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春节申遗应尽快启动

2016-03-11 03:31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承者冯骥才春运

王海珍

“我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早在2010年2月11日,冯骥才就曾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呼吁春节应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骥才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化学者,中国文联副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他呼吁春节应该申遗的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坊间讨论,一时间,关于春节申遗的话题成为诸多民俗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然而,6年快要过去了,中国的春节申遗之路走得如何呢?春节到底有没有申遗?它距离申遗成功还有多远呢?日前,记者就这一话题拨通了冯骥才先生的电话,请他聊一聊春节申遗之路。

春节申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中国在世界遗产的申请上,建议春节应放在首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冯骥才开门见山,再一次重申了自己此前的观点,“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骥才叙述了春节申遗的三大理由——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看,春节开始于腊八,结束于正月十五,前后约四十天,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

第二,春节是民俗最密集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百姓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几乎融入了我国民俗的所有形式。

第三,春节的精神是理想、团结、辟邪、平安、顺利、和谐,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节日。

冯骥才认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的最佳体现。

冯骥才还指出,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与手艺和舞蹈不同,节日文化是约定俗成的,每个人都是其传承者。比如泥人张文化,是张家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别人很难去继承到这项手艺,而春节的传承者却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是春节的传承人。”

“其实,春节已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评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囊括了民间音乐、文学、美术以及传统节日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经包括了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其中,春节被排在传统节日的首位。”冯骥才曾经介绍过春节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虽然春节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目前并没有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在2009年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让很多人认为春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日可待。

然而现实的发展并不是如此。

春节申遗需要尽快启动

近年来,春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在冯骥才及其他民俗专家的推动下,假期前调等措施让大家进一步意识到了春节的重要性。一到春节,天南海北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回来和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和家人一起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燃放爆竹等等,证明着春节正在摆脱淡化的威胁。

“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精神上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会不经意间随手丢掉。”冯骥才说,他也因此将春晚和春运一起称为“年文化”中的一部分。

“春晚的形式是合家团聚的,一家人围坐看电视,符合中国人全家团圆的美好理想,又符合人们守岁的传统习惯。所以,春晚可以在人们心中扎根,成为我们近30年来对年文化的一种伟大创造。与春晚一道成为年文化的,还有春运。团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梦想,有了这样的梦想,才有了现代社会的春运。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冯骥才在文章中写道:“每每望着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春节,无论从民族文化还是人们的情感认同方面,都可谓人心向聚。因此,春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冯骥才等民俗专家一直牵挂。

2010年2月,冯骥才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递交了一份春节申遗的申请,然后就一直等待着相关信息。尽管春节申遗的呼声很高,但也不乏有人认为,因为申遗标准是外国制定的,申遗的本质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国,春节没有必要申遗。有必要厘清的一点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目的就是对世界各国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公约的出发点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约面前一视同仁,不存在一方迎合另一方的问题。春节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于其构建了强大的精神家园,也只有依附于这样的精神内核,外在的形式才会更加丰富而有意义。春节如果申遗成功,得到全人类的认可,就跟长城和金字塔一样,有利于全球更加认同它。

申遗工作并不简单,按照流程,首先需要确定遗产点,编撰申报文件,提出项目申请;接下来,就是各种准备工作,保护规划,等待世界遗产中心专家来实地考察,确定是否提名;而最后,则是世界遗产大会的投票表决。即便通过了,后期的保护也尤为关键。

冯骥才也指出,春节有很庞大的民俗体系,各地的春节民俗尽管各有不同,但也大同小异。但这也正好凸显了春节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灿烂性。春节申遗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需要有一个部门来主导它,整理相关材料,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细致而准确地填报相关表格。“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严谨而复杂,相关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就要很长时间,首先要经过国内专家的审定,之后还要有电视视频、文字等相关资料,目前,春节申遗这一块的前期资料准备,整理工作还没有启动。”冯骥才以中国的木版年画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说明申遗工作的庞杂和漫长,“木版年画,从收集资料到申请成功历经三年时间,目前正准备向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而包含民俗庞杂,涉及人数至广的春节申遗,就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启动它。”

冯骥才在采访中多次提及春节申遗的紧迫性,“以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申请没有时间限制,现在则规定,两年才能申请一次,因此,时间宝贵,春节作为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最为重视的节日,它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特性——追求合家团圆,追求和谐生活等等。应该让它以非遗的形式留存。春运,是中国人最大的乡愁,一到过年,人们由外向内,都往家奔,只为团聚,过了年三十,人们又由内向外,走出去向至爱亲朋拜年祝福,这样的场景令人感动。”

“据我所知,目前韩国、越南等国也已经开始重视春节申遗了,这些国家,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将春节作为重要的节日,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会不会再一次发生‘端午节先让韩国人申遗成功这样的事情呢?”冯骥才又一次重申,“春节申遗应该尽快启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们的呼吁之中。”

猜你喜欢
传承者冯骥才春运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民族形象 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春运”来临,古人也闹心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让春运报道更加实用
十年春运路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民族艺术的坚守者与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