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立场大学生恋爱分手归因比较

2016-03-10 11:39朱海燕宋志一邓芸菁熊艳陈蓉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年3期

朱海燕 宋志一 邓芸菁 熊艳 陈蓉

摘要为探索大学生在不同立场下恋爱分手归因的差异,应用自编情境问卷,要求129名大学生评定影响分手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结果表明:(1)男、女生在旁观者立场上的评定不存在显著差异;(2)女方主动分手立场下,分手归因主要为养成因素,而男方被动分手立场下,更归因于家庭因素。这说明不同立场下男、女方分手在四个分手归因的重要性评定上存在明显不同,女生更强调养成因素和精神追求的影响,而男生对家庭因素和个人相貌影响力的评定较高。

关键词被动分手;主动分手;归因偏差; 横断面调查

分类号B844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3.006

1引言

失恋是指恋爱双方因某些因素而导致双方情感问题,从而中断恋爱关系。失恋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会给恋爱的一方或双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挫折感,通常这种挫折和痛苦体验包括孤独悔恨、悲观绝望和羞耻嫉恨(马粼,王希华,2012)。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末期、成年早期的年龄阶段,恋爱现象普遍存在。但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和对恋爱的观念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其恋爱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失恋,会对大学生产生非常巨大的负面影响(吴玉屏,高美才,雷学仿,2008;郑荣,吕慧英,陈玉娟,2011)。失恋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当前的学业和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其对未来亲密关系、身份认同和自立性的建立,甚至会引发一些严重的行为,如自杀或报复杀人等极端行为。

大学生失恋后能否有效调整情绪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失恋事件和对自己的认识,其中归因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健康心理的重建(马粼,王希华,2012)。有研究指出,失恋归因偏差普遍存在,例如,女大学生通常会将失恋归因于长相、家庭经济及贞操因素,从而失去自尊和自信,造成自杀等危机事件(郑学琴,2010)。目前对大学生失恋归因的研究大多是主观分析(郑荣,吕慧英,陈玉娟,2011;郑学琴,2010),也有编制问卷调查获得大学生失恋的归因现状(马粼,王希华,2012;江燕,2011)。尚未有研究者以主动分手、被动失恋两种不同立场角度来评判大学生失恋归因的现状。事实上,恋爱中主动分手者与被动者若存在不同的归因,则会加剧分手所带来的矛盾和不适应感。此外,研究者普遍倾向于关注女性的失恋归因和情绪研究,较少探讨男大学生的失恋归因。然而,本研究初期调查了180名有失恋经历的大学生,其中仅有244%的女大学生报告自己属于被动分手者,而男大学生中这一比例高达674%。这一结果说明,在当代大学生恋爱关系中,女性在分手中扮演更多的主动角色,而男性更多处于被分手的地位。因此,关注男大学生对分手的归因现状,引导男大学生正确归因是有效减少消极后果的主要途径。

基于此,本研究在对失恋原因调查的基础上,设定了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失恋情境,分别从性别、角色不同的大学生对失恋原因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2研究方法

21初期研究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某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25人,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学生分别为12人、11人、11人、6人,其中有恋爱经历的32人,无恋爱经历的8人。要求被试阐述自己或者周围同学失恋的原因。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获得失恋的六个方面的原因:个人资质、养成因素、精神追求、情感因素、担当因素和无奈因素。个人资质主要反映个人自身条件以及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对失恋事件产生的影响;养成因素主要包含个人性格脾气、学识、道德意识等方面;精神追求包含双方的价值观、恋爱观和兴趣爱好等;情感因素包含个体情感需求满意度;担当因素包含对恋情忠诚度、奉献程度等;无奈因素指一些无法控制的客观现实因素,如家庭反对、距离遥远等。

编制失恋原因调查问卷,共20题,要求202名被试根据实际情况对失恋原因进行评估,经因素分析获得养成因素、家庭因素、精神追求和个人相貌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9%。

22情境材料的确定

根据前期因素分析获得的失恋原因四因子,结合大学校园的生活,以女生提出分手为结局,编制了五个具体情境。选取50名被试对五个情境发生的普遍性进行评定,最终选定最为常见的情境作为本研究的失恋情境。失恋情境故事如下。

菲儿和华强是一对恋人,菲儿是从小在省城长大的女孩,而华强来自边远的贫困山区,尽管华强的外表非常一般,但刚入校时自小的独立和坚强性格赢得了菲儿的喜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华强发现经济上和学习能力上与城市孩子有着明显的差距,感受到与菲儿的生活方式似乎有些距离,于是渐渐失去学习的斗志,开始和别的学生一样混日子,逐渐出现了打游戏、逃课睡觉等行为。慢慢地菲儿感觉和华强的沟通越来越少,华强也不太听自己的劝阻,对她的关心也逐渐减少,对未来生活的看法也有不少分歧。最终菲儿提出了分手。

选定的这一失恋情境主要涉及养成因素、家庭因素、精神追求和个人相貌四个方面,包含四个题项,要求被试在不同立场上对四个分手原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定。

