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安琪 牛金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趋势及启示
代安琪 牛金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趋势对中国电力行业深化改革有重要的启发,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外电力市场发展的中的竞争机制、市场模式、电力基础设施投资激励和监管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新进展,也对这些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终对我国电力市场新时期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
电力市场 竞争机制 市场改进 基础投资激励 需求侧资源
我国自上世纪以来展开了电力行业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最近20年来,我国陆续进行了长网分离等改革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改革并没有进行明显的推进,改革进入了低潮期。电力市场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发达国家都把电力改革作为完善电力市场的重要任务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们要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努力发展我国的电力市场。
电力市场主要存在发电、输电、配送和销售四个环节,其中发电和输电环节都是可以引入竞争,所以这两个环节是电力市场改革的重点,国外通常是在发电环节首先引入竞争,然后在售电环节深入改革。国外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电侧的改革
主要是形成改变垄断市场,国家主导形成批发性质的发电竞争市场,国外的市场主要形成了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1]。分散式交易市场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交易形式和交易组织机构,发电企业和售电企业及用户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易合作。为了实现系统实时平衡和电力安全,所有交易都必须在系统调度运行机构统一组织。集中交易是一种负责的电力交易形式,这种形式也是以调度交易机构统一组织为基础,对发电实行统一调度管理。电力的各种现货、容量、服务等交易都在一个市场中进行。这种形式可以实现交易一体化,提高市场效率,实现交易和运行的一致性。
(二)售电市场开放模式
售电市场的开放主要是增加用户选择权,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与不同的售电企业或者发电企业进行交易,用后也可以直接参与到批发市场进行交易,目前发达国家都对用户按照工业、商业、民用的电压和用电容量不同区别分类后[3],让大小不用的用户分类进入不同大小的市场进行交易。
目前我国电力基础设施主要是国家统一投资建设,对于目前的欧美国家,都对目前的电力基础设施投资逐步放开,通过形成电力投资市场的方式吸引其他资本进入。美国将电力基础投资形成远期投资市场,以集中招标购买的形式将市场和监督结合来吸引长期发电投资。2012年法国政府也批准建立基于容量配额的交易市场。英国也计划建立容量市场机制,以此吸引投资。
电力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是转变能源组成方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具有低碳环保的个性,但是目前发展初期经济型方面不如传统能源,也面临着如何回收投资及和传统发电方式竞争的问题。目前欧美国家都是以建立市场补贴的方式帮助可再生能源进入电力市场竞争。目前的补贴方式主要是:电量认购、固定电价、增加电价收购等方式。随着技术成熟和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降低,可再生能源会作为以后发展的趋势逐步进入电力市场。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进入电力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引导新能源发电方式融入目前的电力市场和电网,如何有效的配置资源及如何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4]。
电力市场包括用户和发电两个环节,目前西方国家不但从发电侧进行改革,也逐步将用户纳入市场中,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用户也逐步参与到电力市场建设中来:如用户可以通过光伏发电将自己的多余电量输送到电网中[2]。这样基于智能电网技术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了用户灵活调节市场平衡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市场的稳定性和平衡力。目前美国已经将需求响应机制作为电力市场建设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激励用户资源灵活的参与到交易市场中,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的作用,实现用户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澳大利亚也在2012年提出全国能源市场改革路线,提出有效监管电网企业投资行为和确定电网业务的合理回报率作为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内通过十几年的电力市场深化改革,在电力行业结构重组、构建电力监管体系、调整电价形成机制和价格水平、开展区域和省电力市场试点、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目前市场还存在着活力不足、改革不深入的问题。国内目前也在探索如何发挥电力市场的市场化,也在研究如何形成一个一体、开放、有序竞争和良好发展的电力市场,研究国外电力市场改革的新形势,对于我国电力市场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具有启发作用。
总结:本文首先总结了国际电力市场引入竞争和深化改革的一些新模式,主要包括在发电端、用电端、电力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引入竞争,通过总体设计、活跃市场、扩展电力发展渠道及加强监管方面提高电力市场的活力,梳理了目前国际电力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1]萨莉·亨特 . 电力竞争[M]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曾鸣,李红林,薛松,等 . 基于系统安全的未来智能电网建设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印度大停电事故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启示[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5) : 175-181 .
[3]罗鑫,张粒子,李才华.国际上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度的利弊分析[J].可再生能源,2006,4:3-6.
[4]曾鸣,吕春泉,田廓,等.智能电网对低碳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 (23):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