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也使得这些新媒体成为了学生们手中的“新宠”。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手段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掌握最新资讯,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交往平台。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借助新手段扩展育人空间。新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快捷的传播速度受到学生们的追捧。这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沟通便捷的交流平台,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普遍欢迎。那些原本过于抽象的爱国主义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信息传播、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更具吸引力,更易被学生接受全新平台,同时这种形式本身也成为了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一种全新形式。
(二)新媒体的便捷性,有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在课堂上展开,且多以教师的说教为主,一旦离开课堂这一固定的场所,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戛然而止。很多时候,学生有问题不知如何倾诉,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新媒体的出现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平台,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内容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中发现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班会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达者,变成了与学生随时互动、及时沟通的倾听者和知心人。在这种有效沟通的前提下,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波动,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隐匿性,为师生沟通提供了融洽氛围
就目前而言,微博、微信这类掌上新媒体受到大学生们的大力追捧,学生们在查阅信息的同时还可就自己关心的问题畅所欲言的表达观点。此外,这些全新的网络社交方式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异,个人的身份、地位在虚拟的社交环境中统统被掩盖。随之而来的是平等的对话和自由的交流,师生之间年龄、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差异逐渐减弱。很多时候学生不敢或不愿当面和老师讲的“悄悄话”都在手机或电脑前得到了倾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隐匿性,使每一个受众能够畅所欲言的表达自我,减少交流双方的心理障碍,为师生沟通交流提供了融洽的氛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新媒体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形式,此外受空间限制,学生和老师都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教室进行学习,极大了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时,当代的90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对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新媒体有着天然的兴趣。新媒体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咨询,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是不由自主的在接受一些价值和理念。新媒体环境下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与这种隐性的教育模式相比较,传统的显性教育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和便捷性,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任何意见、思想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发布。这种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使得一些落后的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信息乘虚而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们从网络平台中获取的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消极虚假信息的蒙蔽而产生一些消极的思想。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作用被削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单纯、善良大肆宣扬一些不满情绪和消极思想,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破坏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大量信息。有些时候学生获取的信息比老师还要早、还要丰富,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感和存在感逐渐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他们从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变成了信息的搬运工,把本应由教师宣传和倡导的主流价值理念,机械的转达给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信息量过大,导致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信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树立“媒体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紧抓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及时转变观念,主动占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在了解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做好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的教育工作。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树立起“媒体育人”的教育理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常规化、常态化的工作。
此外,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媒体育人的过程中还要主动过滤掉那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信息,建立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阵地,运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新媒体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开发好、利用好这个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更是迫在眉睫。就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基本上处于零星的、分散式的应用,尚未形成真正的网络平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网络建设力度不够,大多数学生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没有找到归属感,自己关心的问题没有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在于发布者没有真正发现学生所想、学生所需,一厢情愿的进行网络建设,只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想构建一个真正为大学生所喜爱的网络平台,尚需进行合理的规划。只有在大量总结学生需求、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才能建设起一个真正为学生所需要的网络红色阵地。
(三)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受客观条件制约的传统思想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建设:第一,建设一支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应具备的就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这支队伍要顺应时代潮流,注意环境变化,以敏锐的触角发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第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以身作则,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体环境中坚定信念、毫不动摇的为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素质外,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学会抓住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在客观分析时代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政治过硬、技术过硬的合格人才。
[1]李辉.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弱化与提升.安徽.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 年1期
[2]高屾.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吉林.吉林师范大学,2015年
[3]赵之浩.新媒体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山西.山西林业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