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是给谁东西等

2016-03-11 13:11
学苑创造·C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古汉语男方女方

“供给”在现代的意义是把生活中必需的物资、钱财、资料等提供给需要的人使用,分开来讲,“供”和“给”都有把东西给需要的人用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二者所供应的对象是有分别的。

“供”最初的意义多用于在祭祀中供应鬼神或是卑下者供应尊长者的需要。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不论什么物品,只要是有需要,都可以“供”。如《韩非子·解老》:“凡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又如供膳(供给膳食)、供饷(供给差粮)、供祀(供给祭祀)。

“给”在古汉语中不是“给予”的意思,而是指满足人的日常衣食的需要,它所提供的物品种类比“供”要少得多,而且主要是自己供应自己,也包括平等人之间的相互救济和尊长对卑下者的救济。如《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是尊长者对卑下者救济,只限于食物和生活所需用品;《汉书·朱买臣传》“常艾薪樵,卖以给食”,这是自己供应自己食物。

人们常常用成语“扛鼎之作”来形容花大力气完成的影响大、意义深远的作品。那么“扛鼎”原指什么呢?

鼎,原是古代的炊器,多用青铜等金属铸成,有圆形、三足两耳的,也有长方形、四足的。鼎最早用于烹煮牲畜,以供祭祀用,后演化成重要的礼器,古代宫殿前均有摆设。扛鼎可看作是中国古代举重运动。鼎的重量一般约一千余斤。扛鼎所用多为中小型鼎。古人扛鼎,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单手举,一种是双手举。单手举,即用一只手抓住鼎的一足,把它举起来;双手举,即用双手抓住鼎的双耳,把鼎翻过来,使鼎足朝天,然后举过头顶。战国时,秦武王爱好举鼎,故秦国举鼎力士最多。《史记·秦本纪》中记载:“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秦国用封官奖励的办法招募了许多大力士,如著名的乌获当上了将军,任鄙被封为汉中郡太守,都是高官厚禄了。秦武王甚至因举鼎被砸断腿骨而死。扛鼎运动到了汉代还较为流行,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描述百戏(杂技)场面时说:“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幢。”可见,在东汉时期,扛鼎仍是一种重要的百戏表演项目。

唐宋以后,随着石担、石锁等举重器械的产生和发展,扛鼎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肖”的本义为相似、相像。“不肖”就是不像、不似,在古汉语中是和“贤”相对的。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品行不好,多用来指子孙不具备他们先辈的良好品行,如“不肖之子”,《说文解字》解释说:“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另一种解释为才能和力量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称,后来逐渐成为一个表示无能的谦辞,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辞去”,就是说我们实在无能,请允许我们告辞吧;《战国策·齐策》“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意思是我张仪愿意捐弃我无能的身子前往魏国。

“不肖”在古汉语中运用较多,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

古人结婚讲究三书六礼,极为周全。

所谓三书,就是奉行六礼应备有的文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是男家交予女家的用作确定婚约的书柬。礼书是女家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的书信。迎书则是迎亲当日,男方送给女方的书柬。

而六礼则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礼节。纳采即提亲,问名则是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这两项主要由男方请的媒人负责。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相配,以决定这婚事是否吉利,若八字相合,这门亲事也就定下来了。纳征亦称纳币,又称过大礼,即男方家将聘礼送给女方家,是三书六礼中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至今仍是婚嫁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女家接受男方的聘礼,称之为许缨。请期又称择日,即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最后就是亲迎了,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亲迎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

六礼已毕,只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还需在次日完成“谒舅姑”,即拜见公婆。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为“庙见”。

今人的婚俗其实是在三书六礼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简,更适合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万事崇简的现代理念。

猜你喜欢
古汉语男方女方
自制
妻子出轨怀孕,丈夫可以提出离婚吗
节约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男方家暴,女方回娘家,夫妻分居后离婚,女方算过错方吗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孩子尚幼,不能离婚?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