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超林
平时,笔者个人出于对红色收藏的痴迷,除了用心搜集一些相关的书刊、报纸、画册、票证等纸质品外,还对各种军事题材方面的纪念徽章情有独钟。其中,最令我钟爱和难忘的还是父亲生前留下的一枚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章。
父亲左富昌是河北武安人,十几岁时就参加了冀南平原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抗战胜利后,父亲一直追随李富春率领的部队南征北战,曾参加过著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开国大典后不久,他从湖南汉寿随军进入湘西大庸(今张家界)、桑植、凤凰、永顺、龙山等县,参加了当地的一些剿匪斗争。剿匪结束后,父亲就留在了湘西工作,直到离休。
说起湘西匪事,据相关史料记载,湘西土匪起于明朝末年,蔓延于清代,到了民国时期,匪患已达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当地匪、官、绅、军、特五位一体,相互勾结,鱼肉百姓,给湘西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正如当时民间所流传的那样:“湘西无处不山,无山不洞,无洞不匪。”
听父亲生前讲述: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已溃逃到了台湾,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指使白崇禧、宋希濂对湘西土匪封官加委,扩军建制,并收编10万匪众在湘西建立了“反共救国基地”,妄想依托湘西的崇山峻岭,扼险固守,以阻截解放军进军大西南,而湘西又是进入大西南的必经之路。因此,为了确保刘邓的二野大军顺利南下,1949年9月中旬,中南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命令人民解放军第47军经营湘西,肃清匪患。军部驻扎在沅陵,第47军军长曹里怀兼湘西军区司令员,周赤萍兼湘西军区政委。所属139师、140师、141师分别进驻沅陵、永顺、会同三个军分区,共同担负当时湘西22县的剿匪建政任务。
从战略位置上看,大庸是湘西的门户,故欲得湘西,必夺大庸。为此,1949年10月14日,渡江南下的第47军集中两个师,一个团的兵力,沿湖南常德、慈利一路奔袭,首先向宋希濂部署在大庸一带的第122军发起了进攻。经过两天激战与智取,解放军攻克了大庸,解放了桑植。
之后,第47军及后来的第46军136师及第38军114师,在当地民兵群众的密切配合支持下,经过开展声势浩大的“初期剿匪”“春季剿匪”“中心区会剿”“边缘区会剿”和“肃清残匪”等几个阶段的浴血奋战,历时两年余,共歼灭湘西土匪92081名,投诚归降者1万多名。缴获各种枪支79831支,山炮19门。一批作恶多端、负隅顽抗的匪首,如古丈的张平,泸溪的徐汉章,凤凰的龙云飞,龙山的瞿波平、师兴周,麻阳的龙飞天,芷江的杨永清,辰溪的石玉湘,新晃的姚大榜……皆被击毙或擒获,彻底肃清了湘西的百年匪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就在湘西剿匪斗争取得首战告捷之际,1950年,经湘西军区党委研究决定,并报中央批准,湘西军区、湘西行署为此特制了一枚铜质的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章,以颁发给解放军每一位参战的指战员和其他有功人员,我父亲自然也荣获了这枚珍贵的纪念章。
该章为五角星形,金色,直径4.5厘米,正面主体是一位手持红旗冲锋陷阵的解放军战士,人物上方铭有“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字样及党徽、五星;人物下方铭有“1950”字样,背面铸有“湘西区党委、军区、行署”字样。
回首往事,笔者从解密的一些档案中了解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春,中央军委命令第47军等赴朝作战。在离开湘西之前,47军对所有投诚归降的土匪进行了集中学习改造,经过整编,从中挑选出近万名罪行较轻、表现较好的人员随军秘密参战。
在朝鲜战场上,他们大多都有很好的表现。原47军139师政委袁福生曾说,这些湘西“土匪”特别能打仗,他们善于“山地战”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沅陵的姜长禄,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他带领的一个连坚守阵地半个月,击毙敌人近2000名,他4次负伤,荣立三等功。桑植当过土匪的张福祥,在朝鲜老头山战斗中,与4个战士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仍坚持战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泸溪的符胜虎,在朝鲜战场上打得英勇顽强,先后立大功1次,小功3次,并提拔为志愿军连长。
在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到的十分惨烈的松骨峰战斗牺牲的烈士中,就有近多半是湘西去的“土匪”。电影《英雄儿女》里主人翁王成的原型就是张家界的宋海桥。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动用了4个师的兵力,几乎全部阵亡,其中80%都是湘西土匪改编而成的。
或许正是湘西人的这种民族正义感,造就了许多抗美援朝中的“另类”英雄。而这些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传奇战斗故事,值得人关注!