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冠鲁 (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展演团 572800)
黎族舞蹈的民族性
孙冠鲁 (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展演团 572800)
黎族舞蹈是海南省特有的民族舞蹈之一,它是黎族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是流传广泛、舞蹈种类繁多的黎族文化集合,保存了黎族民族文化典型的形态和样式。黎族舞蹈与黎族人民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舞蹈中直接反应黎族人民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地域特征等,具有黎族特色和海南地域特色。本文从海南省黎族舞蹈的历史发展特征方面分析其具有的民族性。
黎族舞蹈;民族舞;民族性;民俗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身沿袭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海南省的黎族也不例外。黎族的舞蹈有着浓厚的黎族民族气息,代表了黎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诉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舞蹈成为黎族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黎族舞蹈在漫长的创作、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了代表黎族特性的舞蹈,如竹竿舞、草笠舞、舂米舞等,成为黎族舞蹈中璀璨的文化明珠。黎族舞蹈的民族性特征尤其民族特色,也就是民族性,在舞蹈中的表现主要有舞蹈的起源和创作、舞蹈动作、舞蹈道具及舞蹈服饰方面。
民族性是艺术家创造性第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应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使民族的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黎族舞蹈的民族性来自于黎族自足的传统,灿烂多彩的黎族文化,一方面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坚持开拓、弘扬黎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和财富。另一方收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冲击,黎族民族性出在弱势地位,显现出民族性文化的自卑心理。
黎族是海南省最早的居住民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生活和劳作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黎族舞蹈。黎族舞蹈通过多样的舞蹈动作,穿着特殊花色的民族服饰,在舞蹈中渗透黎族人的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主要舞蹈动作多为跳跃、扭腰、碎步移动等,借助长杆、竹条、斗笠、圆木、园鼓等完成,期间依照舞曲的旋律会有舞者道具相互叩击及和乐声。
黎族舞蹈按照舞蹈的起源及舞蹈诠释的民族文化氛围三个大类:①以祈求平安为主的祭祀祖先、宗教迷信舞蹈。如祭神舞、平安舞、跳娘舞、敬祖舞等,此类舞蹈是黎族人民迷心中驱逐妖怪、赶鬼、捉鬼的代表舞蹈,并信封宗教职业的道公、娘母会为患者解除病痛,消灾解难,重新获得健康或好运;②以婚庆嫁娶为活动载体的群体喜庆类舞蹈,如婚礼舞、丰收舞、打柴舞、欢乐舞等,喜庆舞蹈主要是庆祝作用,以欢快的舞蹈动作伴随喜庆的乐曲表现出来,祝福喜事家庭欢乐吉祥,喜事连连;③以劳动、生活、自然、战争为主的生活类舞蹈。如舂米舞、草笠舞、椰壳舞等,主要提前黎族人民的劳动场面,生产劳动舞蹈在黎族舞蹈中备受喜爱。④经过创作改变的黎族舞蹈,主要是民族舞爱好者通过黎族素材收集,编排创造形成。如半边裙舞、喜送粮舞、三月三、达达瑟、长寿舞、织颂、种山兰的女人等。黎族舞蹈表现手法及形式多样,形成百花争妍、绚丽多彩的特点,成为黎族人民时代传承,不朽的民族性根基。
1.舞蹈动作
黎族舞蹈中动作样式不一,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赋予了黎族舞蹈独特的内涵,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经过提炼和升华之后的形态,以艺术性代替功能性。整个黎族舞蹈都是在生活中搜集素材、改变创造而来,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黎族中的草笠舞,舞者身体由胯带动做前顶后撅的运动,使人体的头、上体、下体在运动过程中形成“Z”字形的三道弯体态,舞蹈时上身平稳、双臂靠腰夹肘摆动、双膝上下颤动、抬腿勾脚夹膝。黎族人民长居住在群山耸立,丘陵起伏,河流沟溪纵横,天气多雨潮湿的环境中,人们经常在窄小潮湿的山路中行走,形成了行走时左右摆胯的横摆动律;经常爬山涉水,造就了侧身行走时手脚同边的顺摆动律;常年行走山路,腿部灵巧、敏捷,炼就了膝部适应性极强的富有弹性的颤动。道路崎岖,植被茂密,视野受到限制和阻碍,形成了黎族民间舞蹈动作幅度较小、节奏较快、动作轻盈灵巧的特点。这些舞蹈动作来自于劳作,舞蹈动作节奏紧凑,表现黎族人民勤于耕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
2.舞蹈道具
道具,是黎族舞蹈中形象地表达无形思想的载体和外在体现,承载了黎族地区的文化内涵,是黎族其托物言志、民族文化的符号标志。草笠舞中的草笠作为道具是由于海南岛常有阴雨,海边风大,太阳大,黎族人仍辛苦劳作,体现不怕苦、不怕累的勤劳向上黎族文化特征。打棍舞中,舞者手持方形并带有数枚铜钱的木棍及双刀,在木棍的节奏敲打中完成舞蹈,体现黎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钱铃是种植山兰的生活象征,反应黎族人民的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打柴舞中的打柴、跳柴环节,舞者以细杆象征木柴的道具,并不断模仿各类动物的形态,表现了黎族人民聚居的区域物产丰富,黎族人与其他物种共存的宽容大度文化特点。
3.舞蹈服饰
黎族手工传统技艺丰富,服饰中医传统纺染织绣、制作树皮布具有代表性。黎族人民将纺染织绣四大工艺流程逐渐扩散传播,促进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隐含了黎族人民不吝惜技艺,乐于分享、寻求进步的创新精神。绚丽的自然、生活图案,黎族舞蹈服是需要一针一线编织而成,黎族人民不畏艰辛,崇尚本民族文化信仰,也流下了宝贵的刺绣、纺织经验。在黎族舞蹈的服饰上,可以看出不同黎族的居住环境和区域特征。如居住在深山地区的黎族女性为了爬山涉水时更方便,大多穿着短筒裙,因此舞蹈动作小巧灵活。居住在有河流的平地、丘陵地带或沿海地区的黎族女性大多穿着长筒裙,舞蹈动作相对来说趋于平缓舒展。轻便灵巧的舞蹈服饰是形成黎族女子民间舞蹈动作风格既轻快灵巧又舒缓细腻的主要因素。现代社会下的黎族聚居地,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现代化服饰,传统黎族服饰越来越少,在重大节日如三月三时,黎族人仍会穿着传统服饰以示庆祝。表现了黎族人民宽阔的胸怀,包容、融入现代文化,对黎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
[1]李良.民族舞的民族性探微[J].戏剧之家,2010(2):54-56.
[2]姜奕彤.看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及其艺术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4(29):119-120.
[3]沙元琴.走近民族舞——浅谈舞蹈与民族性[J].神州旬刊,2013(24):223-224.
[4]斯琴高娃.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民族性[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6):191-192.
[5]刘楠楠.在创作中如何把握民间舞蹈的民族性[J].音乐时空,2015(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