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征
“宝宝又不想吃饭了”、“宝宝又在挑食了”……宝宝的肠胃问题一直是父母关心的焦点。宝宝肠胃好吃饭就香,身体自然长得好;肠胃要是不好,就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既然肠胃与宝宝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如何调养好宝宝的肠胃是每个父母都关心的问题。中医在调养宝宝肠胃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每个宝宝不同体质,从整体上调养宝宝的肠胃健康。
脾胃为后天之本
宝宝出生后,来自于母体的免疫力会逐渐减弱,开始通过进食供给身体所需营养。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尤其是宝宝出生6个月后,处于自身免疫力建立的过渡阶段,容易因为调养不善引发机体不适反应,甚至产生疾病。宝宝脏腑组织柔弱,身体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的“量”和“质”要求比较高,脾胃功能的健康发育及运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宝宝身体营养所需是否供给及时和充足,对建立宝宝自身免疫力和促进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护理脾胃的原则
1.宝宝出生后及时开乳:通过宝宝吸吮母乳刺激乳汁分泌,即可促进乳汁分泌,又可保证宝宝及时补充到优质母乳。
2.保持宝宝大便通畅:一般宝宝出生后三天应排便,如三天后仍无排便,而进食正常,应首先采用揉腹及润滑肠道的方法帮助排便,如仍无排便,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3.坚持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母乳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其他奶制品无法替代的,不仅对宝宝生长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宝宝免疫力的提高。
4.饮食有节:由于宝宝脾胃功能还未发育完全,所以饮食要有度,不可过多喂养,防止宝宝发生消化不良。
5.均衡膳食:在宝宝添加辅食期间,注重蔬菜与肉类的均衡搭配,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
此外,随着宝宝的长大,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增强,喜欢抓拿所见的物品,在此阶段父母要注意做好宝宝的卫生工作,经常给宝宝洗手,防止因为接触过多不卫生的东西导致宝宝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疾病。
宝宝脾胃不好,常常会这样
宝宝脾胃功能不好,食物营养生成受影响,机体脏腑组织得不到所需营养供给,会影响脏腑功能。宝宝肠胃不好的表现主要有口疮、呕吐、腹痛、腹泻、厌食等。
口疮:有时宝宝不爱吃饭,父母会在宝宝嘴里发现一些溃疡点。这时父母需要注意,这种情况大多提示宝宝心脾有积热。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一般舌头和口唇、口腔这些部位多提示着心脾的相应情况,如果这些部位出现了不正常,就告诉我们宝宝的脾胃可能出现了一些异常。
呕吐:呕吐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气上逆,继而出现呕吐。胃的作用是将食物向下运输,所以正常情况下,胃气应该是向下的。当胃气不向下降反而向上冲逆,这种时候胃里面的食物就会随着胃气的上逆也向上反逆,就发生了呕吐。
腹痛:就是我们常说的肚子痛。腹部容纳着很多脏器,其中胃肠占了一大部分,所以宝宝脾胃不好,很多时候表现为肚子痛。由于这个部位涉及的脏器较多,所以宝宝出现肚子痛的时候,父母不要轻易忽视,应尽早就诊,防止出现危重情况。
厌食:很多父母都会反映自家宝宝有厌食的情况。爸爸妈妈们要分清楚是宝宝真的厌食了还是父母认为宝宝厌食了。宝宝的胃肠功能薄弱,所以饮食量较成人不同,不能因为没有达到父母预定的食量就认为宝宝厌食了,但如果宝宝是长期厌食,食量减少,此时就需要进行干预了。
首先要从小注意培养宝宝均衡饮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零食的食用,加强运动。随着运动消耗量的增加,宝宝需要摄入的能量自然也随之增加,宝宝就会有食欲,不会厌食。平时同样也可以食用一些山楂等开胃消食的食物来帮助增加宝宝的食欲。
腹泻:胃肠是脾胃功能体现的重要器官,如果宝宝出现饮食不当,例如吃了不洁净的食物,过多食用了寒凉的食物(像冷饮、冰淇淋等)以及其他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异常,便会导致宝宝出现腹泻。
如果宝宝出现了腹泻的现象,要注意增加宝宝的营养。频繁的腹泻会带走宝宝体内的营养物质、水分和电解质,所以,在宝宝的饮食中要注重富含营养和水分,可以喂糖盐水来补充宝宝丢失的物质。此外,还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要勤洗手,不食用变质食品,关心气候变化,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消化不良:如果宝宝出现消化不良,父母要观察是不是给宝宝吃了太多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宝宝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油腻的食物要控制食用量;同时,在宝宝吃饭的时候,不要让宝宝看电视、玩玩具,否则会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导致宝宝出现消化不良。
中医调养宝宝脾胃的三个方面
脾胃是宝宝容易出现异常情况的脏腑,调理宝宝肠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方面:宝宝脾胃功能发育尚未成熟,除了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之外,同样也要注意,喂食宝宝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可以太过油腻、太过寒凉,这些都是会影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的因素;同时,饮食有节度也是影响脾胃的重要因素。在日常饮食中,可以添加一些大枣、山药、山楂等食物,来增强宝宝的脾胃功能,增强食欲。
2.生活方面:宝宝的抵抗力较成人明显不足,所以父母要注意天气变化,注意宝宝的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增加宝宝的运动量,有助于增强宝宝的食欲;注意好宝宝手的清洁卫生。
3.日常保健方面:如果宝宝平时经常出现一些脾胃系统功能异常的现象,此时则需要进行一些干预或治疗。例如宝宝发生食积,消化不良时,可以采取刺四缝穴的方法进行治疗,或者进行中医儿科特色的中药穴位敷贴、香囊佩戴等方法,通过中医中药进行日常保健,综合性地调理宝宝的体质。
刺四缝穴:可治疗小儿疳积,腹泻。
中医小知识:中医常说的“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是什么意思?
“饥”体现的是平日喂养宝宝时,要注重不要过度喂养,宝宝的胃肠功能薄弱,吃得过多,不仅不能增加营养,反而导致宝宝的消化不良,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不可以一次让宝宝吃太多。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没有达到爸爸妈妈所期望的饭量,而强行让宝宝继续吃,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
“寒”则是体现在宝宝日常穿衣方面,中医认为,宝宝如“旭日之东升”,是“纯阳”之体,宝宝的阳气旺盛,所以在穿衣方面不要过于保暖。小孩子活泼好动,容易产热,如果宝宝的衣服太厚,就不容易散热,时间长了就会使宝宝内生郁热,耗伤体内的津液。宝宝穿衣应遵循“五要点”: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这告诉我们在给宝宝穿衣时,哪里要注意保暖,哪里不要太过于保暖。由于阳气是往上升的,所以头要凉,可以帮助散热;同时小宝宝们“心常有余”—心气比较旺盛,如果心胸过于保暖,会帮助生心火,出现烦躁等现象,所以心胸要凉。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儿科专业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师从多位名医,崇尚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优势。
擅长治疗:儿童咳喘、扁桃体炎、肺炎、厌食、多动症、抽动症、癫痫、性早熟等。
门诊时间:
周三全天,周五上午,周六下午 (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芷江中路274号)
周五下午(石门路门诊部儿科:石门一路67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