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新闻报道的中美比较研究
——以美国校园枪击案和中国复旦投毒案为例

2016-03-11 14:01:57罗晓渝西南大学
消费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复旦枪击案

罗晓渝 西南大学

校园暴力事件新闻报道的中美比较研究
——以美国校园枪击案和中国复旦投毒案为例

罗晓渝 西南大学

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各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也是层出不穷,本研究通过对美国校园枪击案和中国复旦投毒案的新闻报道为例进行对比,分析中美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新闻报道的差异。首先,校园暴力事件的新闻报道将从标题写作、框架结构、文字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探讨文化环境和历史的差异、媒介体制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出现了不同的新闻风格。由此可见,中美校园暴力事件的新闻报道出现的差异是由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和传媒体制所影响的,媒体应在今后的新闻报道的各方面应该各取所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校园暴力 中美对比 新闻报道差异 原因

一、由校园枪击案和复旦投毒案比较中美新闻写作

(一)标题写作艺术比较

标题是新闻报道的主心骨,是最能直接了当的说明新闻事件的概况的元素。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新闻报道的标题参差不齐,各有所侧重。

在中国复旦投毒事件中,《京华日报》和《天府早报》发布了题为“复旦投毒案始末:被毒杀的青春”的新闻报道。在投毒案发生的第一时间,《南方周末》发布了“复旦大学一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4月16日下午去世”。事件发生的十天内,《南方周末》又做了题为“与自己的战争,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的报道。以《南方周末》为主的国内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件时,标题大多还原事实,主要侧重于事实的“五要素”。

在美国校园枪击案发生后第一时间,《纽约时报》赶到现场采访,并做了标题为“枪击声,被子弹上膛声打断“的报道。记者以自己独特的新闻专业敏感,捕捉了暴力事件的各种细节,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事件发生的过程。《今日美国》在事件发生后几个小时内,发布了题为”警方:持枪者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杀死21人“的报道。美国的媒体的标题大多总结事件的特点,用事件的特殊之处来拟标题。在校园枪击案中,《纽约时报》新闻报道的标题主要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特点的把握,“枪机声”“子弹上膛声”都是对事件过程特点的概括描述。

(二)框架结构分析

从新闻报道的框架结构来看,《南方周末》的报道“与自己的战争,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采用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报道方式。用标题直接来报道事实,引起读者的兴趣,用导语来介绍事件的新闻事件的5W要素,言简意赅的想读者说明的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文章中第一段简要说明了事件,“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决定下毒。目标是他的室友、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倒金字塔结构还体现在用主体展开新闻事实,并作补充、说明、阐释,以回应导语和标题。文章主要做了四个部分的叙述,“饮水机与水票、“潜意识”与“自尊心”、与自己的战争、以毁灭的方式”。由事件的本身出发到发掘嫌疑人林某作案动机,再到林某的家庭背景和性格变化,从结构上完成成了这一案件的深度报道。

在《纽约时报》报道校园枪击案中,作者并没有把新闻的五要素要在第一段,而是引入枪声,把案件最显著的特点呈现给读者,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并用“误以为的建筑工地”作为对比,强调了事件的不寻常性,从而抓住读者的目光。在接下来的三段,分别采用了拟声词“砰砰砰”、“砰砰”、“砰”来表现枪击事件现场紧张的氛围,枪击声音从三声到两声再到一声,逐步递减并富有节奏感的叙述方式,更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知现场紧张的气氛。到了第四段和第五段作者才交代了案件的伤亡人数、时间、地点和主要经过。像《纽约日报》这种美国大报来说,这种描写方式并不陌生,它突破了传统的倒金字塔的写作手法,将新闻现场的一个典型片段抽离出来作为开头重点描写,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试想在电视新闻直播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大报想要分一杯羹,就必须在新闻报道上下功夫,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文字语言分析对比

文字是新闻报道的血肉,鲜活的文字的恰当使用不仅能还原事件的本末,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还能使文章更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更多的吸引受众的目光。