23正式测量被试

在初期调查中发现毕业班学生分手原因和毕业因素有很大关系,分手的原因大多集中在考研、工作地点、家庭所在地不同等地理位置原因,而这些原因在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较少出现,因此,本研究仅选取非毕业班学生为被试,探讨大学生对恋爱分手的归因差异。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本研究招募了129名自愿参与测试的学生,分别来自数学学院、化学学院、教管学院和文学院,被试具体构成如表1。要求被试阅读大学生恋爱情境故事,并分别以分手主动者女生角度、被动分手者男生角度及旁观者角度评定分手原因的重要性程度。重要性程度评定分11个等级,0~10分别表示从低到高不同的程度,数值越高表示分手原因的重要性增加,0表示完全不是原因,10表示最为重要的原因。

3研究结果

31不同评定者在旁观者立场上对分手各原因重要性评定的差异

129名评定者在旁观者立场上对分手各原因重要性评定结果如表2所示,在菲儿和华强的分手实例中,评定者认为导致分手的四个原因的重要性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3,128)=5066,p<0001,η2=0284);按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养成因素、精神追求因素、家庭因素、个人相貌因素,重要性高低之间均达到统计显著性(p<0001)。

男性和女性评定者在旁观者立场上,对分手四个归因的重要性评定均无显著差异(p>005)。

32不同评定者(男、女)和分手立场(主动分手、被动分手)对分手各原因重要性评定结果的影响

女方主动提出分手的情境下,女生和男生被试在不同立场下对分手原因重要性程度的评定结果如表3。

评定者性别和主动被动分手立场两因素(2 ×2)对养成因素重要性评定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立场主效应显著(F(1,127)=5210,p<0001,η2=0293),不同性别评定者均认为提出主动分手的女方明显比被动分手的男方更强调养成因素在分手中的重要作用;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020,p=0657,η2=0002),性别和立场交互作用不显著(F=097,p=0327,η2=0008)。

评定者性别和主动被动分手立场两因素(2 ×2)对家庭因素重要性评定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立场主效应显著(F(1,127)=6550,p<0001,η2=0342),不同性别评定者均认为被动分手的男方比女方更强调男方家庭因素对分手的影响作用;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3,p=0289,η2=0009),性别和立场交互作用显著(F=555,p=0020,η2=0042),简单效应分析显示,站在女方主动分手立场上,男性评定者比女性评定者更倾向于认为家庭因素是女方提出分手的原因(p<005)。

评定者性别和主动被动分手立场两因素(2 ×2)对精神追求重要性评定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立场主效应显著(F(1,127)=2738,p<0001,η2=0179),不同性别评定者均认为提出主动分手的女方明显比被动分手的男方更强调精神追求在分手中的重要作用;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8,p=0280,η2=0009),性别和立场交互作用不显著(F=005,p=0816,η2=0001)。

评定者性别和主动被动分手立场两因素(2 ×2)对个人相貌重要性评定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立场主效应显著(F(1,127)=1747,p<0001,η2=0122),不同性别评定者均认为被动分手的男方比女方更强调男方个人身高长相对分手的影响作用;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007,p=0793,η2=0001),性别和立场交互作用不显著(F=148,p=0226,η2=0012)。

33立场(主动、被动)和分手归因(养成因素、家庭因素、精神追求和个人相貌)对分手原因重要性评定的影响

立场和分手归因不同在重要性程度上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立场主效应不显著(F(1,3)=024,p=0626,η2=0002),归因主效应显著(F=3857,p<0001,η2= 0232),主动被动立场和分手归因交互作用显著(F=55977,p<0001,η2=0304)。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主动分手女生和被动分手男生对养成因素、家庭因素、精神追求和个人相貌四个方面重要性的评定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女方主动分手立场条件下四类分手归因的重要性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8046,p<0001,η2=0386),且养成因素、精神追求、家庭因素和个人相貌按重要性程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男方被动分手立场条件下四类分手归因的重要性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F=1745,p<0001,η2=0120),且仅家庭因素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因素(p<005),精神追求、养成因素和个人相貌重要性程度不存显著差异(p>005)。

34女方主动分手立场和旁观者态度比较以及男方被动分手立场与旁观者态度比较

比较女方主动分手立场和旁观者对分手归因四个方面的态度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立场在养成因素(F(1,128)=182,p=018,η2=0014)、精神追求(F(1,128)=006,p=0815,η2=0001)和个人相貌(F(1,128)=079,p=0376,η2=0006)的评定上无显著差异,仅在家庭因素重要性评定上存在显著差异(F(1,128)=1187,p=0001,η2=0085)。

比较男方被动分手立场和旁观者对分手归因四个方面的态度差异,结果显示,两不同立场在养成因素(F(1,128)=4233,p<0001,η2=0249)、家庭因素(F(1,128)=3093,p<0001)、精神追求(F(1,128)=2527,p<0001,η2=0165)和个人相貌(F(1,128)=1980,p<0001,η2=0134)的重要性程度评定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方被动分手立场下,养成因素和精神追求的评定分数显著低于旁观者立场的评定,而家庭因素和个人相貌的评定值显著高于旁观者立场。

