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平,何祖星,周亚君,郭 站,熊 恬
(1.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2.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8)
理论与方法探索
基于奥运视角和选项课背景下高校运动会发展的研究
赵艳平1,何祖星1,周亚君1,郭 站1,熊 恬2
(1.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2.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8)
本研究基于奥运会视角和选项课背景下,从高校运动会的开幕式、项目设置、高校体育机制创新和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寻求其发展思路和方向。
奥运会视角;选项课背景;高校运动会;发展
高校运动会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首届现代奥运会召开之前,上海圣约翰书院就于1890年召开了校运会,1896年首届首届现代奥运会闭幕后不久,天津中西学堂便于1897年11月27日召开了全校田径运动会。这说明我国的学校运动会是在奥运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召开的 。高校运动会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提高高校师生凝聚力和振奋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学者在提到高校运动会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批判一番,说明目前高校田径运动会存在诸多弊端,对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创新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运动会还是依然如故。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要么基本以田径项目为主,要么打着“创新”的旗帜,增加几个趣味性运动项目,但是对高校运动会的真正发展创新,似乎起不到太大作用。而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自主选课政策的实施,田径运动项目在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消失。因此,高校运动会应该从开幕式到项目设置,从高校的学校体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全方位谋求高校运动会的良好发展。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每每以盛大的开幕式吸引全球人的眼球和注意,每一届奥运会的主办方在开幕式上展示的本国民族元素及现代时尚特色,是奥运会的一大亮点。因此,高校运动会可以参照奥运会,并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的冰雪特色、中原地区的中华传统武术特色)、民族特色(如西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高校具备的专业特色(航天航空专业)和文化特色等,在运动会上充分开发这些元素做为开幕式的团体表演主体,此举一方面彰显了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我们可以在开幕式上增加大型、时尚、新颖的现代团体操、跆拳道表演等,把这些作为高校运动会开幕式特色和亮点,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师生及学校管理人员参与到运动会现场。
运动会只有在民族文化视域下才具有传习知识,更新理念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2.1 高校运动会项目设置
高校运动会的规模虽然不能与奥运会相提并论,但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参照奥运会来做。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很多的同行都提出淡化高校运动会的竞技性,增加趣味性项目,笔者认为这样不妥。因为体育运动天然具有竞技属性,取消了竞争性较强的田径项目,尤其是中长跑项目,增加趣味性项目,势必会削弱体育运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会精神。我们虽然反对“唯金牌论”,但我们反对的是那个“唯”字,而不是反对体育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高校运动会也不能全是田径项目独领风骚,在选项课背景下,完全可以把高校开设的选项课运动项目设置为高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比如,篮球、足球、排球,这些集体项目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相互协作和团体意识;又如,我国的发展基础比较雄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项目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职工参与到运动会来,这样不仅丰富了运动会的内容和形式,而且符合奥林匹克精神中“参与第一”的原则。同时,大学时代是处于人生最后一个学习的阶段,如果此时所学体育项目不能付诸于实践,对大学生来说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就没有实际意义。
2.2 高校运动会时间设置
高校运动会可以借鉴奥运会的形式,把时间延长至1周,甚至可以加上运动会举办周的前后2个周末,用较长的时间,把高校运动会办成一个综合型的或者体育节形式微型迷你奥运会。这样高校运动会就不仅可以保留奥运会一直以来的田径竞技项目,也可以扩展其他项目为校运会的比赛项目。项目扩展的结果能够吸引更多的教职工和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运动会就可以发挥其本身特有的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和辐射功能等特有的价值功效,也符合当前大背景下对学校体育本质和功能的理解。
2.3 运动会报名及奖项设置
举办运动会是高校一年一度的大事,
是体现学校精神风貌的和展示学校教职工精神风采的重要时刻。据了解,多数高校运动会都在报名上都有限制,限制报名人数,限制学生所报的项目等,从学校体育长远发展来看,这些限制没有必要,也不够科学。高校运动会比赛应淡化参赛单位排名,重视教育价值转变,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同时,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适度加大获奖运动员的物质奖励,而不是仅有精神鼓励奖(一张奖状)。
投稿日期:2016-07-08
3.1 运动会赛前赛后和赛中宣传利导途径
据调查,目前高校运动会出现了学生参赛兴趣不高,参赛人数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运动项目设置的因素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方式单一和利导途径较少有关。目前很多高校校园内,运动会前后校园里如一首歌里唱的:“军港的夜啊,静悄悄”,凸显运动会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可以利用传统的海报、墙报、横幅及学校广播标语,对“参与第一“的原则和”参与比取胜重要”的奥运精神以及利用吸引眼球的宣传如语“运动传奇,青春演绎”“运动大不同”等,对赛后获奖运动员名单进行张贴海报、大屏幕展示、广播播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报道,对当届和往届获奖运动员以及我国运动员在国家和世界重大赛事中的参赛过程和颁奖视频进行大屏幕播放,让学生在周围的环境中觉、听觉和都能感受到相应的刺激,激发大学生参与运动会的欲望。其实,从马拉多纳到乔丹,从科比到宁泽涛,甚至从佐为(日漫《棋魂》人物)到樱木花道(日漫《灌篮高手》人物)……竞技体育尤其是体育明星在推动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走近体育方面向来是灵丹妙药。