《纽约时报》在校园枪击案发生后第一事件作出的新闻报道中,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直观的再现了案件发生的始末。从文章一开始,作者直接使用枪声的拟声词直接把读者带入了案件发生的现场。在接下来的三段细节描写中,记者使用了大量的动词描写。“滚”“哭”“爬”“躲”用恰当的动词生动了还原了枪击案的场景。直接引用大一学生在采访时说的话,“我一早醒来,并不知道有什么事不对劲”“后来我去上第一节课,听到老师在谈论因为约翰斯顿宿舍楼发生枪击,学生被堵在宿舍楼不能来上课”多个角度反应了枪击事件中学生们的反应。

《南方周末》在报道复旦投毒案中,语言大多是平铺直叙,没有华丽的语言修辞,用最接近事实的语言写出了投毒案的深度报道。同美国报道校园暴力事件一样,《南方周末》也善于利用直接引用穿插在文章中,在采访黄洋同学高科的时候,大量运用了直接引语,“病情恶化非常快,几天里血小板就跌到了1到2,血氨、胆红素超标好多倍。”这是高科告诉记者黄洋的病情。之后高科还回忆林某的表现也使用了直接引语,“黄洋住ICU后,我见过林好几次,有一次他刚去看完黄洋,我们问他怎样,他说肝衰,人还清醒,我们还讨论了下病因和治疗,看不出半点异常”。首先直接引语表达能增加新闻的现场感,就像电视新闻报道一样生动,使文字新闻更加具体,具有画面感。可以通过采访不同的对象从各个角度还原事件的过程。第二,直接引语的时候作为遏制假新闻的一条重要途径,使体现新闻真实性不可或缺的部分。由当事人的同学或者是朋友直接叙述出来比记者转述更具有可信度。第三,直接引语多为不同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文章提到林某母亲知道投毒事件的时候,“除了烧香拜佛,我还能做什么?”她哭

二、探讨新闻报道风格不同背后的原因

(一)文化环境和历史的差异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多元化社会,各种思想五花八门,体现在新闻报道上面则具有客观性,更偏向于自由和平等。笔者认为,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更突显使用新闻事件的具体细节和数据向公众呈现事实。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崇尚整体性和全局性和严肃性,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多站在政府的高度,语言也更具有严肃性,同时语言也存在缺乏生动活泼的缺点。

(二)媒介体制的差异导致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在传统的新闻价值观中,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除了被中西方普遍接受的这五个基本要素之外,中美还存在一定的新闻价值的差异。美国在新闻报道是很强调媒介的独立性,这是由美国独特的媒介体制做决定的,美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这就决定了美国的媒体在新闻报道时有可能与政府的指导思想相悖。而中国的媒介体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即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媒介的报道方针必须与党的指导思想和施政纲领保持一致。因此中国的新闻媒介大多带有官方意志,众口一词。因此中美校园暴力事件新闻中在标题、框架、语言上均有所不同。

[1](美)布雷恩·S. 布鲁克斯(Brian S. Brooks)等.新闻报道与写作,新华出版社

[2](美)道瑞斯·A. 戈瑞伯尔(Doris A. Graber).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南京大学出版社

[3]杜雄柏.传媒与犯罪,中国检察出版社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

[5]蒋晓丽,刘波. 中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情感话语比较分析——以CNN和新华网对“温州7·23动车事故”和“康州校园枪击案”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153-157.

[6]李矗编.法制新闻报道概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7]孙玮,刘荣忠. 媒介是如何反映暴力现象的?——中美暴力新闻报道比较[J]. 新闻大学,2000,03:11-14.

[8]许诺.《南方周末》校园暴力事件报道研究(2000-2009)[D].复旦大学,2010.

罗晓渝(1992-),女,汉,四川乐山人,硕士学历,西南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着问,“全家人的希望都在两个儿子身上”。用林某母亲的直接引语,叙述了作为母亲在知道自己儿子涉嫌投毒事件时候的反应。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复旦枪击案
巴黎枪击案
环球时报(2022-12-24)2022-12-24 15:14:56
大学枪击案
环球时报(2022-11-16)2022-11-16 15:14:51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环球时报(2022-07-05)2022-07-05 15:13:57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环球时报(2022-04-13)2022-04-13 17:13:55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金色年华(2017年9期)2017-06-21 09:45:51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反思我国的死刑制度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复旦“女神学霸”的成功秘诀值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