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徽 西华师范大学
公共精神的重塑及其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徐嘉徽 西华师范大学
公共行政人员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其价值取向将是影响建设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公共精神在历史文化和角色利益等侵蚀下产生精神危机,若不恰当消弭将从根本上腐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成果。为了进一步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主观上必须培育公共行政人员的“公共人”身份,客观上要推进伦理规范纳入国家法律体系的步伐,发挥公民社会的监督功能,重新定位、逐步引导,实现新常态下的公共精神重塑。
公共精神 重塑 服务型政府 公务员
(一) 公共精神的重塑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新的建设方向,是应对新常态下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西方行政学在中国发展内化的成果,不是一项短期的改革举措,而是长期的渐进式的社会工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的变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要不断寻求新的建设重点。我国改革进入新常态阶段,面对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公共精神的重塑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新方向,并对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精神的重塑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在于服务性,以实现公民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对公民的合理需要做出及时有效地回应。只有将公共行政人员服务常态化才能获得更多的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也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和谐的建设环境,二者相互促进,使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进程加快成为可能。
公共精神的缺失造成的一系列政府不良表现给社会带来了破坏性影响,降低了某些政府部门、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破坏了政府形象,造成信任危机,对中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公共精神缺失的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人员对于私人利益的膨胀追求导致其将手中的公共权力部门化、个人化、商品化。具体表现在:1公共职位的商品化交易;2公共权力寻租滥用,贪腐形式多样;3公共工程政绩化;4行政人员的官僚作风。除此之外,一些官员生活作风不端正,理想信念缺失相信封建迷信活动等等都死当下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
(二)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受封建总法制度影响,对社会造成割裂形成等级社会,一些现代社会追求的平等、民主等要素被压制;官本位的思想深入造成法治精神难以萌发生长,使官员一味的拉关系、暗箱操作,潜规则丛生。
2.民主法制建设的滞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民主建设不够健全导致高度集权的领导制度使一把手的权力过大,加之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容易造成领导专权、权力滥用甚至权力寻租,源出于此的特权思想将公权力视为牟利的工具,缺乏基本的公共精神和民主精神,异化的权力对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合法性构成严重的侵害,从根本上腐蚀着公共行政精神。[1]我国的法律体系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但是法制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法律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权威。
3.行政人员的素质仍需提高。公共行政人员是公共行政的代表者和体现者,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行政的走向,反映着公共行政的精神面貌,并且反过来对公共行政精神的实现状况构成重大影响。[1]库伯认为公共行政具有本质上不可避免的政治性,角色的多元化与异质性是公共行政角色具有政治性的关键原因,因此公共行政必须认识到伦理关怀的重要性,而责任是行政伦理的关键。[2]公共行政人员不能够这种特殊的职业伦理意识深入内化成为自己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一)加强行政人员的伦理教育,提高职业水平。公共权力的运用对社会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再也没有什么能像政府那样对人民的风俗习惯产生如此直接的影响”[3]要加强行政职业伦理的教育工作,深化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意识;加强行政伦理立法,推进行政伦理制度化,只有将抽象的伦理具化成硬性的制度才能够为伦理教育提供保障。打造一支拥有较高职业水平的公务员队伍,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人力支持。
(二)完善法制建设,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破除人治观念的束缚,培育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的权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民的参与度,只有在开放透明的行政环境中,有了公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塑造行政精神,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
(三)健全监督机制,培育行政责任。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公共行政精神光靠行政人员的内在自律并不以保证公共行政责任的实现,相反失责的事极易发生,因此他律在公共行政精神培育过程中不可或缺。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把各种监督形式结合起来,协调监督和执行的步伐;要加强社会监督,培育独立的作为第三方的社会组织进行对政府活动的监督;建立严厉的问责机制,助推公共行政人员的公共责任精神,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外力支持。
公共精神作为公共行政活动的灵魂,不但关系着政府自身行政活动的质量,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使得重塑公共行政人员的公共精神在现今社会政治情绪凸显的背景下显得尤重要。以公共精神在政府部门的重塑为起点,为全社会的公共精神培育起到示范作用,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基石。
[1] 樊桂.当前我国公共行政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C].湖南:湘潭大学.2013.6
[2] [美]库伯.行政伦理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0-44.
[3] [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30.
徐嘉徽 (1989-),女,汉族,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