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
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唯一具有狂欢性质的节日。
远在隋朝初年,每到元宵节,各地百姓都会走上街头,聚会游戏。他们打着火炬照明,观看游行表演队伍。队伍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其中有的人戴着野兽面具,有的男扮女装,有的扮作各种人物,有的表演杂技,真是奇形异状。和尚、道士也加入到人潮之中。在后来的元宵节活动中,各种奇特的娱乐不断加入进来,如烧旺火、赏花灯、猜谜、放焰火、踩高跷、背阁、舞龙、舞狮、划旱船等等,不一而足。
这当然完全违背当时社会的日常行为准则。平时百姓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元宵却是夜晚进行。平时讲究礼法规矩,元宵却人戴兽面,男扮女装。平时和尚、道士是不能参加世俗娱乐的,元宵却可以。平时男女授受不亲,可是元宵女性也可以观看。以至于青年男女趁机会见自己的心上人。因为元宵活动有悖于日常礼仪,所以历史上有个别皇帝曾经禁止元宵节,但大多数皇帝是允许的,唐宋时代京城都有宵禁制度,但是为了让百姓过好元宵,节日期间,两朝皇帝都是开放宵禁的。为什么允许人们在元宵可以狂欢?这里面包含着一种文化智慧。由于中国古代礼法森严,人的自然本性受到巨大压力,一味地压抑是不利于长期维持礼法制度的。元宵节的狂欢,暂时打破了日常生活常规,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泄文化压力的渠道,让人们享受到一种极端的幸福感,从而实现心理平衡。同时,元宵狂欢本身不会造成对日常生活的干扰。因为这是节日才允许的行为,而节日是一年一次,所以,人们不可能把节日的生活带到日常生活中去。由此可见,元宵狂欢既让人们得到了发泄,同时这种发泄又不会造成对现实的威胁。我们不得不说这中间实实在在包含着一种文化大智慧。
从小的方面来说,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这时候的北方地区还很冷,参加这样的节日活动必须不停地走动。多数地区都采用娱乐游行的方式。在山西柳林县的元宵活动就烧起一人高的炭堆取暖,同时男女老少围着炭堆跳舞。由此可以看出百姓节日民俗所包含的生活智慧。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放眼世界,国外也有不少的狂欢节,其中巴西狂欢节最为著名,其中奔放的桑巴舞和奇特的化装震撼全世界。另外,欧美的万圣节也颇有夜晚化装游行的狂欢性质。这说明,在传统节日之中设置狂欢节是人类普遍的智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在此背景下,我们自然应该顺应人心,全面肯定元宵节,并恢复大型的民俗游行活动。外国人按照他们的文化传统过他们各自的狂欢节,并得到普遍肯定,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的元宵节呢?不少青年向往洋节,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洋节有异国情调,有新鲜感。青年的推动,是未来中国节日文化发展的一个动力,作为社会小众的青年,当然有权利尝试过各种节日,也许他们的尝试在未来发展为社会共识,那时就会出现新节日。11月11日的光棍节就是一个例子。这个节本来是欧美大学生创造的一个满足大学生群体社会交际需要的小众节日。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教书时看到这个节,并得知刚刚兴起数年。商店也制作一尺长的细点心棍出售给没有恋人的“光棍”大学生。现在这个节已经在中国大学生中逐步流行。最近互联网商人出于商业目的把这个节日改造成购物节,大行其道。可以说这个节日出现了社会认同的趋势,有可能变成一个新节日。现在舆论界往往指责青年过洋节是无知,这是不对的。问题在于:节日是全民的节日,它的实现需要有全民共识,只有青年是无法创造全民性的新节日的。目前,在新节日文化形成之前,我们怎么办?不过节了吗?当然还是遵从现有传统,过好我们自己的元宵节。
为什么现在各地的元宵活动总是难以恢复?北京的元宵节为什么冷冷清清?据我的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担心其中的公共安全问题。这种担心自有道理,观众太多,又心情亢奋,万一组织不好,的确有安全隐患。越是大城市,潜在的问题越大。当年北京密云元宵节踩踏事件就有很大伤亡,地方领导就被撤了职。这是关系到乌纱帽的大问题,也难怪地方官员都千方百计阻挠元宵活动了。面对中国最大的节日狂欢活动,一禁了之,在政治上是典型的不作为,在文化上则是破坏。认真思考一下,元宵夜游乐活动的安全隐患是可以消除的。首先,元宵节是全民欢庆的日子,谁也不想出事故,所以,元宵本身并不具有破坏性。其次,安全隐患是缺乏组织安排造成的。如果地方政府认真组织,通过设置警力把人流安排好,把安全通道预留好,安全隐患是可以消除的。我注意到有些地方政府担心晚上活动难以控制,干脆把元宵之夜的娱乐游行改在白天举行。这当然比不做好,但效果还是不如夜晚。因为白天无法放焰火,缺少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气氛。高跷、旱船、化装游行等等在大白天就会把各种破绽暴露出来,无法实现其艺术效果。
还有一个原因是元宵节没有假期。2007年发布的法定传统节日只有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由于现在实行公历,元宵节在公历上的日期不确定,所以也无法利用周末来进行。没有假期,大众就没有时间准备节日、欣赏节日。这应该是下次法定假日改革应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