运动会比赛过程中的宣传利导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这里可以借鉴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的体育展示,它是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展示是通过赛前策划,由导演、音响师、文字编辑员、视频人员和现场播报员等进行操作的,通过音频、视频和表演来烘托现场气氛,充分展示奥运会的独特魅力 。由于传统运动会的模式比较陈旧,不能吸引运动员和学生参与运动会现场,通过在运动会的开幕、赛间和闭幕需要事实插入不同的表演、视频播放和音乐,表演可以是健美操、啦啦操武术、特色文化和民俗表演、现场互动等项目。将体育展示用于高校运动会,对吸引大学生和教职工参与运动会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
3.2 高校学校体育机制创新
根据本研究所访问的北京建筑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贵州理工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湖南怀化师范学院、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科技学院共14所大学了解到,目前多数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是:大一、大二每周只有1次2个课时的体育课,大三、大四基本没有体育课,且由学校主导的课外体育锻炼也基本没有,只是有很少一部分体育爱好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课程做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一部分,有益于培养学生形成豁达、乐观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超越自我、奋发向上的健康精神 。因此本研究建议,高校体育课程安排应该贯穿于大一到大四,大一、大二安排必修课,大三、大四安排选修课, 最起码大三应该安排选修课,学校的教学计划里面也应该在一周内给学生腾出几个时间段来进行课外锻炼。
要推进学校各院系和体育部门的体育工作发展协调机制,不能把全校的体育工作都压在体育部门的肩上,各院系的学生科也要把体育工作列入工作范围,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不仅仅只是体育老师来督促和培养的事情。形成学校体育发展重点部门之间的联动制度,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了解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发挥高校体育主管领导作用,并及时敦促和强制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地和实施,而不是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只体现在文件里。
3.3 建设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需要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骨架,同时也需要活泼的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其丰富的血肉 。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时时刻刻体现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在赛场上力争第一的顽强拼搏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是深刻的、深远的。国际和国内的每个大型赛事举办之前,都会组织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来支持这个赛事,这体现出体育文化和体育赛事的高度相关性。因此,在高校校园内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高校运动会的良性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4.1 高校运动会是全体学生的运动会,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校运会内容体系,挖掘学校特色题材,展示独特文化内涵,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
4.2 发挥学校运动会的教育功能,通过校运会使校园形成特定的体育传统和风气,进而形成一种体育文化精神并传承和发扬。
4.3 应该谨记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等诸多环节入手,激发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运动会、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来,真正履行其健身健心的功能,发挥其以人为本的作用。
4.4 高校体育工作仍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健康观,要把抓紧抓好校园运动会改革作为发展高校体育的突破口,采用多种方式健全体育制度、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发展环境,广泛传播“运动是疫苗”“运动是良药”的健康理念,引导广大学生和全社会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 1 ]王培,刘延兵.百年中国奥运之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9-22.
[ 2 ]郭兰,王鹏.高校田径运动会创新发展研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3):109-111.
[ 3 ]姚健,苏镇南,曹厚军.高校运动会举办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优化升级[ J ].滨州学院学报,2014(12):116-119.
[ 4 ]黄必清.奥运会赛制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4.
[ 5 ]曲鲁平,王健,李宗浩.体育强国理念下全运会管理体制与运动机制的思考[ 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7(3):41-44.
[ 6 ]郑斌.奥运会体育展示和体育节对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启示[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4):64-66.
[ 7 ]舒宗礼,王华倬.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透视及其回归[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4):502-507
[ 8 ]范佳音.关于体育创新内容体系的思考[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25-26.
G812.2
A
1674-151X(2016)08-065-02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安全视阈下普通高校体工作模式创新研究(2015QN43)。
赵艳平(1979—),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质测量与评价。
何祖星(1979—),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