4讨论

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不够完善,情绪不够稳定,面对情感受挫归因偏差普遍存在。例如,有些女性失恋后形成了不良归因,对自身全盘否定,从而失去自尊和自信,甚至造成自杀等危机事件,而男性失恋后归因于女方对物质需求过高,心理失衡、不满,情绪极端不稳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肖友琴,2009)。本研究从主动分手、被动分手和旁观者三个不同立场探讨了失恋归因的特点。

41在旁观者立场上男性和女性评定者对导致分手的四个原因的重要性持相同的态度

针对菲儿和华强的故事,处于旁观者立场上,评定者普遍认为导致菲儿和华强分手的原因按重要性程度分别是养成因素、精神追求、家庭因素和个人相貌,且男生和女生对这件事的归因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当评价者为旁观者时,并未出现明显的归因偏差问题,男生和女生对他人的失恋问题有较为一致的看法。

42处于女方主动分手和男方被动分手立场上,评定者有不同的评价态度

当评定者处于当事人不同立场评定分手归因时,女方主动分手和男方被动分手对归因态度的评定有明显的不同。无论评定者是男生还是女生,处于主动分手的女方立场上均认为养成因素和精神追求对分手影响的重要性远高于被动分手的男方的评价,而被动分手的男方立场上均认为家庭因素和个人相貌在事件中的重要性远高于女方的评价,且女性评定者比男性评定者在女方立场上对家庭因素的影响评估更低。阅读材料可以看出由于华强的行为出现了一定问题,从而导致菲儿提出了分手。然而,从评定倾向上来看,当要求评定者站在菲儿角度进行评定时,评定者普遍认为养成因素是导致分手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精神追求的差异,而当要求同一批评定者站在华强角度,却发现养成因素和精神追求因素的影响显著降低,而家庭因素被归结为高于养成因素和精神追求因素的原因,且个人相貌影响的重要性也显著提高。立足分手的主动立场和被动立场上评定者有着完全不一样态度,女生较多关注与个人内在特性有关的品性和精神层面的和谐,而男生更多关注与个人外在特性有关的家庭因素和个人相貌因素。

研究发现,男方被动分手立场和旁观者立场评价态度有显著的不同,而女方主动分手立场和旁观者评价态度在三个归因上基本一致,仅在家庭因素上略低于旁观者的评定。结合这些结果,与旁观者相比,被动分手男方有明显的否认内在品性和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夸大外在的客观条件的影响,这可能存在两种解释:第一,被动分手的男方将原因归结为外在客观条件,如家庭经济或长相,由于外在客观条件无法选择和更改,从而认为责任不在自己,降低对自己行为的消极评价;第二,被动分手的男方倾向于否定或降低养成因素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影响,即否定自己内在品性的不足,而归因于外在客观因素,从而降低他们对自己内在特性的消极评定。

此外,国内外报道中,失恋被动方通常有极端的消极情绪和自我评价,并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本研究也发现,主动分手者和旁观者态度基本一致,而被动分手者和旁观者却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说明主动分手者通常比较客观,而被动分手者则主观性很大,有较明显的不良归因,从而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高校对失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不同立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

参考文献

江燕(2011).大学生失恋现状调查研究.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2),87-92.

马粼,王希华(2012).大学生失恋归因量表编制及其信效度.管理科学,41(6),97-101.

吴玉屏,高美才,雷学仿(2008).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0(26),263-264.

肖友琴(2009).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及其与爱情价值观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郑荣,吕慧英,陈玉娟(2011).大学生失恋研究述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7(3), 231-234.

郑学琴(2010).女大学生被动失恋后自我意识的调整研究——基于韦纳归因理论的应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9),157-158.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attributions of the college romances breakingup from different opinions. Method: 159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s. They were required to assess the important degree of each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 romance breakingup on a single scale from different positions. Result:(1) On the position of a bystand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le and female assessors on the four factors.(2)The degrees of the four factors importanc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when they were assessed from two positions,initiatively parting or the passively parting position. The sex and the position factors had no interaction on the form factor,spiritual pursuit factor and personal appearance factor,except on the family factor.(3) Positions and parting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on 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ctor. The female students on the position of initiatively parting believed that the four effect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parting. The importance ordered as follows: Form factor,spiritual pursuit factor,family factor and personal appearance factor. However,for the male on the position of passively parting,the order was as follows: Family factor,form factor,spiritual pursuit factor,and personal appearance. Conclusion: The importance degree of the four parting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female of initiatively parting and male of passively parting. Female students were more emphasis on the effects of form factor and spiritual pursuit factor,but on male students opinion, family factor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and personal appearance factor was more effect on the parting.

Key words: passively parting; initiatively; attribution bias; crosssectional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